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人筆記(譯文40)
- 屠格涅夫
- 2954字
- 2021-09-03 18:43:59
譯本序
《獵人筆記》是一部借獵人出獵的見聞寫下的隨筆集。作者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和喜愛的俄羅斯作家,他無愧為十九世紀俄羅斯一位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對歐洲和我國都發生過巨大影響。
屠格涅夫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生于俄羅斯中部城市奧廖爾,父親謝爾蓋是一個瀕臨破產的驃騎兵上校,母親從叔父那里繼承了一大筆遺產,是個擁有五千農奴的大農奴主。她對農奴仆役十分專橫殘忍,常對他們施以酷刑。屠格涅夫幼小的心靈早已對農奴制產生了無限的憎惡,這對他一生的道路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八二七年屠格涅夫隨家遷居莫斯科,一八三三年就讀于莫斯科大學語文系。莫斯科大學中進步學生的活動十分活躍,萊蒙托夫、赫爾岑、斯坦凱維奇、別林斯基都曾在這里學習和活動過,這對屠格涅夫不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八三四年屠格涅夫又隨家遷居彼得堡,并進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學習。這時他開始了初期的文學活動,創作了《黃昏》、《致美第奇的維納斯》、《秋天》、《小花》和詩劇《斯杰諾》等詩歌作品。一八三七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學畢業。一八三八年至一八四一年他在德國柏林大學聽課,并研究黑格爾哲學。他結識了當時旅居德國的俄國社會活動家巴枯寧和斯坦凱維奇,經常在朋友家和斯坦凱維奇,以及當時一些名流談論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政治新聞、文學新聞、報刊文章和戲劇演出。在柏林,屠格涅夫曾和巴枯寧同住一套住所,兩人形影不離。屠格涅夫努力向巴枯寧學習哲學、歷史和語言,兩人建立了非同尋常的親密友誼。
一八四一年五月屠格涅夫返回俄國。一八四三年初巴枯寧夫人帶年輕的屠格涅夫去見別林斯基,由于同別林斯基的接近,屠格涅夫逐漸躋身于彼得堡文學界,并先后成為當時先進刊物《祖國紀事》和《現代人》的撰稿人。
一八四六年夏秋時節,屠格涅夫熱衷于打獵,這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人民。他到過荒僻的田野、草原上的地主莊園,訪問過森林看守人的窩棚。廣闊的農村生活場面、俄國農民的苦難生活和善良心地在屠格涅夫心中發生了巨大影響,加上他自幼形成的對農奴制的憎恨,使他創作出了流傳至今的作品隨筆集《獵人筆記》。一八四七年,他的《獵人筆記》中最初幾篇《黃鼠狼和卡利內奇》、《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獨院小地主奧夫夏尼科夫》、《利戈夫》等在《現代人》上發表,立刻引起文學界的注意。
一八四七年屠格涅夫陪伴別林斯基去普魯士的薩爾斯堡治病,在那里繼續寫作《獵人筆記》的其他篇章。一八五二年,《獵人筆記》的單行本出版,標志著屠格涅夫完全走上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屠格涅夫的創作活動主要是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進行的,尤其集中在一八六一年農奴制改革前后。六十年代,他主要僑居國外,一方面繼續進行寫作活動,一方面也向歐洲介紹俄國文學。屠格涅夫雖然有許多時間僑居國外,但他時刻都在關注俄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俄國解放運動已經發展到第二階段——平民知識分子(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時沙皇統治極其黑暗,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暴動事件此起彼伏,一八五六年俄土戰爭的失敗更暴露出沙皇統治和農奴制的腐朽,社會上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時代要求改革,農民要求解放,社會處在激烈動蕩之中。一八六一年沙皇被迫進行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更加重了對農民的掠奪。屠格涅夫對俄國社會的變化是十分敏感的,他對這一時期俄國社會的思考集中反映在他的幾部長篇小說之中。從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二年,他先后發表了《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和《父與子》(1862)四部長篇小說。
屠格涅夫是一位自由主義作家,從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出發,他反對農奴制,同情農奴的苦難,他雖然擁護沙皇自上而下改革農奴制,卻并未投靠反動勢力,并且一直對農奴制采取批判的態度,他仍不失為一位進步的人道主義作家。
