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社會心理學
  • 鐘毅平主編
  • 15800字
  • 2021-09-03 16:38:02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視角

由于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復雜性,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形成了各種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流派。傳統上,社會心理學有四大理論流派,分別是行為主義理論流派、符號互動理論流派、精神分析理論流派和社會認知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將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學分成了兩大陣營。行為主義主張用諸如獎賞與懲罰這樣的學習原理去解釋人的行為,反對去研究心靈、思想、情緒或其他的內部過程,強調去研究那些可以用科學方法進行實驗的能觀察得到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則偏愛對個體的經歷用臨床實踐的方式進行精細的分析,而不是對行為進行實驗。社會心理學對這兩大陣營并沒有真正的偏向,它對可以用實驗方法去研究行為的行為主義青睞有加,但也贊賞精神分析對個體內部狀態和過程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心理學盡量走在它們的中間。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心理學終于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采用科學方法去測量行為,但也可以科學地去研究思想、感受和其他內部狀態。

考慮到這四大理論流派基本上是20世紀上半葉提出來的,沒能很好地反映之后的發展,而且其中很多也會在別的分支心理學有詳細的介紹,加上篇幅所限,我們就只在此介紹相對更新,也是主要流行的四種社會心理學理論視角。

一、社會學習視角(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社會學習,指的是發生在社會情境中的學習。準確地說,社會學習是指由于觀察到別人(或動物)發生的適應性行為改變(即學習),而不是個體直接經驗而來的學習。具體而言,人們獲得和發生的社會行為、態度和情緒反應的改變,是觀察到了像父母或同伴這樣榜樣的行為,然后模仿而來的。也就是說,這種學習僅僅是觀察到了別人的行為及其結果就得以發生了。例如,如果你和同學一起聚餐,服務員上了一道菜,你的同學嫌它沒有擺好,就自己動手去擺,結果被碗燙得痛苦地縮回了手。那么,你應該不會馬上去模仿、重復你同學的行為,伸手想去擺好它:同學被燙,就好像自己被燙了一樣。

(一)背景與歷史

在20世紀的前半段,學習的心理學理論本質上還是古典的行為主義思想,主要關注的是一個人行為的直接后果。就拿其代表人物斯金納(B. F. Skinner)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來說,他認為學習是通過獎賞或強化的體驗而發生的。斯金納闡述了建立條件反射的兩個原則:(a)任一反應若有強化刺激尾隨其后則有重復出現的傾向;(b)強化刺激可以是增強操作反應速率的任何事物。

例如把一只饑餓的老鼠放在實驗用的籠子中,老鼠可能表現出多種行為,如亂竄、尖叫等。而一旦觸到一根實驗者有意設置的杠桿,則有食物落下。經過多次嘗試后,老鼠便學會了按動杠桿的行為,即建立了操作條件反射。在這里,食物促使了按動杠桿行為的重復,因而具有強化刺激的性質。

動物的學習過程如此,人類的學習亦遵循這個過程。如嬰兒學語,偶爾發出一聲“媽”,母親就會高興地抱起來吻孩子一下。實際上,嬰兒并不是有意識地叫“媽媽”,但母親的吻卻給孩子帶來溫暖。久而久之,嬰兒便學會了叫媽媽。這里,孩子的操作行為是“媽”音,母親的親吻是強化刺激,孩子學會叫媽媽就是操作條件反射的建立。

這種極其死板的要與環境中的獎勵和懲罰聯系在一起的行為主義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有了新的改變,米勒(John Miller)和多拉德(Neal Dollard)提出了社會學習的概念,強調了學習中社會情境的重要性。盡管他們研究中存在局限性(例如他們依然維持沒有模仿和強化,學習就不會發生的說法),他們卻強調了學習中內部認知過程的作用,刺激了學者們把很多理論與實證研究放到社會學習上去。

