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者的話

翻開這本書,里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也許覺得無趣;里面滿是“狄氏劑”“對硫磷”“2,4-D”“DDT”這些令人費解的專業名詞,你也許覺得頭疼;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又是地球另一端的事,你也許覺得遙遠;浩如煙海的經典,教材卻從中選擇推薦了這部看似很枯燥的作品,你也許覺得奇怪……沒關系,我們先放松一下,來個“猜猜看”。

以下這些說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1.喝隔夜水和千滾水致癌。

2.綠色背景能保護視力。

3.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有害健康。

4.春茶含過量農藥,茶農自己都不喝。

5.水能感知人類的情緒。

猜完了?現在我們來揭開真相,先看這個“春茶含過量農藥,茶農自己都不喝”:

傳言:進入3月后,國內不少茶場進入春茶開采期。隨之而來,網上出現一篇文章稱,春茶中含過量農藥,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葉更是可怕,連茶農自己都不喝。文章還指出,中國茶葉98%有農殘。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這茶到底還能喝嗎?

真相: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輪萌發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此時氣溫大多低于20℃,沒有蟲害,打了農藥反而增加成本。所以,春茶里面一般不含農藥。

至于“中國茶葉98%有農殘”“夏秋季的茶葉更是可怕”等說法,專家表示,農殘并不等于農藥超標,在泡茶過程中,只有微量殘留農藥會進入茶湯中,對人體健康一般不會有影響。

再看這個“水知道答案:人的態度會影響食物”:

傳言:日本人江本勝的暢銷書《水知道答案》稱,同樣的一杯水,分為兩份,贊美其中的一份,咒罵另外一份,之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水分子的形狀,發現前面的特別規整漂亮,后面的雜亂無章。

真相:水不可能對人類情緒進行感知和反應。“水知道答案”這項研究并不符合相關的技術流程,其結論自然也不足為信。

簡述:什么原因導致了水結晶形狀的區別呢?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主任肯尼思·利布萊希特(Kenneth Lebbrecht)發現,溫度和濕度是決定雪花形狀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如果結晶溫度在-5℃到-10℃之間,晶體更容易形成柱狀或是針狀的結構。而在-15℃左右的情況下,水氣傾向于結成片狀的雪花。至于雪花的復雜程度,則和濕度有關。濕度越小,雪花的形狀就越簡單。根據這些發現,肯尼思·利布萊希特甚至可以在實驗室中通過人為設定的條件來設計不同形狀的雪花。

江本勝宣傳自己的“研究結果”有著明確的商業目的。他的公司正在出售一種“高能水”,這種水號稱有著最完美的晶體結構,還可以延緩衰老,治愈疾病。這樣的水自然價格不菲,一瓶227克(8盎司)的“高能水”的價格是35美元。

答案:上述5種說法都是假的。你都猜對了嗎?

你瞧,科學是不是離我們并不遙遠?《寂靜的春天》里的農藥、殺蟲劑、除草劑其實也離我們很近。你吃的飯菜里,農殘超不超標?你走過的校園、街道、公園綠地,使用的養護品是不是化學品,是不是符合標準?眼光再放遠一點,城市綠心、美麗鄉村正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章里有沒有些不和諧的音符呢?《寂靜的春天》這本小書里,原來藏著“科學普及”這篇大文章。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習近平

商場里、小區里經常出現這一幕:賣凈水機或者純凈水的推銷員,用一個杯子裝上自來水,另一個杯子裝上他們的純凈水。然后將電解器同時插入兩個杯子中,很快自來水就開始渾濁,起初是淡綠色,然后逐漸變成褐色和黑色棉絮狀的沉淀物;而純凈水的水質只有淡黃色的變化。圍觀群眾咂舌不已,這自來水還怎么喝啊?很多人就上當了……其實,這只是一個中學水準的“電解水”小實驗。自來水含有很多陰陽離子(飲用水標準允許),導電性好,反應迅速才很快出現沉淀。純凈水基本不含陰陽離子和微量元素,無法形成反應。這種電解自來水的方法并不是水質檢測的方法!生活中,我們由于缺乏基本常識,被簡單直觀的表象“忽悠”的例子還有很多。要理性認識現實,就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要讓公眾在各種“偽科學”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正是科學普及的責任之一。

面對“網絡傳言”,我們要有一定的科學、法律、社會常識,提高“免疫力”;要確認網絡信息的出處和可靠性,看信息是否有夸張成分;事件都有多面性,要避免被單方面陳述所誤導;要對瘋狂煽情的信息特別警惕,真相力量足夠大是無須煽情的。這些認識,沒有科普,我們如何知曉?

