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 清流
- 2139字
- 2021-09-07 17:47:04
1.3 情緒的作用
曾經有不止一個來訪者向我表示,他們希望自己沒有情緒,或者希望自己至少不再有負面情緒。這是個相當危險的想法。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全部情緒或全部負面情緒,那是比負面情緒爆棚還要嚴重得多的狀況。情緒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許多核心功能,一旦失去,人們的生存和運轉可能就會難以為繼。事實上,情緒是人類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為了應對環境,為了使人們更好、更有能力生存下來,所進化出來的一套生存系統。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沒有情緒系統,人類還能不能存活到今天都很難說,因為它幫助人們實現了一系列基本的個體生存、人際交流和社會文化功能。
情緒保障生存
首先在個體層面,情緒使我們在求生方面變得更強大、高效。由于情緒只需要一個瞬間的認知評估就可以激發,它比復雜的思維反應要迅速得多。現在人們可能經常覺得不經思考的情緒反應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但在危急時刻,正是這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在一次又一次地拯救自己。比如,現代客機要求的滿員緊急疏散時限是90秒鐘。你能想象一架你需要花半個小時登機的飛機能夠在90秒內清空嗎?當然,緊急疏散不用搬行李,但這里我們說的是一架滿員的飛機,并且所有人都要魚貫從僅有的幾個艙門出去,而不可以從窗戶跳出去,從貨倉溜出來——在這種時候,只有條件反射式的恐懼情緒和恐懼所誘發的生理應激反應能夠把乘客迅速、準確地帶向安全。在乘務員的緊急疏散培訓中,甚至包含對乘客發出強迫指令,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乘客不要思考。因為此時,情緒本能才是人們的救命草,能夠把人們一把拉到安全區。
情緒觸發行動
情緒也是激發當下和未來行動的主要媒介,從情緒所包含的豐富元素就可以看到,情緒能夠串聯知覺、注意力、記憶、目標設定、動機、行為決策,乃至最終的行為等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功能,也就是說,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和行動的指揮家和協調者。如果我們企圖用單純的理性帶動行為,那么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所有的邏輯都是對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就是動不了——這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情緒可以支持這一行動,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的情緒感受和“邏輯推理”的結論是截然相反的,頭向著一個方向,而身體向著另一個方向,這就相當擰巴了。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大量的精力消耗在自我對抗上,最后一整天什么都沒干,卻感到精疲力竭。相比之下,對于一個情緒接納度高,能夠傾聽、協調自己的情緒感受的人而言,通常會感到自己的整個生活體驗相對比較流暢,似乎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都比較容易實施。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生活中沒有客觀困難,而是因為他體內的各部分功能能夠在情緒的指揮下合作流暢,并由此帶來積極的主觀體驗。
同時,這里也要說明的是,情緒雖然具有動機屬性,卻不一定會帶來行動,準確地說,它只是讓我們的各部分做好行動的準備,并指明了行動的大體方向。實際的行動仍然受環境條件、過往經驗、個人意志等其他因素影響。如果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必然會使之后的行動難上加難。
情緒輔助交流
對于人類這樣的社會動物而言,情緒還具有社交、人際的功能。情緒及其表達是人際溝通中最主要的社交信號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非語言溝通”——它是我們所有人一生中掌握的第一門語言,也是我們真正的母語。在還不會說話時,我們就已經以歡笑和哭泣來與父母溝通了。
幾乎所有溝通專家都會強調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溝通潛移默化的強大影響力,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說什么不重要,怎么說才重要。如果一個人在說話的過程中,有與內容相稱的情緒表達,在說到傷感的事情時表情哀傷,在說到高興的事情時滿臉喜悅,那么就很容易抓住他人的注意力,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反之,再優美的文字如果面無表情、語調單一地復述出來,恐怕也會讓聽眾睡意滿滿,甚至根本沒人能記起他到底說了什么。可以說語言是一個2D平面的世界,而情緒將這些內容轉化成了一個3D立體的世界。有些時候,面部情緒與語言表達的內容情緒色彩不一致甚至會降低一個人的可信度,人們會不知不覺地對這個人敬而遠之,因為潛意識里感到這個人表里不一,不可信任。
情緒維系關系
情緒還能夠幫助人們構建更緊密的社會關系,它使人們彼此能夠更好地協作,是社交生活中有機的組成部分。很多情緒都具有社會功能,比如,當我們表現得悲傷時,他人就更可能來幫助我們;而當我們感到羞恥時,我們就更不可能去違反一些社會規范。當我們感到快樂時,這種愉悅的情緒經常也會感染他人,讓周圍的人都從中獲益,感到更加輕松愉快,并因此更愿意接近我們。如果我們和他人對某件事情產生同樣的情緒,就產生了情緒共鳴,這種共鳴是人際聯結最緊密的紐帶之一。大到民族大義、國仇家恨,小到對同一種零食的喜愛,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感和認同感就是通過不斷分享這些情緒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甚至在社會交換中,情緒也擁有獨立于物質、金錢之外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兩個選項擺在面前:選項一,可以得到100元,但之后會陷入情緒的黑洞;選項二,只能得到10元,但之后情緒不會受影響,甚至會感覺有點小愉悅。那么,我們會選哪個選項?大多數人可能都會選擇選項二,因為“情緒好”本身的價值對我們來說已經超過了這筆錢的價值。而我們在與他人交流、交易時,這種隱形的情緒價值也會在無形中不斷交換,這就是善于與人情緒共鳴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