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樺澤紫苑學習法:被腦科學證明的學習效率最大化的學習法
- (日)樺澤紫苑
- 633字
- 2021-08-31 11:45:49
只有保存在記憶里,輸入才能成立——如果信息只是在頭腦中一閃而過,則毫無意義
我在醫院里為患者開藥時,會向其說明服藥方法、起效時間以及常見的副作用等。大概說明了10分鐘之后,我會問些問題,以確認對方有沒有聽懂。
樺澤:“您明白了嗎?”
患者:“明白了。”
樺澤:“那么,請您復述一下我剛才說的話可以嗎?”
患者:“……”
在這一瞬間,絕大多數患者都會陷入沉默。聽了10分鐘的內容,竟然什么都回想不起來。有的患者邊聽邊做筆記,還能說上一些;而大多數患者雖然貌似在聽,卻幾乎沒記住醫師所說的話。
盡管可能有各種理由——比如說在醫生面前很緊張,或是因為一直在擔心病情……可是,如果沒記住醫生所說的話,那么就很可能耽誤病情。
雖然在聽別人說話,但卻完全沒記住——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
在學校上課也是這樣。聽了50分鐘的課,下課時,老師要求:“請說一下剛才所學的內容。”恐怕沒幾個學生能立刻說出來吧。
這就是所謂“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根本沒記住內容的狀態,能稱為“輸入”嗎?
輸入,是指“信息的輸入”。信息進入大腦而沒有保存下來的話,就不能算是“輸入(Input)”。只能算是一閃而過。
光靠“聽”,是很難記住的。信息就像竹籃打水似的從腦中流走,我把這種狀態稱為“竹籃打水”。你以為已經把文件保存在自己電腦里了,但其實并沒保存,這樣就不能稱為“輸入”。
所謂輸入(INPUT),是指信息進入大腦(IN),并被存放(PUT)。信息經過IN和PUT,才能算是“INPUT”。
也就是說,即便你聽人講了幾個小時,但只要沒有保存在記憶中,就毫無意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