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自由:走出情緒困境的6個認知習慣
- 盧文建 彭振桓
- 3574字
- 2021-08-27 16:13:45
?01?
為什么別人有自信心,而我就沒有?
所有取得成就的過來人都會告訴你:自信心是個好東西。
當你一路攻堅克難站在職場的頂端時,回顧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你就會發現,在很多時候,正是當時的那股自信心,鼓勵著自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并且堅持下來,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古今中外,伴隨著“自信心”三個字的佳話有很多。
可是,對于職場新人來說,在技能、人脈和心態都沒有那么強大的時候,自信心就是一個“稀有元素”,我們的自信心應該從何而來呢?
這就要先搞清楚“自信是什么”。
簡單來說:自信心,就是你覺得——接下來的事兒,我不會弄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信心其實是一種“自我評估良好”的心理狀態,說得學術一點,就是一種自我效能認可,是一個人對自身成功處理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英語中對于自信是這樣描述的: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相信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即可稱之為擁有自信。所以自信首先是個人內心的一種判斷(不論這個判斷正確與否)。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未知結果,我們的潛意識和本能會不由自主地做出一個判斷,如果你的判斷是好的,那么這就是自信,反之就是不自信。
不過,關于自信心的產生,學術界還存在不同的表述,但總體來說,自信心的產生,往往基于以下幾大因素:
一、情況相似的既有成功經驗
相似聯想,是人們做出判斷的最常見套路,比方說,如果你的二胡拉得不錯,那么對于學習小提琴,就會更加自信——因為兩者都是弓弦樂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哪怕兩者用著完全不同的樂譜)。
對于這一點,我是有切身體會的:由于自己有幾年練習二胡的經驗,所以在一位朋友想讓我用小提琴跟她合奏時,從未接觸過小提琴的我,居然很爽快地答應一個月后就上臺演出。雖然最后證明當初的決定還是有些草率,因為小提琴和二胡的差異比想象的要大一些,但毫無疑問,兩者的相似性是我有這個底氣的來源。
反之,如果你的英語特別差,那么對于學法語也不會有太大把握(法國人除外)。“照葫蘆畫瓢”,這就是我們自我評估的常用辦法,當你記起了類似情況的成功例子,大腦就會自動遷移到眼前的任務,給出一個不錯的打分。
這種相似的成功經驗,讓人面臨未知的時候能有一個“緩沖斜坡”——畏難情緒的產生,就好比一個落差巨大的臺階,上方的臺階是你所認為的難度,下面的臺階是你所認為的自我實力。在相似的情況中找自信,這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面對未知事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趨勢。
也正因為如此,大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后。喜歡選擇跟本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說選擇跟自己興趣愛好比較相關的職業。
很多人只看到了興趣愛好在動機方面對人的促進作用,實際上同樣重要的一個道理是,興趣愛好就意味著你在相似的領域里曾經有過大量的經驗,而且提前付出了很多的思考和論證,這毫無疑問就降低了人在職業生涯中克服困難的難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對于人的內心和我們過往的行為研究不夠。如果你能夠充分地發掘相似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大大提升你的自信心。
二、豐富的信息
扼殺自信心的最大敵人是未知,因為未知導致恐懼。
當我們對眼前的事情一無所知的時候,就仿佛置身漆黑的山洞里,我們會本能地畏懼和逃脫。此時,如果往里面丟一塊石頭聽聽聲響,或者點亮火炬看個究竟,再或者在山洞入口發現了地圖和安全告示,我們的內心就會一點點地變踏實,這個時候,自信心就隨著信息的增加而增加了。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里面除了文學藝術對人的熏陶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知識和信息能夠給人帶來一種自信,而這種自信,讓你具備了強大的氣場,整個人的氣質也就有所改變。
三、充足的針對性準備
通過大量準備催生自信,這道理和上一條類似,也是一個不斷克服恐懼的過程,準備越多,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就會越積極,當你認為自己的能力值已經高于眼前的任務時,怎么可能會不自信呢!