米勒和多拉德在1941年出版的《社會學習和模仿》一書中繼續用霍爾的理論,提出了一種包括驅力—反應—線索—酬賞四種因素在內的社會學習理論。我們先看一項實驗。一個6歲的小女孩事先被告知一個書櫥里藏有糖果,并要求她要把取出的書和雜志都放回原位。結果,小女孩花了210秒鐘,翻了37本書,終于找到了糖果并將其吃掉。在小女孩離開房間以后,在她最初找到糖果的同一本書下面又放了另一塊糖,并允許小女孩再來找一次。與第一次不同的是,小女孩進屋后并未停下來坐一會兒或進行任何提問,而是徑直去尋找糖果。結果只花了86秒鐘,翻了12本書和雜志,她就找到了那塊糖。第三次再讓她去找,她花了11秒鐘,僅翻了2本書。然而奇怪的是,當第四次讓她去找時,她竟花了86秒鐘,翻了15本書才找到糖果。但在此之后,她的進步卻是驚人的,到第十次,她一下子就找到了藏有糖果的那本書,并且只用了2秒鐘。從第一次實驗來看,小女孩花了210秒鐘,時間主要花在進行錯誤的選擇,詢問別人,在房間的其他地方搜尋,以及流露泄氣的情緒等方面了。然而最后一次,時間減至2秒鐘,其原因主要是沒作任何停頓或沒有浪費任何精力。

小女孩的學習經驗涉及四個因素:(1)驅力。如果小女孩沒有想獲得糖果的愿望和需求作為動機,她是決不會按照預期的計劃去行動的。(2)反應。如果她對實驗的全部細節缺乏了解,那么她是永遠不會知道怎樣去尋找糖果的。(3)線索。或者說引起一系列反應的提示,具體包括驅力、對小女孩的要求或指示,以及整個房間內的狀況,如色彩、設施、面積、位置和書上的標記等。(4)酬賞。它使接二連三所進行的實驗中發生了大致相似的期待反應。酬賞使線索和適當的反應之間的聯結得到了加強,但是酬賞的作用是依驅力而定的,因此,如果由于滿足而導致酬賞強度的減弱,就會使酬賞變得毫無效用或毫無價值。因此,一個完整的社會行為的學習也就是上述四種因素的依次展現。

社會學習中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者和理論家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與其他的學習理論家不同的是,班杜拉強調要以人類作為自己的基本研究對象,而不是從動物那里去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他在20世紀70年代介紹了自己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盡管人們確實會從行為中接受反應進行學習(例如讓人痛苦的炙熱會促使人用防燙墊套去把火熱爐灶上的東西拿走),但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學來的。他認為,人類的學習并不是從桑代克起許多行為主義理論家描述的那種試誤過程,其行為也并非是由行為結果的直接強化或懲罰而塑造的。“如果人們只能依靠其行動的后果獲知該做些什么,那么,且不說學習是危險的,也是非常費力的。幸運的是,大多數人類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學會的:人們通過觀察他人了解到新行為如何操作,在以后的場合中,這一編碼的信息就能作為行動的向導。”按照這個理論,孩子們在餐廳里會怎么做是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青少年學到的政治態度是聽到了成人們關于政治的談話而來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把行為和認知綜合起來去理解學習的——在強調對榜樣的觀察和模仿上是行為的,而在強調對人們思考、預期結果和象征的能力上又是認知的。

后來,班杜拉在他的理論中擴充了一個過去缺失的重要元素:自我信念。他把社會學習理論改名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來強調認知因素在學習、動機和行為上的重要性。從這個理論視角來看,人的心理機能是環境、個人和行為影響動態地交互作用的產物,這個動態的交互作用被稱之為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例如,一個人在一場考試中成績很差(環境因素),就會影響到他自己在這個領域里能力的信念(個人因素),接著就會影響到他的行為(改變學習方法),而他的行為則會影響到他的環境(他把同學召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來準備考試)。

(二)替代性學習、榜樣示范、自我調節與自我效能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的學習并不需要去模仿行為,社會學習的一個重要元素是觀察別人行為的后果,這就是所謂的替代性學習(vicarious learning)。這些行為的后果告知了人們什么是合適的行為和行為的可能結果,人們更有可能去模仿那些被獎賞的行為,而不是被懲罰的行為。所以,一個男孩看見了自己的姐姐因為撒謊而被父母懲罰了,他就學習到了不能撒謊,而不必非要自己撒謊挨揍才學到這一點。

