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注解與配套(第三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6656字
- 2021-09-09 19:32:19
第二章 人民調解委員會
第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性質】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注解
本條規定的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性質,即群眾性組織。其本質是讓人民群眾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除了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及企業事業單位所設立的三種典型人民調解委員會外,附則第三十四條還為建立新型人民調解委員會預留了空間,即規定鄉鎮、街道以及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根據需要可以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應用
11.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群眾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群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人民調解委員會是群眾自治的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由群眾推選產生,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需要依照法定條件從群眾中聘任其他人民調解員。②人民調解的工作范圍是民間糾紛,主要是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涉及人身、財產權益的民事糾紛。③人民調解員與糾紛當事人地位平等。④人民調解不具有行政或司法等國家強制力的屬性。人民調解協議的履行,主要依靠人民調解的公信力以及道德、輿論的約束力,由當事人自覺履行。人民調解協議在未通過司法確認之前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12.新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性質
本法附則規定了鄉鎮、街道以及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根據需要可以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如依托集貿市場、旅游區、開發區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群眾團體、行業組織等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這些新型的人民調解組織形式是近年來順應實踐的需要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它們在本質上仍然是群眾性組織,具有群眾性、自治性和民間性的本質特征。
13.如何理解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依法設立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依法設立。具體包含以下幾層含義:①設立主體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主要包括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鄉鎮、街道、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等;②相關工作制度應當符合法律規定,如調解委員會的產生方式、調解員的條件、調解不收費等;③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應當符合法律規定,就是調解民間糾紛,不能調解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應當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糾紛案件。
配套
《憲法》第111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7條;《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3、13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第2條;《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第2條
第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形式與人員構成】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至九人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若干人。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婦女成員,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應當有人數較少民族的成員。
注解
本條規定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形式與人員構成。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形式是《人民調解法》的重要內容,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調解工作的范圍和領域。第一款規定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形式。村(居)委會應當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這也是憲法的要求。村(居)委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人民調解組織的基本設立形式,是人民調解工作的主要組織基礎。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重在解決群眾生活中發生的矛盾糾紛。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則重在解決群眾工作中發生的矛盾糾紛。第二款規定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成人數及領導設置。第三款規定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性別構成及民族構成。
應用
14.何種情形下,企業事業單位適宜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重點在于解決群眾工作中發生的矛盾糾紛。與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略有區別的是,本法并不要求企業事業單位必須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而是“根據需要設立”,由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靈活掌握。一般認為,企業事業單位規模較大、職工較多、糾紛多發的,即有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需要;企業事業單位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糾紛不多,并能夠及時通過其他合法途徑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可以不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15.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與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有何區別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自2008年開始實施后,很多企業已經設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此時是否還有必要設立企業人民調解委員會?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與人民調解委員會有較大不同:
首先,人員構成及其立場不同。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雙方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分別代表職工和企業各自的利益,這是由勞動爭議的主體和性質決定的。而人民調解委員會中的調解員,既不代表職工,也不代表企業,而是作為中立的第三方,調解職工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
其次,解決糾紛的范圍不同。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要調解職工與企業之間的勞動爭議。而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糾紛范圍則相對廣泛,包括企業職工內部之間發生的各種民事糾紛,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調解職工與企業之間的勞動爭議。
16.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構成
根據本條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3至9人組成。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的具體人數可根據需要由設立主體自行確定,但不能少于3人,不能多于9人。雖然本條未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具體人數作出規定,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成人數以單數為宜,這主要是有利于在民主決策時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關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領導設置,本法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設主任1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若干人。是否設副主任以及設幾個副主任,則應由設立主體根據需要確定。一般情況下,提倡至少設1名副主任,以備在主任缺位時可以代行主任的職責。
在委員的性別構成上,本法明確要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婦女成員,即無論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幾名委員組成,其中必須有至少1名委員為女性。這一規定體現了男女平等原則,使婦女有機會參與更多的社會事務;同時也能發揮婦女在調解婚姻、家庭、鄰里糾紛方面所具有的優勢。
在委員的民族構成上,本法明確要求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應當有人數較少民族的成員。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人數較少的民族不一定是少數民族,在一個特定的行政區域或組織內,哪個民族的人數較少就是人數較少的民族。作此規定主要是出于民族平等和有利于糾紛解決的考慮。同一民族的群眾在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較為接近,更能夠互相理解和體諒,由本民族的群眾作為調解員,能夠較好地抓住糾紛的癥結所在,把握糾紛當事人的心態,有利于矛盾糾紛的化解。
配套
《憲法》第111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9、25條;《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7、13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第3條;《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第11條;《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10條
第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產生方式及任期】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居民會議推選產生;企業事業單位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工會組織推選產生。
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選連任。
注解
本條規定了村(居)民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及企業事業單位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的產生方式及任期。
應用
17.村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如何產生
