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樺澤紫苑學習法:被腦科學證明的學習效率最大化的學習法
- (日)樺澤紫苑
- 677字
- 2021-08-31 11:45:49
輸入更注重“質”,而不是“量”——“高質量的輸入”決定成長曲線
在輸入行為中,“量”和“質”哪個更重要呢?
答案是“質”。然而,絕大多數人都一味追求“量”,而忽略了“質”。這說不定正是你無法實現自我成長的原因之一。
在書店里,提倡讀完書就進行輸出的“輸出式讀書法”方面的書逐漸增多,可是宣揚“速讀”“多讀”等老一套讀書法的書卻仍然源源不斷地出版。
可見,仍然有很多人在追求輸入的“量”,仍然有很多人受到“多讀書就能實現自我成長”這種錯誤幻想的支配。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問題。
以下哪個方法可以實現自我成長呢?
A. 每月讀1本“全壘打式好書”
B. 每月讀10本“三振出局式雞肋書”[三振出局:棒球術語,指擊球手在比賽中三擊不中而出局。]
“全壘打式好書”,是指干貨很多、信息密度很高的書,讀者能從中深受啟發、學到知識,甚至讓人愛不釋手;而“三振出局式雞肋書”,則是那種內容淺薄、不得要領的書,讀者往往從中學不到什么東西。
答案是A。
與其閱讀大量內容淺薄的“三振出局式雞肋書”,不如認認真真地閱讀一本自己真正需要的“全壘打式好書”,這樣會得到更多“啟發”,更明確“TO DO(應該做什么)”,對自我成長更有意義。就所需時間而言,讀1本“全壘打式好書”用時也少得多,效率更高。
再看一個問題。
以下哪個方法更能實現自我成長呢?
A. 每月讀1本“全壘打式好書”
B. 每月讀3本“全壘打式好書”
答案是B。
既然是內容充實的書,當然讀得越多收獲就越大,就越能促進成長。也就是說,輸入應該先講“質”,再講“量”。
不得要領地大量輸入,是無法實現自我成長的。首先確保“質”,然后再增加“量”吧。低質量的輸入是毫無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