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 1716字
- 2021-09-02 13:56:38
穀梁傳
《穀梁傳》,又稱《春秋穀梁傳》、《穀梁春秋》,是專釋《春秋》經義的儒家經典。相傳為戰國時魯人穀梁赤所著。全書起于魯隱公元年,迄于魯哀公十四年。與《左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它是后世研究秦漢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資料。
鄭伯克段于鄢[1]隱公元年 穀梁傳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2]。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3],目君[4]。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5]。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6],親親之道也[7]。
虞師晉師滅夏陽[8]僖公二年 穀梁傳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9]。
虞無師[10],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11],不可以不言師也。
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12]。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13]。滅夏陽而虞、虢舉矣[14]。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15]:“君何不以屈產之乘[16]、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17]?”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18],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19];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20]。”公曰:“宮之奇存焉[21],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22],又少長于君[23]。達心則其言略[24],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25],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26],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27]:‘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28]。獻公亡虢,五年[29],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30]!”
[1] 本文是對《春秋》經文“鄭伯克段于鄢”的注解。《左傳》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可以參看。與《左傳》不同,本文不引時事,專作議論,通過對“鄭伯克段于鄢”的逐字闡釋,譴責了共叔段的不義,更譴責了鄭伯的不仁,即他處心積慮,姑息養奸,最后殲滅弟弟的行為,反映了儒家“親親”的觀點。
[2] 徒眾:士兵和百姓。
[3] 世子:古代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母弟:同母弟。
[4] 目君:謂視為君所殺。目,稱為,視為。《春秋》作者稱呼殺死世子或者同母弟的君主,都只稱國君,不再以兄弟相稱,有貶抑之意。
[5] 賤:輕視,鄙薄。甚:這里是加重責備的意思。
[6] 逸:逃亡。賊:作亂叛國危害人民的人。這里指共叔段。
[7] 親親:親愛自己的親人。道:辦法。
[8] 本篇在闡釋《春秋》“虞師晉師滅夏陽”經義中,記載了晉、虞兩國君臣就借道問題的討論。夏陽,或作“下陽”,虢國邊邑,在今山西平陸北。
[9] 重:重視。
[10] 虞:春秋國名,在今山西平陸北。無師:沒有出動軍隊。
[11] 先晉:指“虞”寫在“晉”前面。
[12] “為主”句:意為在滅夏陽中,虞國起了主要作用。
[13] 虢(ɡuó國):春秋國名,與虞國緊鄰,在今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一帶。
[14] 舉:攻克。
[15] 荀息:晉國大夫。
[16] 屈:晉國地名,在今山西吉縣北,盛產良馬。乘(shènɡ勝):車馬。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17] 垂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潞城北,盛產美玉。
[18] 幣:帛,絲織品,古人常用作贈品禮物,這里泛指禮物。
[19] “此小國”三句:意為這種禮物本是小國侍奉大國的,現在是大國送小國,如果虞國不以借道回報,必然不敢接受。所以不必擔心它“受吾幣而不借吾道”。
[20] “則是”數句:意為虞國如果借道,晉國必然最終滅虞,那么這些寶物終究還是晉國的,現在只不過是從宮內移到宮外存放而已。中,指宮內。府,府庫,收藏寶物的庫房。外,指宮外。廄(jiù救),馬房。
[21] 存:在,指在虞君身邊。
[22] 達心:內心通達,明曉事理。懦:怯懦,膽小。
[23] 少長于君:意為與虞君從小一起長大。
[24] “達心”句:意為通達明理之人,往往言簡意賅,對于愚蠢的人來說,不易領悟。
[25] 玩好(hào浩):供人玩賞喜好的東西。
[26] 中知(zhì智):中等智力。知,通“智”。
[27] 語曰:常言道,俗話說。
[28] 挈(qiè怯):帶領。奔:逃奔。曹:春秋國名,在今山東西部。
[29] 五年:指魯僖公五年(前655)。
[30] 長(zhǎnɡ掌):增加。馬的牙齒,隨年齡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