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我概念概述
一、相關概念辨析——自我、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
自我、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這三個概念會經常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很多人對這三個概念感到迷惑。它們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呢?
(一)自我
從邏輯上講,自我(self)是包含了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的。在心理學中,自我是指一個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的單一的、統一的、自主的存在的經驗,這種經驗具有跨越時空的連續性。“單一的”是指每個人的自我都是獨一無二的;“統一的”是指個體即使是多方面的,依然能夠統一起來(比如你3歲時的身高是95cm,你現在的身高有175cm,客觀上的差異可謂巨大,但你還是會把3歲的你和現在的你看作是同一個人);“自主的”是指個體具備的主觀能動性。
自我的經驗體現在個人的生理特征、人格品質、社會角色、過去經驗、未來目標等方面上。關于自己本身,我們知道些什么內容呢?首先,對于一個特定的具體的環境來說,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即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在做什么事,應該怎么做,做得怎么樣等。比如說此刻我正坐在電影院里,看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這是我盼望已久的偵探故事片。也就是說,對今天發生的關于我的各種事件,我是清楚的。第二,對于自己經歷的事件和關系也是知道的。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留下了痕跡,當某些類似的事件和人物再次作用于感官時,我們能夠作出某種判斷,意識到這些事件與我們自己的關系,知道事件的性質對自己是具有積極意義還是消極意義。第三,對于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在社會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同樣也是清楚的。比如知道自己身高175cm,相貌堂堂;知道自己性格果斷、聰明伶俐;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是兒子(女兒),在兒子面前是父親(母親),在妻子(丈夫)面前是丈夫(妻子),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等。總之,對于不同環境的不同對象,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我們也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扮演什么,而不是固著于一個特定的角色。以上三方面的內容,都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并以一定的形式表征在我們的頭腦中。
另外,自我有不同的形式或水平,它們之間存在著差異,常見的有三種形式:一是實際自我(actual self),即當前我是什么樣的;二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即自己愿意或喜歡的形象;三是“應該”自我(ought self),即認為自己應該是什么樣的。這三個自我之間一致的時候不多,在大部分時間里它們是不一致的。比如說作為丈夫,理想的自我是在家里體貼妻子、分擔家務,在外面會掙錢、能出人頭地等;實際的自我卻只表現在某一方面,如能干、會掙錢、受人尊敬等,而在家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它們之間的不一致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或者說對個體來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希金斯(Higgins,E.T)的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理論認為,在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不一致時,會產生與沮喪有關的諸如失望、不滿意、悲哀等情緒;在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不一致時,則產生與焦慮相關的諸如害怕、煩躁、憂慮等情緒。一般來說,它們之間不一致時,會促使人們采取建設性的行動來減少差異。希金斯等人的實驗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首先讓大學生回答有關自我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如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樣的、感到自己應該是什么樣的等與內容相關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一是完全從自己的角度來回答,二是從自己父親、母親和最親密的朋友的角度來回答。結果發現,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會產生與沮喪相關的情緒,如想成為學校球隊的核心前鋒,但失敗了,則產生失望、悲哀等沮喪情緒,而沒有產生與焦慮有關的情緒;在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朋友、父母的理想)之間不一致,則會產生與焦慮相關的情緒,如父親的愿望是自己成為一名腰纏萬貫的商人,但基本上已無實現的可能,則產生諸如恐慌、害怕等焦慮方面的情緒。
(二)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是指向自己的注意。杜瓦爾與維克蘭(Duval and Wicklund,1972)認為自我意識是個體把自己意識成客體的一種狀態,就好像你意識到自己身邊有一棵樹,或有另外一個人一樣,他們覺得自我意識這個概念更準確地說是客觀性自我意識(objective self-awareness)。因此,自我意識通常被定義為從事反思意識的能力。根據大多數理論家的看法,這需要特定類型的認知能力。即使是在它初級的形式上(視覺的自我再認,即從鏡子中認出自己的能力),自我意識的表現也只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動物子集里,包括人類、黑猩猩、紅毛猩猩與海豚等。
為了研究動物是否有自我概念,研究人員將一面鏡子放在動物的籠子里,直到動物對鏡子感到熟悉。然后對動物進行短暫的麻醉,在它的額頭或耳朵上涂上一種無味的紅色染料。當動物醒來照鏡子時會發生什么呢?