榜樣示范(modeling),就是觀察到的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結果,可以以若干種方式來影響人的行為。第一,榜樣的示范可以教會人們新的行為,如打高爾夫球時如何正確地揮桿。第二,榜樣的示范能夠幫助人們進行行為決策,如幫助決定是否離開聚會。第三,榜樣的示范還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抑制(基于自我欺騙基礎之上的行為限制)。例如,一個人難以掌握音樂中的經過音,也許會因為看見了老師訓斥一位經過音掌握不好的同學而得到了解除。第四,通過觀察榜樣的示范,人的情緒反應亦會發生改變。例如,觀看了一個演講者緊張的演講,有可能增加自己對在公眾場合演講的恐懼。

社會學習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示范的效果都是一樣的。那些被個體認為與自己相似的榜樣示范,其效果是最好的。例如,同性榜樣的示范好于異性榜樣的示范。社會地位高的榜樣示范其效果也不錯,例如像姚明這樣的運動員或像馬云這樣的商界精英,其行為的示范效果不容小覷。此外,現實中真實的人們,如自己的父母或最好的朋友,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人們,如書本或電影中的人物,對人們的學習有一定的效果。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也強調了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的重要概念。自我調節涉及目標設定、自我觀察、自我評估以及自我強化,一旦設定了目標,人們就會調控自己的行為,對照著自己的標準去評判行為,然后強化或懲罰他們自己。另外重要的是,行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個人考試只得了65分,為了鞭策自己的學習,他就輕拍自己的頭作為懲罰,而另一個則有可能在獲得同樣差勁的成績時踢自己一腳。自我反省現在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表達了,指的是個體對在一項特定的任務或一個特定領域的任務完成中自己能力的知覺。自我效能是環境依賴的,盡管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如數學)有很高的自我效能,但他可能會在另一個領域(如領導)表現出很低的自我效能。大量的實證證據表明,自我效能在影響人們作出選擇、目標的設定、向目標進發時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以及在特定領域中的成績中,是一個重要的動機性構念。

(三)社會學習的過程

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社會學習的四個階段:注意階段、保持階段、再現階段以及動機階段。首先,要向他人學習,個體必須注意到榜樣示范行為中的相關方面。比如,孩子學習自己系鞋帶,就要緊緊地盯住榜樣手指的運動。其次,孩子需要把這些手指的運動記住,這是模仿發生的前提,主要依賴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語編碼(童年后期發展出的)兩種表征系統。再次,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孩子要把他對別人系鞋帶的理解轉換成自己的行為動作,這是模仿學習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最后,孩子要有足夠的動機才會自己去系鞋帶,動機如孩子為了避免被鞋帶絆倒,或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贊揚。

(四)社會學習的重要性和影響

雖然社會學習被認為對孩子們來說特別重要,但是也被應用到一個人一生的學習中去。社會學習的視角在發展有關促進行為改變(如促進健康)和減少有害行為(如侵犯)的技術方面非常重要。社會學習也在對很多廣泛現象的認識方面貢獻良多,包括課堂學習,群體和領導者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有關健康的問題如對醫藥治療的依從和酗酒,以及孩子對道德與價值觀的內化等。

最受社會學習視角影響的研究領域是反社會行為、侵犯行為,其研究揭示了侵犯性的榜樣可以引起大范圍的侵犯行為。在一系列人們熟知的“寶寶玩偶”實驗中,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闡明了兒童僅是簡單地觀看別人就可以學習到行為:讓三組兒童都觀看一成人(模特)踢打充氣的塑料玩偶。第一組中模特的侵犯行為受到了實驗者的夸獎,第二組模特則受到了懲罰,第三組模特既不受獎也未受罰。此后,通過單向透視玻璃觀察兒童獨自和塑料玩偶留在一起的情景。結果正如班杜拉設想的那樣,看了模特受罰的那組兒童的侵犯行為最少,而看了模特受獎的那組兒童的侵犯行為最多,并且男孩子的侵犯行為明顯多于女孩子。