科普還在擔當著普及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重任。科普的目的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是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科學家一樣工作,像科學家一樣處理各種事務,就像學習鋼琴,不一定是為了成為鋼琴家一樣。科學精神就在于質疑、反思和實證。

敢于質疑,經常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為解決問題而積極思考,這就發展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在提出問題、質疑和解疑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嘗試運用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這就發展了我們的創造力。可以說,懷疑精神與個性張揚息息相關;懷疑精神與自由意志息息相關;懷疑精神與民族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懷疑精神與人類的文明進步息息相關。

我們提倡不唯上不唯書的懷疑精神,但僅僅具有懷疑精神是不夠的。實證精神,才是科學精神中更為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寂靜的春天》中濫用農藥、殺蟲劑和其他化學品給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的觀點,它們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如果聰明的讀者能學會跳讀的技能,他便總是能在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樂趣。

——毛姆

回想我們以往的“啃書”經歷,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讀起來很乏味或很艱難的情況。《寂靜的春天》雖然整體比較好看,但也會遇到一些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內容,比如很多涉及生物、化學學科的科研成果。怎么辦呢?英國作家毛姆說過:“根據自己本能所感興趣的地方,遵循著本能去跳讀,可以放心大膽地跳過不感興趣的地方,不拘泥于作者的每一句表達。”對!跳過去!不要停下來查工具書和相關資料,那樣會打斷自己閱讀的自然狀態,打亂自己閱讀的正常節奏。跳讀是主動地舍棄、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我們還可以同時使用“快速閱讀”的技巧。我們讀的時候盡量擴大視域(掃視的范圍),在短時間內把盡可能多的內容收攬眼底,同時判斷捕捉書中的關鍵信息,有所取舍。如本書的第十三章《透過狹窄小窗》:

ATP代表著充滿電的電池,ADP則是放電完畢的電池。

ATP是一切生物體(從微生物到人類)的能量來源,為肌肉細胞提供機械能,為神經細胞提供電能。

此處抓住文中與“化學藥品(殺蟲劑和除草劑)對人體的嚴重危害”的關鍵信息原文畫線部分即可,而大量難以讀懂的解釋性的文字可以先跳過去,如果對生物和化學特別感興趣的同學,以后可根據個人興趣和探究進行補充閱讀。

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乏味的敘述。

——米·伊林

科普的目的在于去偽求真,但寫一部優秀的科普作品很難,因為要把深奧的科學成果轉化為公眾看得懂的語言。比如,我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大量讀者圍觀贊嘆,但最常見的評論是:“每一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明覺厲!”很多科普作品通常是有“科”沒“普”,業內專家寫得太專業化了,只有本來就懂的人才能看懂他在說什么,本來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懂。所以著名科普作家、編輯卞毓麟說:“科學傳播與普及是要分對象的。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說過,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乏味的敘述。如朱自清所言,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不分雅俗、唯有共賞,科普事業應該朝這個方面努力。”

科普創作的領軍人物,是享譽全球的科幻小說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他不僅寫科幻小說,也致力于科普創作,兩百多部科普作品洋洋大觀。讀他的作品,你會感覺到他仿佛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對你說教。在他筆下,文字有味,科學真美!他把科普寫成了藝術,他始終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欣賞科學,就像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貝多芬的交響曲一樣,不要認為公眾不懂科學,應該為他們架起這個橋梁。

我國目前正處于科普黃金時代的開始。這個科普的黃金時代發軔于科幻熱(科幻有科普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代替科普)。科幻作家劉慈欣,用一部《三體》,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四十六億票房的影片《流浪地球》不僅有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象和蕩氣回腸的敘事,更融入了典型的中國人的故土情結,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忠誠、自我犧牲等美德,無私無畏,為偉大事業奉獻自我,這在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西方大片里很難見到。

現在,擺在你面前的這部《寂靜的春天》,也許沒那么好玩,但卻能夠讓你“看得懂”。這里有深情的描述,詩意的語言,新鮮的比喻,如阿西莫夫一樣,作者也把科普寫成了藝術。這里沒有枯燥的科學,這里只有朱自清所說的“雅俗共賞”。

好了,你可以翻開它了,讓蕾切爾·卡森帶你走進寂靜的春天。

接下來的《前言》里有作家、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介紹,你可以先了解一下。讀正文時記著可以“跳讀”!如果你已經有了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方法,第一遍閱讀時可只讀正文,不讀編者設計的“導讀”“歸納探究”等內容,希望你的閱讀不被打擾,希望你有一段自由的春天之旅。

閱讀任務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寫下去的,跟著它走,并且要理解它為什么這樣走。”在《寂靜的春天》里,卡森走的是怎樣一條路?這么多的資料和數據,她為什么這樣走?請你用思維導圖畫出這條路,并表現出路邊“建筑”之間的關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安县| 抚顺市| 武义县| 锡林浩特市| 轮台县| 天峨县| 宿州市| 平利县| 望都县| 陵川县| 新龙县| 周宁县| 久治县| 元朗区| 桃源县| 海原县| 石林| 唐河县| 日土县| 耿马| 承德市| 蛟河市| 正镶白旗| 花莲市| 河北省| 额尔古纳市| 泌阳县| 营口市| 读书| 英吉沙县| 中西区| 沐川县| 三台县| 平和县| 新干县| 综艺| 绿春县| 宣恩县| 绥德县| 辰溪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