類人猿家族的成員,如黑猩猩和紅毛猩猩,會立即觸摸頭部有紅斑的區域,而較小的類人猿,如長臂猿,則不會(Suddendorf and Collier-Baker,2009)。
這些研究表明黑猩猩和紅毛猩猩有一個基本的自我概念。它們意識到鏡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而不是另一種動物。它們意識到自己看起來和以前不一樣了,那么其他動物呢?如前所述,較小的類人猿不能通過鏡像測試,但也有其他物種的成員通過測試的情況,包括海豚、亞洲象和兩只喜鵲。這就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除了類人猿,其他一些物種也有一個基本的自我概念。
在人類中,這種能力在剛出生時并不存在,只有在12~18個月大時才開始出現。此外,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觀點似乎也得到了一些支持。米德認為,人類這種能力的發展需要一段社會養育歷史,即需要進行社會化。通過社會化,個體開始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不同。
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種:私下性自我意識(private self-awareness)和公開性自我意識(public self-awareness)。私下性自我意識是指對個體內部狀態的注意,包括情緒、思想、欲望和特質等。公開性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如何被他人感知,包括他人會把你想象成什么。公開性自我意識是從外部評價來了解自己。
自我意識通常包含了對自己的評價,而不僅僅是意識到了自己。人站在鏡子面前會拿各種標準來對照自己進行比較。不僅僅是“我站在鏡子前面了,我就是那個樣子,無所謂”,而是“我的發型太糟糕了。這件襯衫穿在我身上挺好看的啊。我需要減點肥了”。自我意識的實質就是與這些標準進行比較,進而獲得對自己好或壞的評價。
“人比人,氣死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低于這些標準時,感受自然不好,接著就會產生兩種主要的反應:改變或躲避(圖4-1)。一種反應是設法解決問題,把自己的某些方面提升至標準之上。簡單一點的比如說改善一下發型,復雜的則需要改變自己生活的基本面,比如說考研、考博、考公務員等。有的時候個體會去改變評價的標準,這比改變自己要來得容易。另外一種反應就是設法避免或減少自我意識,以避免讓自己產生糟糕的感受。

圖4-1 自我意識的評價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并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思考自己身上,自我意識的來臨與離走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也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結果。
人們產生了自我意識之后,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自己這么一個人存在著,就會在心理上產生許多微妙的作用。其中一個就是人們往往把自己視為舞臺的中心,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例如,我們高估了自己的顯著性。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就是指人們傾向于認為自己在舞臺的中心,所以我們直覺地高估了別人關注我們的程度。
托馬斯·吉洛維奇等(Thomas Gilovich et al.,2000)研究了聚光燈效應,他們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在和其他學生進入一個房間之前穿上令人尷尬的印有巴里·曼尼洛(Barry Manilow)圖像的T恤(巴里·曼尼洛是一位成名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明星,到這個實驗時肯定過氣了,故讓年輕的大學生穿上印有他頭像的T恤會使大學生尷尬)。那些穿上T恤的大學生猜測,應該有近一半的同齡人會注意到自己身上穿的這件T恤,而事實上,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
不僅那些古怪的衣服和糟糕的發型會讓我們產生這種體驗,我們的情緒也會如此。比如我們認為別人會輕易地看出了自己的焦慮、憤怒、厭惡、欺騙或吸引力,而實際上注意到這些的人比我們想象的要少。我們能夠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后經常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或稱為被洞悉錯覺):我們內隱的情緒泄露出去并被他人輕易獲悉的錯覺。如果知道自己快樂,那么我們一定會表現出來。同時我們認為,其他人會注意到這一點。但事實上我們是自作多情了,別人注意到的要比自己估計的少。
