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從“本紀”到“帝紀”

上文探討了列傳的編次方式在《史記》之后發生的變化,與之類似,《史記》的本紀與后世史書帝紀的意義及編次方式也有差異,本節即探討這方面的變化。

《史記》本紀十二篇,只有少數像后來史書那樣以帝王為題。《夏》《殷》《周》《秦本紀》四篇以朝代命名,但文中的具體記載對象是上古帝王與國君,《項羽》《呂太后本紀》則完全是為帝王之外的人物立本紀。司馬貞《史記索隱》針對《秦本紀》《項羽本紀》與《呂太后本紀》,分別批評道:

秦雖嬴政之祖,本西戎附庸之君,豈以諸侯之邦而與五帝三王同稱本紀?斯必不可,可降為《秦世家》。

項羽崛起爭雄,一朝假號西楚,竟未踐天子之位,而身首別離。斯亦不可稱本紀,宜降為世家。

呂太后本以女主臨朝,自孝惠崩后立少帝,而始稱制,正合附《惠紀》而論之。不然,或別為《呂后本紀》,豈得全沒孝惠而獨稱《呂后本紀》?合依班氏,分為二紀焉。[1]

司馬貞主張秦始皇以前的諸秦君、項羽以及呂太后都不應列入本紀,因為他們都沒有正式做過天子或皇帝。在另一段對“本紀”的闡釋中,他直接將本紀稱為“帝王書”。[2]清人張照在殿本《史記·項羽本紀》的《考證》中批評司馬貞的觀點說:

后世史官以君為本紀,臣為列傳,固亦無可議者,但是宗馬遷之史法而小變之,固不得轉據后以議前也。《索隱》之說謬矣。[3]

司馬貞的“帝王書”標準,是后人史學觀念中對紀傳體史書之紀的標準,但不是《史記》的本意?!肚乇炯o》等三篇本紀的存在自有邏輯,張照云:

馬遷之前,固無所為本紀也。但馬遷之意,并非以本紀為天子之服物采章,若黃屋左纛然,非天子不可用也。特以天下之權之所在,則其人系天下之本,即謂之本紀。若《秦本紀》,言秦未得天下之先,天下之勢已在秦也;《呂后本紀》,呂后固亦未若武氏之篡也,而天下之勢,固在呂后,則亦曰本紀也。[4]

張照認為《史記》的本紀并非天子專屬物,紀傳之別不是一種禮儀等級上的區分。本紀所載是“天下之權之所在”,列于本紀的人物“系天下之本”。張照的這段議論是針對《項羽本紀》而發,同時也談到了《秦本紀》和《呂太后本紀》的情況。與張照觀點相似的還有清人馮景:

作史之大綱在明統。周有天下,秦滅之,而統在秦;秦有天下,楚項羽滅之,而統在楚;楚滅,而天下之統乃歸漢耳。羽入咸陽,殺子嬰,燔秦宮室,于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己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然代秦而號令天下,則既五年矣。此五年之統,非羽誰屬哉!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君,君天下不可一日而無統。當是時,羽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是漢為楚所立也。漢之為漢,君天下而一統者,且四百年,然卒遵羽是封之名以為有天下之號而不敢易,猶謂漢不承統于楚,得乎?則項羽宜登本紀,宜列于漢高之前,統在則然,亦作史之例則然。[5]

馮景認為,項羽滅秦后雖然只是自稱“霸王”,但分封天下,政由己出,事實上是天下之“統”所在?!妒酚洝返谋炯o在于記載“統”,天下不可一日無“統”,這是項羽要列入本紀的原因。瀧川資言在《項羽本紀》的《會注考證》中引用了張照與馮景之說,并按云“張、馮說是”。[6]同時,他又在《呂太后本紀》中加按語云:“史公舍惠帝而紀呂后,猶舍楚懷而紀項羽,蓋以政令之所出也。”[7]張照說的“權”,馮景說的“統”,瀧川說的“政令之所出”,內涵大致相同,這是一種超越了王、皇帝等固定稱號的概念,實際上是一種對歷史的認識。換言之,這樣的本紀所記載的不是特定政權認定的帝王,而是反映史家對歷史進程的總體把握。[8]

《史記》的本紀與后世的帝紀有著上述根本差異,那么《史記》的本紀是如何演變為后世帝王專屬的帝紀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班彪對《史記》的一段議論:

司馬遷序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9]

此論見于《后漢書·班彪傳》。文末云“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齊其文,不為世家,唯紀傳而已”,可知這篇議論本是班彪所續《史記》(亦即《漢書》前身)的序言。那么,文中對《史記》的理解與評論就不是僅僅發表議論而已,也應是其續作編纂的出發點。班彪在上引前半句中明確將本紀、世家、列傳分別與帝王、公侯、卿士三個政治等級相對應。在將政治等級的綱領賦予《史記》的同時,班彪也注意到《史記》對項羽、陳涉、淮南王、衡山王等人記載的設置,稱之為“細意委曲,條例不經”。

班彪對紀、世家、列傳的看法在《漢書》中得到了實踐。《史記》有爭議的本紀中,涉及漢代的是《項羽本紀》和《呂太后本紀》兩篇?!稘h書》將《項羽本紀》改為列傳,與陳勝合為一篇?!妒酚洝ろ椨鸨炯o》的寫法本來就類似列傳,[10]《漢書》的改作看來更合時宜。對《呂后本紀》,《漢書》將其改稱為《高后紀》,掩去了呂后姓氏而從高祖劉邦為稱。同時,《漢書》又補寫了《惠帝紀》列于《高后紀》以前,二者時代相當。這樣的改變不完全徹底,殘留的《高后紀》作為一篇為皇后設置的本紀,依然遭受后人批評,[11]不過相比《史記》的狀態,已是大有改觀。