根據本條規定,村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居民會議推選產生。推選工作應當遵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村民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有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議,應當召集村民會議。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18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或者本村2/3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如有需要,還可以邀請駐本村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群眾組織派代表列席。村民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人數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設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和村民代表組成,村民代表應當占村民代表會議組成人員的4/5以上,婦女村民代表應當占村民代表會議組成人員的1/3以上。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戶至15戶推選1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組推選若干人。村民代表會議可以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
同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還規定,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與計劃生育等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成員。
18.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如何產生
根據本條規定,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居民會議推選產生。具體的推選工作應當遵守《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進行。
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居民會議由18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18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選舉代表2至3人參加。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18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1/5以上的18周歲以上的居民、1/5以上的戶或者1/3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同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還規定,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據此,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可以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兼任,但仍需通過前述程序推選產生。
19.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如何產生
根據本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工會組織推選產生。即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可以有三種產生方式,一是由職工大會推選產生,二是由職工代表大會推選產生,三是由工會組織推選產生。
20.如何確定人民調解委員會名稱
根據司法部《關于貫徹實施〈人民調解法〉的意見》,村(居)、企業事業單位、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名稱由“所在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名稱或者所在鄉鎮、街道行政區劃名稱或者所在企業事業單位名稱”和“人民調解委員會”兩部分內容依次組成。區域性、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名稱由“所在市、縣或者鄉鎮、街道行政區劃名稱”、“特定區域名稱或者行業、專業糾紛類型”和“人民調解委員會”三部分內容依次組成。
21.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的任期設置
根據本條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的任期規定為3年,與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任期是一致的。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均為3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這樣便于人民調解委員會與村(居)民委員會同時產生、同時進行換屆選舉,避免為推選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而單獨召開村(居)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
配套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1、17、18、21條;《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8-10條;《工會法》第15條
第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情況的統計與通報】
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情況進行統計,并且將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人員組成和調整情況及時通報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
注解
本條是關于人民調解委員會設立及其變動情況的統計和通報的規定。統計應由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即縣(區)司法局進行,包括承擔相應統計職責的鄉鎮(街道)司法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無論是村(居)民委員會、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還是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其他組織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都應統計在內。
統計內容既包括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情況,如設立時間、設立機構、名稱、類型、駐在地和組成人員等靜態情況,也包括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名稱變更、組織撤銷、聯合及分立情況、類型變更、組成人員變更等動態情況進行統計,并及時報告給同級基層人民法院。
第十一條【健全工作制度與密切群眾關系】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建立健全各項調解工作制度,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
注解
本條是關于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及人民調解委員會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崗位責任制、例會、學習、考評、業務登記、統計和檔案管理等。
應用
22.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制度
(1)崗位責任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各項工作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通過明確調解員的責任,確定具體任務,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獎懲。
(2)糾紛登記制度。糾紛登記是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的依據,人民調解委員會對糾紛當事人的口頭申請、書面申請或者主動介入調解糾紛的情況都應當進行登記,填寫《人民調解員調解案件登記單》,記明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糾紛事由,記錄人簽名或蓋章,登記日期等。并且按期填寫《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案件匯總登記表》。
(3)統計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確定專門的統計人員,設立各類統計臺賬,及時向司法行政機關報送《人民調解組織隊伍經費保障情況統計表》、《人民調解案件情況統計表》。
(4)文書檔案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一般應當制作調解卷宗,做到一案一卷。調解卷宗主要包括《人民調解申請書》或者《人民調解受理登記表》、人民調解調查(調解、回訪)記錄、《人民調解協議書》或者《人民調解口頭協議登記表》等。糾紛調解過程簡單或者達成口頭調解協議的,也可以多案一卷,定期集中組卷歸檔。建立文書檔案管理制度要求設立保管人員,規定必要的調閱、保密管理辦法,做好調解文書的審查、裝訂。
(5)回訪制度。回訪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已調解結案的糾紛,特別是比較復雜、可能出現反復的糾紛進行走訪,了解相關情況的制度。回訪的主要內容包括:協議的履行情況,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態度有無變化、行為有無反常,有無新的糾紛苗頭和隱患,當事人對調解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對回訪中發現的糾紛苗頭和影響調解協議履行的隱患,人民調解委員會要認真分析研判,提出解決辦法。對有激化苗頭的,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
(6)糾紛排查制度。糾紛排查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轄區內的民間糾紛進行摸底、登記、分類處理的工作制度。通過糾紛排查,了解掌握糾紛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既可以參加司法行政機關、綜治維穩部門組織的集中排查,也可以根據糾紛情況或是在重要地區、重要節點自行組織排查。排查中要做到明確排查目的,掌握排查時間、范圍和方法,通過逐門逐戶逐人的摸底排隊,掌握糾紛重點對象,填寫排查工作統計表,妥善處置排查出的糾紛。
(7)糾紛信息傳遞與反饋制度。糾紛信息傳遞與反饋制度是指基層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渠道將民間糾紛苗頭和信息傳送到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對糾紛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加工處理后,將具體的調解意見反饋給相關單位,為其科學預測、預防、化解民間糾紛提供依據。人民調解委員會要明確糾紛信息員,組織好糾紛信息的傳遞工作,涉及哪個部門、哪個調解組織的糾紛信息就傳遞到哪。要做好糾紛信息的分類處理,按照糾紛性質、輕重緩急、難易程度提出處理意見,對本調解組織可以調解的,提出解決意見并反饋給相關單位;對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常見、多發矛盾糾紛,在做好調解的同時,提出預防、疏導的措施和建議;對疑難、復雜、易激化的糾紛和群體性糾紛等,要在穩控事態的基礎上,及時向相關部門和基層人民政府報告,請求相關職能部門處理。
除了上述七項基本制度外,各地還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完善人民調解工作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制度、重大糾紛集體討論制度、重大疑難糾紛報告制度、矛盾糾紛調處跟蹤反饋機制、群體性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等,變被動調解為主動調解,變事后調解為事先防范,逐步形成一整套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制度體系。
配套
《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第19條
第十二條【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保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辦公條件和必要的工作經費。
注解
本條規定了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單位的保障責任。根據誰設立誰負責的原則,承擔人民調解委員會辦公條件和工作經費保障義務的主體是村(居)民委員會,以及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企業事業單位、鄉鎮、街道、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保障對象包括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保障范圍包括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辦公條件及工作經費。
配套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第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