在這里我非常想強調四個字——訓練有素。長期的、有目的性的系統化訓練,一方面可以提升你的技能水平和熟練度,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增強你的自信心。因為人的行為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有時候,明明你具備了這種能力,但由于心理上的問題,比如說自己自信心不足,反而會導致原有的水平發揮不出來。所以,訓練有素,可以讓你的信心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標準。
四、強烈的動機
在飛行教育中,我們也經常提到“動機”。那么,如果一個飛行學員能夠帶著動機去面對一個知識或者說是一個飛行動作的話,他就可以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動機本身也如同一個化妝師,能把面前的困難改頭換面,讓那種邪惡兇險的色彩進行改變,從而變成一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任務。這樣,我們內心的抵觸和畏懼情緒也就基本消失。
反過來說,如果毫無動機甚至是在抵觸,這位慈眉善目的“化妝師”也會變成一位面目可憎的“老巫婆”。事情是同一件事情,人也是同一個人,不同的動機下,你看到的過程和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有一句老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錯,自信心也是“重賞”的好朋友。往深處分析,人的顧慮和提防是可以變化的,這無非是一個權衡風險和收益的過程,“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做買賣”,如果誘惑足夠大,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樂觀起來。這也是我們非常提倡培養興趣的原因,有了興趣,誘惑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五、良好的時機和外部條件
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有的時候會莫名地躊躇滿志,有的時候容易低落悲觀,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生物鐘(這種“生物鐘”可能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出現不同的變化,也可能是跟著季節和年紀變動)。同樣地,你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會給自信心做加減法。
漸進過度,構建相似性。
如果你對眼前的任務沒信心,不妨先做一些類似的小事情來鋪墊一下。實際上,這也是一個熱身的過程,尤其適用于沒有經驗的職場新人。如果你對吃鴨蛋感到害怕,那么可否先吃個雞蛋?再或者吃個鵪鶉蛋也行啊,這就是用相似性培育自信心的過程。不打無準備之仗。
強國和敵人宣戰的底氣,肯定與弱國不同,準備得多與少,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判斷。這里要說的是,不自信的人往往喜歡用很嚴苛的標準去判定“我是否做了準備”這件事,他們會把一些關聯性較小的準備工作排除在外,這對于培育自信顯然是不利的。
多聽多看,深思熟慮。
“任何戰爭都是雙方信息量的競爭”,你掌握的信息越多,恐懼就會越少,自信心就會越強。其實,這也是做準備的另一種形式。對于經驗比較匱乏的職場新人來說,從多角度去搜集信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職場習慣。
多找一些好處。
既然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無法改變客觀情況的時候,我們就得想辦法去給眼前的事情做一番美化。害怕蹦極?想想你蹦下去之后朋友們對你會有怎樣的欽佩,想想體驗這種大起大落的寶貴經歷,再想想你會從此加入勇敢者的行列……類似的態度,就是那些自信者的力量源泉。
多交朋友少結仇。
隊友越多,信心越強,抱團取暖總好過獨自挨凍。這個方法我覺得特別值得職場新人重視,因為更多的朋友不但能直接增加你的信心,更可以為你創造解決困難的客觀條件。所以,這個方法不但是給你的大腦“做思想工作”,也是直接促進成功的誕生。我特別認同一句話:“弱者是沒有什么資格四處樹敵的。”結仇的過程會讓人的狀態變差,對自信心也是一種無形的打擊。
所謂的自帶信心的人,大多是熟練使用以上方法的高手,所以如果你缺乏自信,就在這些方面下點兒功夫吧。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自信心也可能產生副作用。我通過常年的心理學實踐,發現這些遭遇“自信副作用”的人,大多是對“自信心”有誤解。在這里,我們就列舉出最常見的幾種誤解,幫助大家躲避“雷區”。
有的人認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自信只是成功的一個因素,卻不是唯一的因素。
客觀來看,成功是由多種內外的因素促成的,如果有人認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那么這個人很可能就會疏忽了對這件事情應當付出的努力,最終當然難有什么好結果。
還有人總是覺得,自信是成功的副產品,上一件事情做好了,下一件事才會有自信。這種想法的危害在于:一旦你遭遇了失敗或者挫折,就會自己扼殺自信,以為自己已經失去了產生自信的條件。實際上,成功并不是自信之母,它最多能激發和放大一個人的自信。有許許多多的人成功前都遭遇了大量的失敗,難道說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沒有自信嗎?所以,我們既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將一件事情做好了之后就必然會有自信(這時候的心情反而有可能是自負),也不要覺得失敗之后就沒機會了。
許多人常常把缺乏自信作為擋箭牌,以沒自信為由來推脫、逃避某些事。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依然可以產生自信心,低落害怕的情緒也不等于沒自信。動不動就說自己沒自信的人,或許只是短時間內被自卑和畏懼迷暈了頭腦,又或者只是為逃避責任去找理由。
越自信越好嗎?顯然不是。自信并不是萬能良藥,過度的自信很容易發展為自負,讓人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處境,容易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