《漢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響很大,甚至超越《史記》。魏晉時人對本紀、世家、列傳的觀點,現在似乎不存,但現存少量南朝人的相關議論都延續班彪的觀念?!妒酚浾x》引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12]南朝中期《文心雕龍》則稱《史記》“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13]還大肆批判班固《漢書》列呂后于帝紀。隋唐以后,這類觀點漸為常見,前引司馬貞對《史記》的評論即是一例。

從史書作品上看,成書于西晉初的《三國志》盡管是為三個鼎立的國家同時作史,但唯獨以曹魏諸帝為紀;形成于南北朝時期的幾部正史,除范曄《后漢書》外也都遵循以帝王為本紀的原則。較為特殊的是范曄《后漢書》中有《皇后紀》,似乎一反魏晉以下的風氣而將《史記》《漢書》列呂后入本紀的做法進一步擴大。不過范曄《后漢書》的《皇后紀》有很早的來源,不是反映南朝時代觀念的典型例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

世譏范蔚宗創為《皇后紀》,非也?!稌x書》稱華嶠作《漢后書》九十七卷,有帝紀十二卷、皇后紀二卷。嶠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改“皇后紀”,次帝紀之下。然則皇后之紀,乃嶠自出新意,蔚宗特因之不改爾。[14]

錢大昕注意到《晉書·華嶠傳》關于華嶠作《漢后書》的記載,指出《皇后紀》乃華嶠“自出新意”,范曄的《后漢書》只是因襲華嶠。[15]華嶠不滿于《東觀記》之煩穢而改作東漢史,雖然書成后受到西晉朝廷的重視,但其編纂還是保持了私人撰著的自主性,[16]因此更具史學上的追求,而不拘泥于官修環境帶來的政治等級觀念。在這一點上,華嶠《漢后書》與同時期的《三國志》取向相仿。

南朝的范曄在華嶠之書的基礎上改撰新東漢史,對《皇后紀》因襲未改,與其說是南朝時還有為皇后立紀之風,毋寧說是范曄《后漢書》的記錄對象時代與成書時代差距過大,經過歷代多手改編,造成其書具有多重時代性。就目前所見,華嶠為皇后立紀的做法只是被同樣撰寫后漢史的范曄繼承,而時代屬性更為單純的南北朝及唐初的諸部正史都只以皇帝入帝紀,是與該時期的史學評論對帝紀、列傳的定義相一致的。

綜上所論,《漢書》明顯改革了《史記》較為靈活、更體現歷史認識的本紀定義,《東觀漢記》《三國志》都恪守以皇帝為紀的標準。只有華嶠私人所撰《漢后書》為皇后立紀,但從同一時期與之后的時期來看,以皇帝為紀的標準仍然是絕對主流。可以說,紀為帝王專屬、按照帝王傳位的順序進行編纂的帝紀的總體原則,在東漢時已經作為紀傳體史書編纂的通行原則得以確立,而到南朝初年的范曄《后漢書》以后,更成為關于帝紀的不二觀念。

[1]  以上三條《索隱》,分見:[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五《秦本紀》,第325頁;卷七《項羽本紀》,第527頁;卷九《呂太后本紀》,第695頁。

[2]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索隱》曰:“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后代綱紀也?!钡?頁。

[3]  轉引自[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七《項羽本紀》,第528頁。

[4]  轉引自[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七《項羽本紀》,第528頁。

[5]  (清)馮景《解舂集詩文鈔》,《文鈔》卷七“書《項羽本紀》后”條,清乾隆盧氏抱經堂叢書本,葉二左、三右。

[6]  [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七《項羽本紀》,第529頁。

[7]  [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九《呂太后本紀》,第696頁。

[8]  關于《史記》本紀的立意,可參閱楊燕起《史記的體例》,轉載于《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一卷《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第299—310頁。

[9]  《后漢書》卷四○上《班彪列傳上》,第1327頁。

[10]  《史通·列傳》評論《史記·項羽本紀》云“推其序事,皆作傳言,求謂之紀,不可得也”。(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卷二,第42頁。

[11]  如(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卷四《史傳》:“及孝惠委機,呂后攝政,班史立紀,違經失實?!北本褐腥A書局,2012年,第205頁。

[12]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1頁。

[13]  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卷四《史傳》,第205頁。

[14]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點?!敦ザ房籍悺肪硪弧?,第195頁。《晉書》卷四四《華嶠傳》,第1264頁。

[15]  徐沖對華嶠《書》及《東觀漢記》中的《外戚傳》有詳細考證,參見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第129—132頁。

[16]  華嶠死后,其兩子先后被召入著作以完成書中十典的部分,或使撰述帶有一定官方背景,但書中《皇后紀》的創立是在華嶠生前?!稌x書》卷四四《華嶠傳》,第1264—126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松江区| 赞皇县| 伊通| 凤台县| 夹江县| 长汀县| 台中县| 武夷山市| 黄大仙区| 石城县| 永登县| 讷河市| 敦化市| 潜江市| 扶绥县| 新营市| 博湖县| 万全县| 菏泽市| 凉山| 安泽县| 常州市| 廉江市| 晋城| 广德县| 苍南县| 霍林郭勒市| 宾川县| 大埔县| 巴林左旗| 朝阳市| 科技| 梧州市| 通榆县| 泰顺县| 南华县| 邻水| 仁化县| 榆树市|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