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民間有句古話叫:扶不起的阿斗。而且在《三國演義》中劉禪的形象給人一種不務正業,傻傻呼呼的樣子。那劉備這么多的兒子為什么單單劉備選擇讓劉禪繼位?我們都知道古代皇位的承接者一般為自己的兒子和德高望重掌握軍權的大臣,劉備的兒子有劉禪,劉永,劉理。
作為繼承者要主要有幾個條件:1、身為長子。2、有王者之風,支持者多。3、戰功赫赫,掌握兵權。
劉備的三個兒子都不具備第2條和第3條,只有劉禪具備身為長子的這一優勢。而且傳為之前袁紹,劉表,都要傳位給幼子,而產生內斗,兄弟相殘的局面。這一切劉備都歷歷在目,所以他想傳位給兒子,就只能傳位給阿斗。
先從早年開始看他的行為。劉禪是個年少繼位的幼君,十七歲登基,之前做太子不到三年,早年一直顛沛流離。在登基前他做過一件漂亮事:
“先主既稱尊號,征吳不克,還住永安。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后患,舉郡反,燒臨邛城。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是以元益無所憚。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曶、綽承洪言,果生獲元。”——《三國志·楊洪傳》
這是劉禪的第一次放權,在劉備病危、季漢內外交困之際保住了成都的穩定。
登基前后,諸葛亮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這其中有幾分事實幾分溢美之詞見仁見智,不多贅述,我個人還是相信丞相的人品。
到繼位之初,季漢外有曹魏犯境、東吳窺探,內有南中反叛、益州大族未平,是一個四面楚歌瀕臨亡國的大爛攤子。劉禪遵從劉備遺訓將一切實權全部交給了諸葛亮,以父事之。
“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魏略》
當然魏略這本書可信度很低,諸如劉禪一度失散被賣之類被裴松之痛批過的荒謬說法也是出自此書,這段記載本身可靠性也要打個問號。但從諸葛亮執政期間劉禪的行為來看,大意是沒什么問題的。
諸葛亮執政的成績也不必贅述,有目共睹。在此期間劉禪安心做個禮儀皇帝,身邊有董允約束行為、打理宮中事務,諸葛亮出征時成都亦有張裔蔣琬等人理政,這看似“傀儡皇帝”的狀態實則十分合理,決策皆出于最有能力的人。試想以季漢早年危局,若劉禪試圖爭權不配合諸葛亮、造成朝內不和,恐怕季漢早就亡了。
在此期間有兩件需要指出的事。第一件是第四次北伐李嚴的事件——劉禪召回諸葛亮一說子虛烏有,諸葛亮被迫班師只因為李嚴掉了鏈子。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后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三國志·李嚴傳》
第二件事是劉琰妻子一事——劉禪私通臣妻一事為劉琰主觀臆斷,可能性極低。
“琰失志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有司議曰:“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棄市。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三國志·劉琰傳》
此時是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間,當時董允還在掌管禁軍、主持宮中事務,這位董允是連劉禪后妃數量都要過問的骨鯁之士。大臣家眷朝賀本為漢代常態,吳太后沒覺得有問題,董允也沒覺得有問題,只有他劉琰腦補出了“天子伙同太后拉皮條瞞過董允一個月給他戴綠帽”這種笑話來——而這位劉琰的人品三國志也有描述:
“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無論如何,誹謗天子污蔑皇室、在前線正打仗時捅出可能招致人心不穩的大丑聞的劉琰非死不可。下達死刑令的是“有司”,不能確定出自何人,但可以反映出當時成都內部危機處理之迅捷。
而此時的魏延還在北伐戰略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我們要知道,劉禪是個地地道道的“伏地魔”,諸葛亮掌權時代,劉禪尊奉諸葛亮為相父。而諸葛亮也是為了蜀國親力親為,所以劉禪完全沒有必要去操心。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會背叛蜀國,那這個時候的劉禪要干嘛?拉攏人心,為后諸葛亮時代的自己去做打算。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是病入膏肓了,所以劉禪首先要掌控的就是軍權,那軍權需要找誰?自然而然是魏延。魏延僅次于諸葛亮的地位,而劉禪從中也一定拉攏過魏延,所以魏延在劉禪的暗中支持下,才會越來越膨脹,越來越不把眾臣放在眼里。而且劉禪也知道魏延是有野心的,所以側面可以看出劉禪,諸葛亮,魏延都是堅定的北伐者。因為益州(即蜀國)這個地方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北方曹魏勢力在擴大,東吳勢力就在家門口。而蜀國想先自保,必須有能力和兩國對抗,甚至做好兩國聯盟打蜀國的準備。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劉禪和諸葛亮的君臣關系可以從這之后的幾件事看出來:一是殺李邈,二是是重用諸葛亮的子嗣和后繼人,三是立廟。需要注意的是,李邈是劉禪在位41年間唯一明文記載由他本人下令誅殺的人。而立廟雖然也是眾多平民大臣請求為諸葛亮立廟,最終同意的,但是不在本文主線之內,我們可以一筆略過。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劉禪在后諸葛亮時代所做的事情非常正確,也非常英明。相互牽制了三方勢力,又同時提拔諸葛亮后人為主力核心群體,這個時候的劉備集團已經是劉禪集團了。那魏延和劉禪又是什么關系呢?上面我說了,魏延作為當時地位僅次于諸葛亮的將帥,在劉禪眼里是必須拉攏過來為自己服務的人。所以我們不排除劉禪給了魏延很多好處,畢竟魏延升官都是需要劉禪批準的。所以由此可見魏延和劉禪之間的關系是微妙的,但是劉禪也知道魏延這個老虎野心太大。僅憑益州之力就敢對抗曹魏大軍,所以在劉禪的眼里魏延是個殺而不能殺的一個人。
第一、野心大,雖然現在沒有表露出來,畢竟有諸葛亮鎮著魏延。如果魏延知道諸葛亮死了,后果可以有很多種。
第二、威脅自己的地位,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禪親身經歷的,當皇帝的他不可能想不到。尤其是劉禪沒有戰功,沒有權威,沒有親信或者說親信不多。畢竟諸葛亮大權獨攬,劉禪每天就是學習,但是光學習不實踐沒有用。
第三、魏延太有功,或者說功大于過,太有權威,說朝廷畏懼他都不足為怪。這樣一個人留著勢必會威脅自己的政權地位。
所以,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魏延之死也是劉禪一手造成的,而諸葛亮因為名望太大,才讓我們把目光聚焦諸葛亮身上。而真正讓魏延死的,不是楊儀,不是馬岱,不是諸葛亮,而是劉禪。
劉禪才是蜀國最大的黃雀,所以說魏延之死劉禪首當其沖是第一責任人。楊儀只不過是和魏延政見不和或者說私人矛盾,站在一個政治家的層面上,兩人都應該死。只不過是誰先誰后的問題!
那歷史上魏延真的是馬岱殺的嗎?而馬岱以什么樣的形式說殺就殺那么大一個主帥?一切的陰謀沖著魏延而去,而馬岱殺魏延,他真的殺的了嗎?
請看下期:千古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