(三)自我概念
1.什么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個體關于自身的看法和觀念,即人們對自己是誰、像什么所持有的特征觀念。這些特征包括自己的一切,例如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等)、心理特征(如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總之,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對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及社會屬性的認識。
盡管心理學家經常談及自我概念,但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一種松散的集合,而不是一個關于自己的單一、統一的概念。比如,當在學校時,你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學生、一個同學、一個球員;當回到家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兒子或女兒、一個親戚、一個鄰居。
自我概念是一種主觀體驗,這意味著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既可能與他的實際表現很吻合,也有可能與其實際上的表現有差異。但歸根結底,自我概念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形成的概念。
自我概念具有復雜性,有的人可能會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而有些人只以有限的幾種方式看待自己。林維爾(Linville,1985,1987)用自我復雜性(self-complexity)來指代這種差異。用許多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人被認為具有高自我復雜性,反之則被認為自我復雜性較低。
林維爾認為,自我復雜性上的差異會影響人們對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的反應。個體的自我表征越不復雜,他對于積極事件或消極事件的反應就越極端。例如,假設你是個優秀的運動員,你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圍繞著比賽。如果贏得了冠軍,你就會感到欣喜若狂,但如果沒有贏得冠軍,你就會覺得受到了沉重打擊。林維爾認為,這是因為你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依靠。但是如果你既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又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朋友,一個情意綿綿的愛人,一個充滿愛心的家長等。那么輸掉一場比賽并不會讓你感到深受打擊,因為你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來緩沖這種打擊。
具有多種特性可以讓我們更健康地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復雜的自我概念也可能讓我們陷入沖突之中。眾多的特性之間如果不相匹配,這些特性之間就會發生沖突。例如,努力工作和照顧家庭有些時候就是沖突的,你想要努力工作就意味著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家庭。
自我概念的另一個方面是確定性。我們對于關于自己的某些觀點是非常確定的,如我們絕對會相信我們善交際。而我們的另一些自我概念則模棱兩可,如我們不確定我們是否具有直覺。有研究表明,人們的自我概念越確定,他們對自我的感覺越好(Baumgardner,1990;Campbell,1990)。
除了要考慮自我概念的確定性,也要考慮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人們的一些自我概念非常重要,而另一些則不那么重要。一般而言,一個特性的重要性隨著目標而發生變化。
盡管自我、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有著不同的內涵,但我們統一用“自我概念”來指各種關于“自我”的討論,因為與自我有關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們的反省意識,即以自己為對象,形成對自身的看法和觀念的問題。
2.自我概念的結構與功能
