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湖畔南猿:是我奠定了《飲食男女》的基調
- 硬核原始人
- 何葉紫
- 2938字
- 2021-09-07 17:59:10
南方古猿最早發現的標本出土于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它們的生活年代,大概是420萬—190萬年前。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一個家族,下面有很多同屬不同種的成員,包括以露西小姐為代表的南方古猿阿法種,還有南猿湖畔種、南猿普羅米修斯種、南猿非洲種、南猿驚奇種、南猿源泉種等等。從生物學分類角度來說,它們算是兄弟部門、平行單位,但從輩分來說,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們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兒子,有的是爺爺,有的是孫子,有的是隔壁老王,有的,不過是七舅姥爺的三外甥。
由于它們生活在幾百萬年前,長得又似像非像,所以,究竟誰才是我們的直系祖宗,依然沒有定論。但從目前發現的化石來看,湖畔南猿是南猿大家庭里最早的一種。它們生活在420萬—380萬年前,比“史前一姐”阿迪女士大約晚20萬年。
第一個湖畔南猿的化石,發現于1965年。當時,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布萊恩·帕特森(Bryan Patterson)和他的同事在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西岸的卡納博(Kanapoi)發現了一根大約450萬—400萬年前的肱骨??嘤跊]有其他更多的化石參考,這根骨頭一直形單影只,遺世獨立。
30年后,米芙·利基(Meave Leakey)帶領團隊來到了同一地點,找到了更多的化石,包括一塊帶著幾顆牙齒的上頜骨、下頜骨以及一截脛骨。這些化石與當時發現的為數甚多且年代相近的阿法南猿相比,有很大不同,但從那塊帶牙的下巴,又能看出些許“人性”。于是,米芙為它們分立了門戶,叫湖畔南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種名“anamensis”是圖爾卡納當地方言“anam”的拉丁語,意思是“湖泊(lake)”。
繼米芙·利基的發現之后不久,考古學家又在圖爾卡納附近的阿利亞灣(Allia Bay)發現了更多的化石。接著,2006年,發現阿迪的考古學家蒂姆·懷特團隊又在埃塞俄比亞的中阿瓦什地區(Middle Awash)的阿薩·艾瑟爾(Asa Issie)發現了湖畔南猿的化石。
2016年,還是在埃塞俄比亞的中阿瓦什地區,一個名叫沃朗索—米勒(Woranso-Mille)的地點,發現卡達巴地猿(阿法南猿)和近親南猿的著名考古學家約翰內斯·海爾—塞拉西,發現了湖畔南猿迄今為止唯一的完整頭骨,該頭骨被命名為MRD。
這個完整的頭顱屬于一位生活在380萬年前的湖畔南猿,它的牙齒發育成熟且在死前已經磨損得很厲害,這既說明它吃過的草比很多年輕南猿吃過的水果都多,也說明,它已經不年輕了,就算不是一位大爺,也是一位大叔。
雖然本身屬于人類演化大戲第二幕《飲食男女》的演員,但因為出生時間較早,所以大叔身上還殘留了很多與第一幕的演員有一拼的原始特征。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腦容量小。同時代的阿法南猿腦容量已經達到了485毫升,大叔才365~370毫升,明顯和比它早300多萬年的乍得沙赫人(320~380毫升),以及早60萬年的拉密達地猿(300~350毫升)在一個檔次。其次是臉型不夠時尚,長著一張長長的鞋拔子臉,從側面看,整個臉型的弧度,簡直與乍得沙赫人和地猿無限接近,和阿法南猿圓鼓鼓的包子臉完全不同。
除了腦容量小和臉型古樸以外,它的牙齒也非常原始。不但保留有較為原始的上犬齒—第一前臼齒磨牙復合結構,而且長著一顆人類家族中最大的犬齒。據此不難想象,雄性湖畔南猿要脫個單、結個婚,壓力是非常大的,雖然不需要給丈母娘送彩禮,但自己少不了會掛個彩。脫單難這點從它們明顯的二型性也可以得到佐證:現代人類和黑猩猩的二型性表現為雄性的塊頭一般比雌性大15%;大猩猩的二型性表現為雄性比雌性高50%,重50%;紅毛猩猩的二型性表現為雄性的塊頭是兩個雌性那么大;而湖畔南猿,二型性介于大猩猩和紅毛猩猩之間,雄性的身高體重為雌性的1.7倍。
