- 與幸福同行:一位“蝸牛校長”的教育手記
- 江文龍
- 1641字
- 2021-09-09 18:43:26
序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里說過:“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展讀江文龍校長送來的新著《與幸福同行——一位蝸牛校長的教育手記》,被書中32個學校管理新舉措和致家長的37封信感動,發現文龍校長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神圣的責任與使命,于是我欣然答應作序,以弘其德,以揚其績。
江蘇沭陽,是革命老區,是全國經濟百強縣,是廣袤的蘇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縣和教育大縣,這里的人民群眾有旺盛的教育需求。百年老校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始建于1912年,原名“正心小學”。百年薪火相傳,百年正道滄桑,接力棒交到文龍校長的手中,他帶領團隊追本溯源,探尋辦學初衷,提煉出“正文化”的核心辦學理念,其基本內涵是:辦學行為端正,師生品行純正,干部廉潔清正,辦事客觀公正;人人講正,事事重正,時時求正,處處顯正。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從教育和教學層面理解,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求正”的過程正是“四有好老師”和“四有好團隊”的構建過程,整本書的字里行間都體現著這種理念和追求。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校長對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我竭力做到居于我這個校長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務性工作,而是教育問題……校長應當善于把教育思想體現在千百件各種各樣的事情中。”所以我認為校長的辦學思想往往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文龍校長在冗雜的事務中能靜心思考教育教學,并訴諸文字,堅持寫作,能堅持在家校溝通一年的時間里寫了數十封公開信,這就是愛教育、愛孩子,是“有理想信念”的最好證明。
文龍校長重視把道德情操教育通過一定的儀式感予以實現。儀式感,簡而言之,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師生成長,需要關鍵事件,通過借力儀式感的教育,使有意義的事情能夠通過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莊嚴和尊重。比如,在《我為學生點朱砂》中,我們感受到師生互禮、朱砂啟智的神圣;在《開好第一次職工會》中,我們看到了建章立制、團隊發展的嚴謹;在《家長會如何開》中,我們發現了與時俱進、家校共育的精彩;在《線上升旗》中,我們收獲了全民抗疫、愛黨愛國的感動……《學記》說:“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師者有道德,有眼光,有情懷,正德正己,神圣引領,家長、學生更愿意親之、敬之、信之。
文龍校長重視解答教育熱點問題,從小處入手思考教育的重大問題。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他思考的熱點多元化,涵蓋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學校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家庭教育、校園安全等層面,思考有深度、廣度和厚度,更有溫度,形式上雖然各自獨立,但恰似一棵葳蕤的大樹,根干挺立、枝杈分明。“青藍工程怎么抓”“抓課題是務虛嗎”“教師讀書會講什么”,他的這些心靈的自我叩問,產生了靈動的思想火花,誕生了若干創新舉措;“文化更要物化”“要創《東關實小報》”“提升學校,首先提升校園精神”,他把學校的文化碎片聚合積淀成為學校特有的文化底蘊;“敬老更是愛校”“英語節”“畢業季”,他請退休老教師回家看看,他和孩子們一起參加社團,謀劃畢業季的系列難忘活動,都是“師者仁心”最好的詮釋。這些故事以小見大,讓學校充滿了溫暖和陽光。
文龍校長自稱是蝸牛校長,其實,蝸行人生,更加出彩,做一只爬行的蝸牛,堅守、踐行自己的理想,不斷向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臺灣大學張文亮博士在詩歌《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結尾寫道:
咦
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里的風這么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
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
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
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祝愿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文龍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在學校建設、品質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帶給我們更多的成果與驚喜。
(作者系江蘇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廳原副廳長、江蘇省教育廳巡視員、國家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