自我概念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所構成的。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統一于個體的自我意識之中。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指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認知與評價。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身心特征的認識,自我評價是指在這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例如“我是一個身高160cm,體重45kg的人”,這是自我認知;“我是一個瘦子”,這是自我評價。中國有句古話叫“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正確的自我認識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對協調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有較大的影響。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指對自己懷有的一種情緒體驗,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例如,自信、自卑、自責、自我欣賞等都屬于自我體驗。自我情緒體驗反映了主體的我的需要與客體的我的現實之間的關系。客體的我滿足了主體的我的需要,就會產生積極肯定的自我體驗,表現為自我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消極的自我體驗,表現為自我責備。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制約作用。自我控制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命令自己的言語器官和運動器官進行各種活動。例如,堅持每天鍛煉,每天記單詞等,都是自己發動與支配自己行動的結果。二是制止作用。主觀的我根據當時的情境,抑制客觀的我的行動和言語。例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都是自我抑制的結果。
二、自我的結構與功能
(一)自我的結構
1.詹姆斯的觀點
早在1890年,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中就提到,人們在兩種意義上體驗他們的自我。他建議使用不同的術語主我(I)和客我(me)來區分自我的這兩個方面。用主我來指代自我中積極的知覺、思考的部分,用客我來指代自我中被注意、思考或知覺的客體。當人們說“我看見他”時,其中只牽涉到主我,當人們說“我看見我自己”時,兩個術語都涉及了。我是看的主體,也是看的客體。人類自我反思的本性使自我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也就是說,有一個“客我”需要“主我”去反思性地思考。
“主我”是認知過程(大多數時候是自動發生的,有時也是故意的),“客我”是以自我概念形式表現出來的認知結構。在“主我”和“客我”之間存在著緊張的或者是辯證的關系,其原因在于,雖然“主我”對建構“客我”負責,但是“主我”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受到它已經建構起來的“客我”的具體內容的規制和影響。比如說,如果我的“客我”是“建筑工”,那么,“主我”將不容易給自身建構一個作為“律師”的“客我”。
詹姆斯也把“客我”稱之為“經驗自我”,并將經驗自我分成三類:物質自我、社會自我以及精神自我。
1)物質自我(material self)
物質自我可進一步分為軀體自我和軀體外自我(超越軀體的自我)。羅森伯格(Rosenberg,1979)認為軀體外自我是延伸的自我。
物質自我的軀體部分并不需要做任何解釋。一個人談及自己的手臂或腿,很明顯,這些實體是其身體的組成部分。但人們對于自我的感知卻并不僅限于身體。它還包括其他人(我的孩子)、寵物(我的狗)、財產(我的汽車)、地方(我的家鄉),以及我的勞動成果(我的繪畫作品)。
但并不是這些物理實體才構成了物質自我。相反,是我的心理主宰了它們(Scheibe,1985)。例如,一個人也許有一張她最喜歡坐的椅子,椅子本身并不是她自我的一部分。相反,是句子“我最喜歡的椅子”表達了一種占有感。所以延伸的自我包括所有的人、地方和關于表明我們是誰的心理部分。
有大量研究支持詹姆斯關于所有物和自我之間緊密聯系的經驗性論述。
