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
- (清)吳楚材 (清)吳調(diào)侯編選
- 3924字
- 2021-09-02 13:56:37
公羊傳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著重闡釋《春秋》“微言大義”的儒家重要經(jīng)典,相傳為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所著。它最初并無書面文字,只是口耳相傳,直至西漢景帝時,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毋生定稿成書。《公羊傳》作為今文經(jīng)學(xué)的重要經(jīng)籍,體現(xiàn)著鮮明的政治思想。其書受到西漢武帝的推崇,并在歷代具有重要影響。
春王正月[1]隱公元年 公羊傳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2]。春者何?歲之始也[3]。王者孰謂[4]?謂文王也[5]。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6]。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7]。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8]。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9]。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10],其為尊卑也微[11],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12]。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13]。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14],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15]。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16]。桓何以貴?母貴也[17]。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18]。
宋人及楚人平[19]宣公十五年 公羊傳
外平不書[20],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21]。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22],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23]。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24]。”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yīng)客[25]。是何子之情也[26]?”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27],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28]!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反于莊王[29],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qū)區(qū)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30]!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zhí)幱诖?a id="w31">[31],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32]?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33]。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34]。
吳子使札來聘[35]襄公二十九年 公羊傳
吳無君、無大夫[36],此何以有君、有大夫[37]?賢季子也[38]。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余祭也,夷昧也[39],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40],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41],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42],飲食必祝曰[43]:“天茍有吳國[44],尚速有悔于予身[45]!”故謁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46]。僚者[47],長庶也[48],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49]。闔廬曰[50]:“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51],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52]?”于是使專諸刺僚[53],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54],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55],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56],終身不入?yún)菄?a id="w57">[57]。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58],此何以名?許夷狄者[59],不一而足也[60]。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1] 此章為《公羊傳》隱公元年開頭的一段文字,主要對《春秋》經(jīng)文“元年春王正月”作了解釋。此章開宗明義就提出“大一統(tǒng)”的觀念,以及繼嗣之法,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
[2] 君:君王。天子、諸侯皆可稱為君。此指魯隱公。始年:指隱公正式當(dāng)政的第一年。
[3] 歲之始:《春秋》紀(jì)月,必于每季之首標(biāo)明春、夏、秋、冬四時。