更重要的是,這些模特不必是真人,電視電影(包括卡通片)里的那些侵犯性模特也同樣是引發人們侵犯行為的有效性榜樣。兒童尤其容易受這種影響,他們會認為侵犯是能夠接受的,因為他們看到了電視電影中的“好”人也在打壞人,而且還從模特那里學會了如何具體地侵犯。除了學習特定的侵犯行為之外,人們還學到了態度,即會在不同的場合像電視電影那樣用侵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樂觀的方面來看,因為非侵犯性的模特可以減少人們的侵犯行為,所以社會學習的原理也能夠在親社會行為和助人行為中發揮出它的作用。

二、社會文化視角(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里發展而來的,這些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西方的樣本。有一篇論文在對出版的重要心理學期刊進行分析后發現,總的來說,其中98%的第一作者是出自于西方或英語國家的大學,95%的研究樣本來源于這些國家(Arnett,2008)。這就是說,心理學知識是由人口數只占全世界人口總數12%的國家創建的。如此的話,人們不禁要問,從這么狹小的樣本中獲取的心理學知識能夠推廣到全世界嗎?在過去的30年間,跨文化的研究表明,以前被認為是沒有文化差異的心理過程,其實是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例如,基本歸因錯誤和認知失調現象,就是在看重自我的西方國家才有的普遍現象,在其他文化中要么減弱了很多,要么就不存在。

社會文化視角認為,個體的偏見、喜好以及政治信仰會受到群體水平上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國籍、社會階層和現今的歷史趨勢等。社會文化理論家們聚焦于社會規范(social norm)(或是關于恰當行為的規則)的核心作用。比如我們中國人特別講究一個“禮”字,從周公制禮樂起始,禮節不僅是人的一種美德,更成為一種不可逾越的行為規范,只有合乎“禮”的才是合理的,否則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比如在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

這一視角的中心是文化(culture)這一概念。文化的基本意思是人工的產物,即由于人類的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跡,因此文化囊括了環境中所有的人類可以調控的特征,從主觀的特征如禮節規定,到客觀的特征如房屋和服飾等。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我們在此將文化定義為生活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具有共同社會認同的人們所共享的一套信念、風俗、習慣以及語言。羅納(Rohner,1984)也提出“文化”的精髓在于個體用共享的方式解釋他們周遭的事物。這些可以共享的解釋不僅包括個體的行為,還包括這些行為所發生的環境。如果你和我能夠就一個特定的姿勢表示友好而不是表示侵犯達成一致,或者我們都認為那個姿勢是美麗的而不是丑陋的,我們就是以相似的方式在解釋我們周遭的世界。如果在你和我之間這樣的相似之處不可勝數,就可以說你和我共享一個文化。

文化可以用很多方式來進行比較,其中有些比較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不同文化的語言(如漢語、英語、阿拉伯語)、服飾(如蘇格蘭短裙、和服、西服三件套)以及社交問候(如吻、鞠躬、握手)是不一樣的。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文化會顯示出其更微妙,也更重要的差異出來。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是如何解釋他們的行為方式的,他們注意到和記住了什么,對同伴群體是要融入進去還是要逃離開來等,都與文化有關。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個體趨向于用個性特征來定義自己(如熱情、樂觀、雄心勃勃);在韓國與墨西哥,個體更有可能根據與他人或社會群體中成員的聯系來定義自己(如姐妹、朋友、學生)。在中國文化里,如果要做生意,哥們兒義氣要比一紙合約更能夠建立起信任;在美國文化里,人們更重視合約而不是個人關系。心理學對文化差異的研究主要關注的就是這種在人們信念和行為上微妙的差異,以及意想不到的相似性上面。