首先,當要求人們描述自己時,人們往往提及他們的所有物(Gordon,1968)。人們也熱衷于聚斂所有物,例如,年幼的兒童就是積極的收集者。他們收集瓶蓋、石頭、貝殼等。他們收藏這些東西并不是看重它們的物質價值(它們往往沒有什么價值),而是由于它們代表了自我的重要方面。把所有物當作自我的一部分的趨勢將貫穿人們一生,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人不舍得丟棄舊衣服或早已沒有用處的東西。關于人們不愿意丟棄自己的所有物,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所有物具有象征功能,它們幫助人們定義他們自己。我們所穿的衣服、駕駛的汽車以及我們裝飾房間和辦公室的風格都在提醒我們(和其他人)是誰,以及我們想要被如何看待。當人們感到他們的身份不明確或受到威脅時,他們就會展示這樣的信號或符號(Wicklund and Gollwitzer,1982)。例如,一個剛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可能會突出他的學位以說服自己(他人)立志成為博學的學者。這些功能支持了薩特(Sartre,1958)的主張,他認為人們積累所有物是為了擴展他們的自我感。
②所有物也及時地延伸了自我。大多數人設法讓自己的信件、照片、財產和紀念品在死后分配給別人。盡管這種分配反映了允許他人享有這些物品的使用價值的愿望,但昂魯(Unruh,1983)認為這種分配依然具有符號功能。人們總是希望通過將他們的所有物傳遞給下一代而獲得永恒。
③人們對他們的所有物的情緒反應也證明了這些東西對于自我的重要性。例如,許多車主會為汽車的損壞而感到極度憤怒,哪怕那只不過是很輕微的損傷;許多因自然災害而損失財產的人會體驗到與失去他們心愛的人一樣的悲痛體驗(McLeod,1984)。
其次,有關所有物是延伸自我的一部分的進一步證據來自于貝根(Beggan,1992)的一系列調查。在初始的研究中,展示給被試大量不昂貴的物品(如鑰匙環、塑料梳子、紙牌),從中選取一樣,要求他們保管。后來,被試對于他們的東西的評價要高于其他的東西。接下來的調查發現,這種趨勢先前在無關實驗測驗中失敗的被試身上顯得尤為明顯。對于這種“純粹所有者效應”(mere ownership effect)有多種解釋,而一種可能性是,一旦所有物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人們就會賦予其價值并利用其來提升積極的自尊感。
最后,賦予與自我有關的物體和實體以價值的傾向甚至延伸到了字母表。當要求人們判斷他們對于不同字母的愉悅程度時,他們表現出對于構成他們名字(尤其是詞首大寫字母)字母的偏愛(Greenwald & Banaji,1995;Nuttin,1985,1987)。“人名字母效應”為詹姆斯的觀點[我們的自我感遠遠超越了我們的身體,它還包括我們的(ours)物體和實體]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1)
2)社會自我(social self)
社會自我是指我們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認。可以把自我的這些方面歸為個體的社會特性(social identities)。
迪克斯等人(Deaux,Reid,Mizrahi & Ethier,1995)區分出五類社會特性:私人關系(relationships,如丈夫、妻子)、種族/宗教(religion or ethnicity,如非裔美國人、穆斯林)、政治傾向(political affiliation,如民主黨人、和平主義者)、烙印群體(stigmatized identity,如酒鬼、罪犯),以及職業/愛好(vocational or avocational role,如教授、藝術家)。某些特性是歸屬特征(生來就有的,如兒子或女兒),其他是后來獲得的(生活中得到的,如教授或學生)。
每一種特性都伴隨著一系列的期望和行為。我們處于“父親”角色時和處于“教授”角色時的行為是不同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Roberts and Donahue,1994)。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我們的自我是不同的。當置身于與兩個或兩個以上自我相關的情境中時,就會產生問題。比如在家庭聚會中,某人既是父母,又是孩子的情況時。當只在固定情境或角色中出現的人出現在其他場合或以其他角色出現時,人們也會感到驚訝。比如在校外(如電影院、飯館或運動場)遇到老師的學生往往會感到慌亂,因為他們很少看到老師穿得如此隨便,而且如此不拘禮節。
3)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是我們的內部自我或我們的心理自我。它由除真實物體、人或地方,或社會角色外的被我們稱為我的(my或者mine)的任何東西構成。我們所感知到的能力、態度、情緒、興趣、動機、意見、特質,以及愿望都是精神自我的組成部分。簡言之,精神自我指的是我們所感知到的內部的心理品質,它代表了我們對于自己的主觀體驗——對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
盡管主我和客我是自我的兩個重要方面,但心理學家更關注客我的性質。
2.現代心理學的觀點
詹姆斯關于自我的觀點是從宏觀上進行剖析的,現代心理學則從微觀、具體的層面對自我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并且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看法。