《獵人筆記》是一部借獵人出獵的見聞揭露沙皇專制制度下廣大農奴遭受農奴主殘酷奴役、處于水深火熱生活中的紀實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讀者展示了俄國農奴制下廣大農奴的悲慘生活。這樣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國文學中還不多見。像《獵人筆記》這樣廣泛而具體地描繪地主對農奴的奴役,真實地再現廣大農奴慘遭欺凌的真相,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偽善、奢侈、冷酷,在俄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獵人筆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暴露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而且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德。作者沒有以地主老爺的態度居高臨下地看待農民,像以往許多作家那樣把農民描寫成愚昧無知、缺乏崇高品德、處于畜生一般狀態、只是一些應當受到憐憫的對象。作者在本書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和農民一起打獵,平等地談論農民的生活,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描寫這些普通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質,表現出他深厚的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背著獵槍,在獵戶陪同下,走遍附近的農村田野,荒山野嶺,江河湖泊,接觸了無數勞動人民。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普通的農民、工人、大學生、縣城醫生、獨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貴族,以至家仆和使女,而農民的孩子在他的筆下則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聰明爽直、充滿幻想、勇敢勤勞、活潑可愛的小伙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傾注在這些普通勞動人民身上,他沒有任何貴族的架子,而和這些普通的農村勞動者打成一片,這在貴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詩人,他寫隨筆、寫小說也如同在寫詩。他的小說都是一篇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獵人筆記》作為散文中一種的隨筆,寫得更是詩意盎然。雖然《獵人筆記》中充滿了對農奴制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歌頌,它卻不是一部充滿說教的小說或報告文學。屠格涅夫用他擅長的抒情筆調在《獵人筆記》中描繪了一幅幅奇特秀麗的俄羅斯大自然風光。他用這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襯托了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作家對俄羅斯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熱愛,表現方法上獨樹一幟,極顯作家的才能。在作家的筆下,晴朗的夏天,“太陽不像炎熱的大旱天那樣火燒火燎,不像暴風雨前那樣昏暗火紅,而是那樣清澈明亮、溫煦輝煌,它從一抹狹長的云彩底下冉冉升起,煥發出鮮明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霧靄之中”。在天氣不穩定的秋天,“天空時而布滿疏松的白云,時而有幾處突然晴朗了一會兒;于是從散開的烏云中間露出一小塊藍天,它明朗可愛,宛如美麗的明眸”。俄羅斯的鄉村,“緩坡小丘的長長坡面上,蔥蘢的黑麥正輕輕地泛著漣漪;幾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陰影在它上面緩緩地移動著。遠處森林郁郁蒼蒼,池塘波光瀲滟,村莊橙黃閃亮;成百的云雀騰地飛起,歌唱著,又急速落下來,伸長脖子,停在土堆上……”幾個農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場上,圍著篝火,講著鬼故事:夜里在造紙廠走來走去的家神,坐在樹枝上向人招手的女落水鬼,變成小綿羊在墳墓上誘人的鬼魂,在樹林里讓人迷路的林妖……這一切都在他們的嘴里生動地講述著。他們講得那么繪聲繪影,加上深夜里突然響起的一聲凄厲的夜鳥的鳴叫,青蛙在河中的撲騰,突然響起的犬吠聲,使人不能不毛骨悚然,但這并不說明農家小孩的愚昧迷信,而是作家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大自然的景色,俄羅斯農村的風習,地主的丑惡嘴臉,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這一切都在作家娓娓講述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給讀者以無限的美感和藝術享受。這就是《獵人筆記》作為一部極具特色的世界名著的魅力。
馮春
二〇〇六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