(一)背景與歷史

人們對文化差異感興趣由來已久,最早有關文化差異的文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對黑海沿岸國家進行貿易時不同文化群體人們獨特信念和習慣的描述上。然而,直到19世紀學者們才開始對獨特的文化信念和實踐進行系統的研究,例如,法國的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對早期美國文化獨特方面的論著(《論美國的刑事制度及其對法國的應用》 《論美國的民主》)以及韋伯(Max Weber)對北歐發展的宗教思想是如何引起了關于工作意義的文化差異的分析。大約100年后,文化人類學開始對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進行研究。今天,通過采用精妙的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實驗方法,結合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心理學讓我們對文化差異與文化相似性有了新的認識,這便是社會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角。

在心理學開始研究文化之前,經常假設從一種文化進行心理學研究獲取的知識可以推及到所有人身上去。但是,當學者們在其他文化中對一些心理學研究進行重復驗證時,卻發現了有不同的結果,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例如,社會惰化指的是當一個人與大家一起干活要比獨自干活時所付出的努力偏少的現象,但在東亞社會里卻出現了相反的現象,那里的人們與大家一起干活時要比獨自干活時所付出的努力多。

(二)研究證據

有三個方面的證據表明了這些文化差異。第一個方面的證據是,對某一種文化的深入研究發現,人們在人際關系的想法和處理上的具體方式有很多不同。例如,墨西哥人的人際關系理念是,即便是陌生人,也要主動地與之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在日本和韓國,他們也強調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卻是針對內群體(朋友、家庭)的成員而言的,而且是以一種“別惹事”的被動方式去維持這種人際關系的。在美國,和諧的人際關系又會因在休閑、社會關系與工作關系間而不同。盡管美國人普遍認為無論什么場合都要建立愉悅、積極的社會關系,但他們對人際關系不太重視,卻對工作中的和諧比較在意。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如何向他人傳遞令人尷尬、失望的信息時,如果傳遞的對象是朋友或熟人,美國人和韓國人都會采用婉轉、含蓄的方式以避免讓對方尷尬。如果傳遞的對象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美國人覺得即使是壞消息也要直截了當地告知對方,這樣會合適些。但韓國人卻認為面對同事傳遞壞消息的話,需要用更加間接的方式去告知對方,以給足對方面子。因此,某些場合(如工作)要比另一些場合(如聚會)在人際關系方面的文化差異要顯著得多。

第二個方面的證據來自對包括了主要大陸、數百種社會形態的人們的價值觀進行測量的多國調查。在這些調查研究中,調查對象要對像“自由地作出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人們需要通過與他們的社會群體的聯系來定義自己”這樣陳述句的同意程度進行評估。研究顯示,不同社會文化的人們在是要重視個人自主還是要有義務遵循傳統,是要平等還是要有地位的尊卑,是要強調競爭還是合作以及在內群體與外群體之間的差異上有著顯著的波動。

第三個方面引人注目的文化差異證據來自于對人們是如何對他們的社會環境知覺和反應的跨文化實驗。當這些實驗向不同文化的人們呈現相同的社會情境時,比如兩個人在工作組會議上交談的視頻,他們的解釋和反應很不一樣。在拉美的文化中,人們注意到和記住的是視頻中的人工作有多努力以及他們在一起時人際關系的好壞;而在北美文化中,人們也注意到了他們工作的努力情況,但卻甚少注意他們的人際關系狀況。

還有證據表明,文化差異是人們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生活與參與經驗的結果。例如,華裔加拿大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這樣的雙文化人群,他們的心理模式經常是處于他們的祖國(中國、墨西哥)和新適應的文化(加拿大、美國)之間。研究證據也表明,同一社會的不同宗教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例如美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之間就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相對來講,北方人的榮譽受辱只會引起短暫的不快,而南方人的名譽受損則變成了奇恥大辱。盡管在對暴力的容忍度上美國南北方人的差異不大,但是南方人在其重視的榮譽上要比北方人更可能去討個說法。

(三)啟示

文化差異幾乎對心理學的各個方面都有啟示。文化差異表現在兒童的教養方式(發展心理學)、在一個社會里人格特質的范圍(人格心理學)、人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認知心理學)、精神失調的有效處理方式(臨床心理學)、師生互動(教育心理學)、員工的激勵(組織心理學)以及解釋風格(社會心理學)等方面。對以上各個領域的研究向我們提供了文化差異性和文化普遍性的知識。