1)相關網絡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odels)
該模型認為自我知識是以一系列的命題表征在大腦中,這些命題以自我節點(self node)為中心,聯系著特定的自我相關的情節或品質。圖4-2是簡單的自我知識的相關網絡模型。在這一模型中,自我節點有機地聯系著品質概念(如運動的、冒險的)、行為概念(如經常打網球、到尼泊爾旅行)以及其他由自己定義的信息(如喜歡京劇)。這些自我知識可以按照某一角色或概念來進行組織,如作為研究者的自我和作為父母的自我,是與多重自我的概念相一致的。網絡表征允許在各種不同的自我知識之間發生聯系,例如品質與行為聯系,“工作勤奮”與“在周末工作”發生聯系;品質和行為又與某一領域或角色發生聯系,如“工作勤奮”與“作為研究者的自我”相聯系;還有不同品質之間的聯系,不同行為之間的聯系;一般的語義知識(如“研究者做實驗和寫論文”)與自我知識也有聯系。在網絡模型中語義品質可能直接與中心概念“自我”節點相聯結,因而我們能對語義品質相關的問題作出快速的反應,同樣在網絡模型中自我知識的提取是通過擴散的激活而進行的。

圖4-2 自我知識的相關網絡表征
2)自我庫模型(The self bins model)
威爾等(Wyer and Srull)認為,在社會信息加工模型中有一個自我存儲庫(Self bins),自我庫中包括把自己作為客體已經獲得的和曾經思考過的信息。有幾種不同的自我庫,每一種自我庫都涉及不同的經驗領域,并用信息頭表示諸如作為教授、丈夫、網球運動員等不同社會角色的自我經驗。構成這些領域的信息頭的自我特征可能是不同的,如作為教授自我的信息頭可能包括“聰明”的屬性,而作為社會情境中的自我,其信息頭可能是“害羞”的特征。在自我庫中的知識單元可能有幾種類型,包括自我的抽象特征(如品質描述)、個人在特定情境的個體行為表現、自我和他人一起參與的有關事件圖式,也可能包括自己沒有實際參與但設身處地思考過的事件。威爾等所涉及的自我庫的信息單元,也像他們所描述的其他對象庫中的信息單元一樣,彼此獨立地存儲,提取也是彼此不受影響的。這意味著自我知識的任何一個子集或單元的提取,一是依賴所給予的提取線索,二是依賴所要提取的知識單元是否處在存儲庫的頂部。因而啟動效應的頻因和近因都是影響自我的知識單元位置的重要因素,從而也影響自我知識的提取。
3)多重樣本模型(The exemplar models)
多重樣本模型認為,一個類別的知識是通過該類的樣本或例子來進行表征和記憶的。如何判斷新來的刺激或信息呢?它是通過把新刺激與所儲存的特定樣本進行比較,根據它們之間的類似性而得出結論。按照這個模型,自我知識是通過大量的自我樣本或例子來表征的,每一個自我樣本可能由一系列描述自我及其內容的品質和命題所組成,有些樣本可能是描述特定的情節記憶的,其他的則是描述關于自我的內容特定的普遍規律。在從長時記憶提取信息的加工中對于自我記憶的巨大存儲,都將有一個特定的結構用來幫助完成這一加工。為了提取某一特定內容的知識,人們可能形成這樣的記憶線索:“自我,大學”,它將用來激活包括兩個概念的記憶痕跡,如,“自我,大學,在專業課上”和“自我,大學,爭論,不同意教授的觀點”;又如,為了提取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信息,就需要一個不同的記憶線索或提取結構,像“自我,家庭”,它能幫助人們激活記憶中有關的樣本。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采取不同的維度,如情景、品質、時期等來提取和建構關于自我的信息,并且在每一個背景或維度下表征自我的可變性。這就是自我樣本表征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上面的例子也說明了樣本模型的一個重要性質,即一個樣本可以按照特定行為情節對細節進行編碼(如“不同意教授的觀點”),也可以抽象出關于自我的品質信息(如“好爭論”),或者兩方面兼而有之。事實上我們既需要對特定經驗的細節非常敏感,也同樣需要對一系列經驗抽象出典型特征,而自我知識的復雜性則要求自我模型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
4)平行分配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s,PDP)
PDP記憶模型在表征關于自我的抽象知識和具體實例方面,已經證明是非常有用的。它是一種相互聯結的網絡單元形式,網絡的基本元素一是單元,二是單元之間聯結的強度。在前面所涉及的相關網絡模型中,對應于節點的有意義的概念是專門為特定的知識服務的,概念的提取則是由于該節點的激活;而在PDP模型中,單元并不與概念一一對應,而是與該概念的詳細特征對應,因而每一個概念對應于單元集合中的一種激活模式,每個單元表征許多不同的概念,在不同單元集合中,激活的不同模式代表不同的概念。網絡由三個層面組成:輸入層面,知覺通道的輸入激活相應的單元;輸出層面,其單元接受從更低水平而來的激活,并由此激活反應機制;中間的層面是一個隱蔽的單元,它們從更低水平接受輸入并把它們向上傳輸。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激活水平,它通過聯結傳輸到其他單元,聯結之間的強度可能具有正向性也可能具有負向性,反映了從一個單元到另一個單元是興奮或者是抑制的效應,而單元之間聯結的強度決定了在一個單元之間的激活到另一個單元之間的效果。因而從單元A到單元B之間信號的傳輸依賴兩個因素:一是單元A的激活水平,二是從單元A到B聯結的強度。
