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筆記
- 侯永祿
- 1418字
- 2021-09-27 11:43:52
種紅薯
(1962年11月16日)
紅薯是一種高產作物,可以當作糧食一樣的吃用。合作化以來本地種的漸漸多了,特別是1960年低標準以來,種的人越來越多,今年可以說家家隊隊都種了。種紅薯和種其它糧食作物不同,技術性很強。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種子的處理。紅薯的顏色有紅的白的黃的粉紅的等。紅的黃的好吃,產量低,果實不在一塊難收獲。白的產量高,水分多,不好吃。只有粉紅的產量又高又好吃,也好收獲。即有名的“勝利百號”。本地人不會秧紅薯苗子,多從外地購買。今年我從寺前鎮9元錢買了400個紅薯苗子。因秧子不好,天氣旱,一個也沒活下,最后還是用了自己的紅薯苗子。自己的苗子雖然出苗遲慢,但能夠隨拔隨栽,成活率高。能栽多少就栽多少,由得人。也可以按天氣能栽就栽,方便的多。秧苗子下種子的時間,有人說越早越好,有人說不怕遲,天氣暖和了出苗快。今年我是3月14日、15日下的種子,5月26日才拔苗栽紅薯,前后共70天時間,即古歷的二月初九(驚蟄后一周春分前一周)至四月二十三(小滿后5天)。苗子要想出的快,苗床要有一定的溫度,糞應該是曬干后又拌濕。經常澆水,勤澆少潦。
二、整地。去冬整的地墑大,好活產高耐旱。忙后翻只怕缺雨。但若逢雨水好,產量也不差。
三、栽紅薯。選的苗子不宜過長也不要太小,應是深綠色8寸左右。須根不剪易于成活,并不影響產量。根部黑斑應該剪除。拔出的苗子應放于水中,免見陽光。密植比稀植好。密度是行距二尺或一尺六,株距一尺至一尺二。每株可產二三斤,每畝可栽2400株至3000株,產量6000斤至7000斤。稀植了容易橫蔓,或紅薯塊過大。雨后墑飽時先插苗子后澆水,再蓋土。苗子在地面應露出2寸許,不應蓋嚴。天旱栽紅薯時應先飲好窩子,蓋土保墑,等分墑后刨土插苗,栽后澆水,水滲完后埋土。傍晚栽最好。最早在谷雨后立夏前,最遲在夏至后小暑前。最好在立夏到忙種或夏至之間。
四、管理。苗小時應鋤草鏟土保墑,苗大后應少鋤或淺鋤,以防鋤斷須根。雨后應翻蔓子以防蔓上長芽。有人說,為了防止瘋長,可將蔓子摔傷。有人說,這樣對紅薯生長有損,翻蔓只可輕輕提起。我今年在蔓子大的時候剪了一行,結果也未影響產量。
五、收獲。收獲不宜過早。去年和今年白露以后才下連陰雨,使紅薯增產。收獲遲了也不好,容易受凍。最遲立冬前,最好在霜降前后。收獲盡量避免切傷磨損,以利保存。
六、保管。窖深一丈左右,宜大不宜小。窯里可用一半空間裝紅薯。紅薯下窖前,要嚴格挑選無黑斑的無損傷的。入窖后常檢查,發現壞的立即取出。天暖時窖口要開,結冰封凍時夜蓋晝開。天氣特冷時才可封嚴,時間10天半月,不宜過長。吃紅薯時是先壞的后好的。遇到好天氣也可以切成薄片或細絲,曬干保存。
七、吃用。燒上好吃浪費大,一次燒不熟,二次便發酸吃不成。煮上吃節省但不好吃。最好還是蒸熟吃。天熱當天吃完,天冷連吃幾天。可以泡在湯內,也可燒熱再吃,也可拌在干面內搓勻搟面、蒸饃、烙饃。紅薯還能切菜、油炸、淀粉、壓饸饹、蒸菜疙瘩、捏煮角(包餃子)、包包子等。比糧食的花樣多的多。
八、價值。牌價是4斤紅薯折原糧1斤,今春黑市1斤紅薯賣6角至8角,麥是2元到3元,約等于4斤紅薯換一斤麥?,F在每斤紅薯7分錢,等于10斤紅薯換1斤麥。
紅薯的主要缺點是難保管。
(“紅薯好吃我愛吃”,這是當時社會上流傳著的毛主席語錄。一時間,領袖的話成了最高指示,公社大力推廣種植紅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紅薯成了農民的主要口糧。吃著紅薯長大的我,對紅薯懷有一種愛恨交加的復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