[4] 孰謂:即“謂孰”之倒裝,說的是誰。
[5]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古人認(rèn)為他受天命推翻商朝統(tǒng)治,建立周王朝。
[6] “曷(hé何)為”二句:為何要先稱“王”再說“正月”?(強調(diào)的是)周王朝的正月。曷,通“何”。
[7] “何言乎”二句:為何要說(強調(diào))“王正月”?是為了表明周王統(tǒng)一天下、統(tǒng)一歷法,萬物都從此開始。這里帶有尊周王正統(tǒng)之意。大,以為……重大。
[8] “公何以”二句:意為既為魯隱公元年,經(jīng)文為何不寫“公即位”三字呢?隱公本意只是攝行君權(quán),并非正式繼承君位。《春秋》采用這樣的筆法,其實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公,指魯隱公。
[9] “公將”句:意為隱公將把魯國治理好后還政于桓公。平,治理。反,同“返”,歸還。
[10] “桓幼”二句:此處的“幼”與“長”,本指年紀(jì)的小與大,但同時也指已成人舉行過冠禮且能主持社稷宗廟大事的為長,反之則為幼。貴和卑,惠公正妻是孟子,早卒無子,桓公母親仲子為惠公后來正式娶的妻子,地位高于聲子,地位尊貴。隱公母親聲子是媵妾,地位較卑。
[11] 微:微小,指桓公、隱公因為都不是正妻所生,尊卑雖有差別,但差別不大。
[12] 扳(pān攀)隱而立之:指眾大夫以隱公賢能,推奉隱公,立他為國君。扳,通“攀”,援引、推奉。
[13] “隱于是”二句:意為隱公如果此時辭讓君位,則不知桓公將來能否必定被立為國君。于是,在此時。
[14] “且如”二句:意為即使現(xiàn)在桓公即位,恐怕眾大夫也不肯輔佐年幼的國君。相,輔佐。
[15] “故凡”二句:意為隱公即位,是為了桓公將來能即位。
[16] “立適”二句:古代立君,先立嫡子,立嫡子以長幼為序,不論賢否。無嫡子而立庶子,則根據(jù)尊卑不論長幼。因此隱公不宜立。適,同“嫡”,嫡長子。
[17] 母貴也:見本文注〔10〕,桓公母比隱公母尊貴。
[18] “子以母貴”二句:兒子因母親的地位高而尊貴,母親也因兒子地位顯赫而尊貴。
[19] 本文是對《春秋經(jīng)文》“宋人及楚人平”的解說。宣公十四年(前595),楚莊王意欲攻宋,無借口,于是就派大夫申舟出訪齊國,通過宋國境內(nèi)而還向宋國借道,宋執(zhí)政大臣華元以其無禮于宋,故殺之。楚莊王聞訊大怒,于九月發(fā)兵圍宋。本篇所記,是戰(zhàn)爭持續(xù)九個月后,雙方將領(lǐng)戰(zhàn)場相遇,相互坦陳戰(zhàn)爭給自己造成國力疲憊不堪,難以為繼的窘境,于是主動講和撤兵,平息了戰(zhàn)爭。篇中反復(fù)強調(diào)兩國疲于久戰(zhàn),人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慘狀,正是孟子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而雙方將領(lǐng)坦誠仗義的君子之風(fēng)和主動講和的明智選擇,則在記述中得到肯定。全篇以記述對話為主,委曲而真切,人物的風(fēng)神氣度躍然紙上。平,講和。
[20] 外平不書:作者認(rèn)為,根據(jù)《春秋》的體例,不記載其他國家之間的講和事跡。外,魯國之外的其他諸侯國。書,記載。
[21] 大:推崇,褒揚。平乎己:當(dāng)事者自己主動提出講和。
[22] 司馬子反:楚大夫,名子反,司馬是官名,掌軍事。乘:登上。堙(yīn因):環(huán)城而堆的土山。
[23] 華元:宋國大夫。
[24] “易子”二句:交換子女而殺了吃,把人骨劈開當(dāng)柴燒。易,交換。析,劈開。骸,死人骸骨。
[25] “圍者”二句:意為被包圍的人,都讓一般的馬口銜木頭,使之吃不成草料;而把肥壯的馬展現(xiàn)給敵國使者,顯示己方糧草充足,以此假象掩飾缺糧的真相。柑(qián鉗),通“鉗”,使馬口銜木。秣(mò末),喂馬。應(yīng),應(yīng)付。客,指敵國來使。
[26] “是何”句:意為你為什么如此坦露真情呢?
[27] 厄(è惡):困窘。矜(jīn今):憐憫。
[28] 勉:努力,指努力守城。
[29] 反:通“返”,返回。
[30] 舍而止:意為再修筑營寨,準(zhǔn)備長期駐扎。
[31] 處:停留,駐扎。
[32] 孰與:和誰。
[33] 引:帶領(lǐng)。
[34] “此皆大夫也”五句:意思是達(dá)成講和撤兵的,是雙方的大夫。可是《春秋》不稱“大夫”而稱他們?yōu)椤叭恕保怯幸赓H低他們的身份,以強調(diào)達(dá)成如此重大而美好決策的,竟是“在下”之“人”,而不是在上的國君。在下,位居國君之下。
[35] 本文是對《春秋》經(jīng)文“吳子使札來聘”的解說。全文層層設(shè)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正是他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吳子,指吳王余祭(zhài債),吳王壽夢次子,兄諸樊死后即位,公元前547年至前531年在位。札,季札,又稱季子,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壽夢想立他為嗣,他堅辭不受,封于延陵,又稱延陵季子。壽夢死,讓國給兄長諸樊。來聘,來魯國訪問。
[36] 吳無君、無大夫:《春秋》記載吳國的事情從來不提吳國的國君和大夫,以表示它是蠻夷之邦。
[37] 有君、有大夫:此指《春秋》中“吳子使札來聘”的記錄,這里尊稱吳國國君為“吳子”,又記錄了大夫“札”的名字,這在《春秋》里是例外的一次。
[38] 賢:崇尚,以為賢。
[39] 謁:即諸樊,壽夢長子。余祭:壽夢次子。夷昧:壽夢第三子。
[40] 迮(zé則):倉促。與:給予。
[41] 迭:依次。
[42] 輕死:以死為輕,對死亡不在意。
[43] 祝:禱告。
[44] 茍:如果。有吳國:指保存吳國。
[45] 尚:希望。悔:災(zāi)禍。
[46] 使而亡:出使在外,避而不歸。
[47] 僚:吳王僚,又名州于,吳王夷昧之子,公元前526年至前515年在位。曾多次興兵伐楚,后被專諸刺死。
[48] 長庶:眾子中最年長者。
[49] 君之:以之為君,把僚當(dāng)作國君。
[50] 闔廬:又作“闔閭”,名光,謁之子,弒僚自立,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51] 與:通“歟”,語助詞。下文“與”字同。
[52] 惡(wū烏):疑問代詞,怎么,如何。
[53] 專諸:春秋時刺客名。公子光欲殺吳王僚自立,使專諸藏匕首于魚腹之中,借著宴會獻(xiàn)魚的機會,把吳王僚刺死。
[54] 弒(shì士):古時子殺父、臣?xì)⒕秊閺s。
[55] 吾兄:這里是吾兄之子的意思,指吳王僚。
[56] 延陵:吳邑名,在今江蘇常州市。
[57] 吳國:指吳國都城。
[58] 賢者不名:這是《春秋》作者表示褒貶的一種筆法,賢者稱字不稱名,如稱名則是貶。
[59] 許:贊許。
[60] 不一而足:意思是不能因為季子讓國這一件事,就認(rèn)為他很完美。足,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