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選說明
◎本編錄文所據,除陳氏全部著作之外,尚包括旁人記錄陳氏講課及回憶陳氏言談的文字。此類文字雖未必精確,仍可謂“下真跡一等”,自有參照價值。且就歷史來看,此類文字方是真正的“語錄”,古代如《論語》《壇經》《朱子語類》,近時如吳作橋等編《再讀魯迅:魯迅私下談話錄》,皆其例。
◎本編所引陳著文本,以三聯版《陳寅恪集》為據。但此集的二版、三版在文本上不無修訂,有據民國舊版而改,有據《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而改,甚而有據我的《陳寅恪詩箋釋》而改,皆未作說明,不符合版本學的規范。故本編仍以初版為準,特殊的異文則以按語方式說明。另,《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與《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系同一著作的兩種文本,今僅按《述論稿》引錄內容,一般不涉及《略稿》的異文。
◎回憶陳氏的文字,結集者以臺版《談陳寅恪》最早,大陸版《陳寅恪印象》繼之,《追憶陳寅恪》在后。但因《追憶》收錄最為齊備,故優先以《追憶》為據。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劉隆凱《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兩種內容甚整齊,惟記錄者已作整理加工,異于原始記錄,故未取。
◎我讀書時有作批注的習慣,包括畫重點線、做重點標記之類,此編錄文大體即依據過去閱讀時的批注,故內容的取舍取決于個人的趣味和眼光,非敢謂竭澤而漁者。此外,與陳氏有關的周邊文獻,包括陳氏集外函,未遑一一查檢,僅據有關線索錄入若干。
◎因“語錄”體例的限制,收錄內容不宜過于繁瑣,亦不宜過于冗長,必然側重更適合“語錄”者,即較為宏觀的通論,故此編錄文較突出陳氏的“史識”方面,雖亦屬陳氏作為史家之特色,但未必即能準確反映陳氏史學的面貌。
◎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盡量求全求備,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對錄文所作的歸類、擬題,既為便于查檢,亦融入個人對陳氏學說的理解,未必完全貼切,亦不可能避免主觀。若內容有兩可者,能裁剪則盡量裁剪,不能裁剪則斟酌其輕重,只歸入其中一類,不再重見。全編錄文概無任何重復之處。
◎陳氏的文字皆因論學考史而起,往往與引用的史料不易截然劃分,前后多表示連貫或轉折的字句,錄文時盡量保持完整,以見其本來語境。惟對于原文的文獻出處則多有刪略,視具體情形而保留若干。
◎陳氏行文,尤其是標點符號的使用,多不合于今日規范,但錄文對原著的標點符號仍盡可能保持舊貌。惟個別可能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則酌情稍作改易。原著引據文獻皆無書名號,今錄文除論著標題之處,一律加書名號。
◎錄文所涉人物、史事極多,一般情況不作說明,惟個別非搜索可以解決者,則間下己意。
◎對于陳氏詩作,亦作摘句附于書后,惟不作分類,徑以年月為序,而系年以《陳寅恪詩箋釋》為準。摘錄論著側重其內涵,而摘錄詩句則側重其韻味。
◎視錄文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字體,以為區分。凡出陳氏本人之手者,用宋體;凡屬旁人記錄陳氏講課或回憶陳氏言談者,用仿宋;凡內容有異而又有關聯者,則用小一號宋體,附于有關錄文之下。本書編者所加按語以( )括注于文中,用楷體;改字以[ ]括注,補字以〔 〕括注,凡屬本書編者所為者,改用楷體,其余皆保留原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