二型性明顯,犬齒巨大,都是和我們今人迥然不同的地方,說明它們身上還具有相當突出的“獸性”??磥恚恢醯模鼈兊纳?,不如地猿祖宗那般如意。走溫潤君子路線的雄性,估計是很難討到老婆當上爹的。
不過,盡管有很多落后的特征,但和前面的老祖宗們比起來,湖畔南猿身上還是有很多鮮明的新時代特色的,這主要表現在,它們是一群真正的吃貨,在吃上非常下功夫。
首先,它們對食物非常執著。盡管它們出土的四個地方相隔千里,具體環境也有不同——卡納博相對開闊而干旱,阿利亞灣和沃朗索—米勒靠近水源,阿薩·艾瑟爾是較為封閉的林地,但從牙齒的形態和微觀磨損情況來看,它們對吃的東西相當講究而執著,對食物的偏好絲毫不受時間和地點的影響。
其次,它們不挑食。這很容易理解,正宗的吃貨沒有挑食的,挑食的那是美食家。因此,老祖宗傳下來的光榮食譜,水果、花朵、嫩葉、鳥蛋、毛毛蟲之類的,湖畔南猿毫無保留地繼承,老祖宗們嚼不動看不見的堅硬粗糙的食物,比如堅果、樹皮,或者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莖之類的,它們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它們的吃貨本色,清楚明白地寫在了它們的牙齒同位素和微觀磨損情況上,直到它們都石化了,也沒抹去,所以它們的牙齒,比起老祖宗來說,既非常粗壯,琺瑯質也非常厚。
有考古學家認為,湖畔南猿牙齒粗壯、琺瑯質厚的特點,除了說明其飲食結構與前輩不同以外,還是其老在地下活動,吃土比較多的有力證明。
這點可以從它們的小腿骨得到佐證。它們的小腿骨底端,也就是連接腳踝的地方,非常寬厚。這是一種有利于吸收沖擊力的結構。小腿骨頂端,也就是連接膝蓋的地方,還有明顯的凹陷。四足行走的動物在行走的時候,任何一只腿都不用承受全部的身體重量,所以很難壓出這么明顯的凹陷,而兩足動物在行走的時候,總有一條腿在一半的時間里要承受全部的身體重量,很容易就被壓凹陷。如果只是偶爾直起身子走兩步,完全沒必要生得這么高級。因為自然之母是非常節約的,絕不會無端給某個生物不必要的高配。
綜上,考古學家們推測,湖畔南猿在地上活動的時間,要多于乍得沙赫人、圖根原人和地猿。它們極有可能是一種習慣于直立行走的生物。
顯然,不管是不挑食,還是吃土多,都說明了它們的演化——前者,說明它們擴展了食性,懂得利用從前不會利用的資源;后者,說明它們擴展了范圍,懂得利用從前不會利用的空間。不管哪種,都說明它們在積極地適應環境,無意之中,都在朝我們今天走來。
事實上,它們對人類的演化,的確有著承前啟后的貢獻。這個貢獻就是,它們在短短20萬年的時間里,開啟了南方古猿巨型齒演化的道路。
所謂的巨型齒,主要是針對臼齒,也就是磨牙來說的。判斷是否是巨型齒,主要有幾個衡量標準,一是看臼齒與門齒及犬齒的相對大小,二是臼齒與身體重量/體型的比較。
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尤其是早期人類還沒有學會使用外力(包括火、石器)來加工處理食物的時候,牙齒就是它們處理食物的第一道程序,因此,牙齒的形態、大小、琺瑯質的厚度以及牙齒的磨損方式,能夠反映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從乍得沙赫人、圖根原人及地猿的化石來看,牙齒的演化趨勢是犬齒在縮小,但臼齒也并沒有十分大,比例還算協調。但從湖畔南猿開始,除了犬齒和門齒繼續縮小,琺瑯質繼續增厚以外,臼齒和前臼齒——每邊后面五顆磨牙,卻越變越大。
犬齒縮小,表明它們的社會風氣開始發生轉變,犬齒不再是衡量武力值的標準,至少都不是重要的衡量武力值的標準。門齒的縮小、臼齒的變大,以及琺瑯質的增厚,則說明老祖宗們開始在吃上想招了。
湖畔南猿開啟的這種巨型齒演化趨勢,從400萬年前開始,一直影響著后來的子孫晚輩們,直到大約200萬年前,人屬動物出現——確切地說,是直到工具制造出現,才被扭轉。而正是得益于它們開啟的巨型齒演化趨勢,才讓這200萬年間的人類祖宗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拓寬食物的來源,從而提高存活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