圖4-3說明了自我知識在PDP模型中的表征形式。圓圈中的數字代表特定的記憶情節,而由箭頭表示的單元聯結是相互興奮的,在同一組中的單元是相互抑制的(如害羞與友好)。記憶情節1代表“工作的自我”,是競爭的、害羞的、認真的;情節2代表“作為父母的自我”,具有認真、合作的特征;圓圈3代表“作為父母的自我”,具有合作、友好、幽默的特征。網絡表征了在這些單元之間的聯結并預計到了具體說明的自我方面。比如“作為父母的自我”的正向激活引起情節1和情節2的記憶,它也很強烈地喚起“合作”品質,微弱地喚起“友好”品質。這說明,PDP模型較好地總結了具體的事例和關于事例的普遍規律。

圖4-3 表征多重自我的簡單PDP模型
(二)自我的功能
自我的功能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明,一是自我評價,二是自尊,三是自我調節。
首先來看自我評價。大多數人都能作出關于自己的判斷,包括內隱地通過與別人比較來了解的。聰明、干凈、神經質或友善等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條件,這除了理解其他人在這些方面有相似外,基本上沒有什么意義。以某些自我的標準來對照真實自我才是自我評價的基礎。自我評價不是一個“冷”的認知過程,包括對自我可利用信息的客觀匯編,它受自我評價的動機影響。自我評價動機影響人們對自己信息的搜尋、注意、回憶和歸因的方式。
傳統上,研究者認為有一個或三個以上主要的自我評價動機:自我評價(self-assessment)、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和自我肯定(self-verification)。自我評價動機導致個體搜尋精確的和診斷性的信息,因此能夠產生關于實際的自己的看法。自我增強導致個體盡可能集中于可能的自我的信息資源。自我肯定是鼓勵個體確定他們的自我存在信念。泰勒等(Taylor et al.,1995)認為有第四種自我評價動機,即自我改進(self-improvement)。泰勒認為以改進自我為目標的自我評價與其他三種動機,在概念和經驗上存在明顯的不同。特別是自我改進動機允許自我評價過程的未來定位,這就能獲取自我潛在的改變和渴望。
自我功能的第二個方面是自尊。自尊是“關于自我的個人評價的積極性……它作出基于自我知識的有價值的判斷”。盡管自尊與自我評價相關,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自我評價顯示了一個人關于自己有關的表現或能力或所擁有的某些品質的看法,自尊是從評價中提取自我的推論。因此,把自己看成是不合群的人可能會給自尊帶來嚴重的后果或者只有輕微的后果,這取決于做出什么樣的歸因以及這些方面在個體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
保護和提高自尊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特塞爾(Tesser)認為,自尊的維持包括在很廣的心理加工的范圍內,如社會比較、歸因、恐怖管理、信息加工和人際暴力。盡管自尊的發展在西方社會被廣泛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但不清楚為什么個體對維持自己的自尊有那么多的投入。非常清楚的一點是,高自尊與積極的情緒經驗高度相關。
自我的最后一個功能是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大多數時候人們的行為都有潛在的意圖。自我調節包括對行為有意地參與和監控,目的是帶來自我想要的結果的行為,或者是避免不想要的結果的行為。自我調節理論可以分為兩類:關注內驅力和關注誘因。
根據動機和自我調節的內驅力理論,個體參與行為的計劃是為了降低由未滿足的需要引起的喚醒水平。這些理論通常根據不同的個體經驗和一個或更多共同需求的程度來解釋動機,例如對成就的需要,或者是從屬關系的需要。當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是與一種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相聯系的,個體為了移除這一緊張狀態而被激發并開始行動。激發行為的次級內驅力模型是基于費斯汀格(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理論模型的基本理念是當人們處理不一致的態度或行為時,他們認識到這一失調后體驗到一種消極的喚醒狀態。經驗上的失調是與心理上的不適相聯系的。人們要么改變態度,要么改變行為,失調才被移除,并且不適得到減輕。與之相反的是,自我調節的不一致降低模型,它強調目標沒有達成的消極結果,而誘因模型強調目標成功的積極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