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文化差異也會給予我們啟示,無論是在學校、工作還是其他的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動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樣的多樣性要比種族或國家的差異更多,文化的多樣性也包含了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駕馭他們的社會性世界時,他們所使用的假設、信念、知覺與行為有著微妙卻很大的差異。

三、進化論視角(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對一個不認識的男人,僅僅是聞到他最近穿過的襯衫的氣味,女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他的長相——只限于她在排卵期間;當擔心感冒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殘疾人、肥胖人和外國人有強烈的歧視現象;當浪漫傾向被暫時激發出來,男人——而不是女人——變得更有創造性、對抗性以及更不循規蹈矩;遇見一個與自己態度相似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想這個人是不是自己的親戚;懷孕的女性要比沒有懷孕的女性更加愛國,但是只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才會如此;看見異性長得像自己,會覺得此人是一個好朋友但不是一個好的性伴侶——他(她)值得信任但不夠誘惑。

這些實驗發現,以及其他類似的實驗發現,用傳統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很難解釋。然而,以上這些都是從進化生物學中蘊含的心理學啟示被預測及驗證了的。社會心理學的進化論視角在理解人類社會行為和人性本質上正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1908年,最早的兩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問世了。其中的一本是由一位有著生物學背景的英國裔美國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之手。這位學者持進化論視角(evolutionary perspective),他認為人類的社會行為根源于生理、心理上的先天傾向,這種傾向曾經幫助我們的祖先存活以及繁衍。麥獨孤繼承了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73)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如微笑、輕蔑以及其他情緒表達)和生理特征(如直立姿勢以及緊握大拇指)一樣,也在不斷進化著。從進化論視角去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就是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進化(evolution)是指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過程。進化的核心驅動力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即動物將有利于其生存和繁衍的特征傳遞給后代的過程。適應特定環境的進化精良的新特質,又稱做適應特質(adaptations),這些特質將替代那些進化不夠精良的舊有特質。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動物的大腦與它的身體機能一樣,會受到自然選擇過程的塑造。所以,盡管虎鯨與牛在遠古是相似的,同屬哺乳類動物,但如果虎鯨與牛的大腦是一樣的話,虎鯨將不能夠很好地工作,因為虎鯨需要一個可以引導自己的軀體在海洋里捕食的大腦,而不是在草場吃草。同樣的道理,蝙蝠盡管也是哺乳動物,卻需要一個可以操縱自己那微小的身體在黑暗中高速飛行捕捉昆蟲的大腦。進化心理學想要研究的是,人類的心理是如何受進化過程設計塑造的?

(一)歷史與背景

我們可以把達爾文當作是第一個進化心理學家。達爾文在1873年論證道,人類的情緒表達很可能是與其生物特征(如對向的拇指和直立行走)一樣進化而來的,他推測說,人的情緒表達在與自己同種的其他成員溝通時非常有用,一個憤怒的面部表情意味著準備戰斗但留有讓對手知難而退的選擇,以免雙方受到傷害。達爾文的觀點對早期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1890年,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經典著作《心理學原理》中使用了進化心理學這一術語,認為人類許多行為都反映了本能的操作(即對特定的刺激以適應性的方式進行反應的先天傾向),就像人打噴嚏的本能一樣,用急速的氣流沖洗干凈鼻腔的異物。1908年的麥獨孤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但是他把本能看作是一個復雜的程序:特定的刺激(如社會性障礙)引發了特定的情緒(如憤怒),接著增加了特定行為(如侵犯行為)的可能性。

到了20世紀中期,麥獨孤的觀點失去了市場,此時行為主義大行其道。按照華生(John Watson,他曾與客居美國的麥獨孤公開論戰)的行為主義觀點,人的心靈是一塊白板,行為都是由人出生后的經驗來決定的。20世紀的人類學也支持白板說,如前述的社會文化視角那樣,認為人類行為的差異乃至人類本性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規范形成的。

到了20世紀下半葉,白板說在不斷增加的實證發現面前支撐不下去了,跨文化證據表明,人們有著普世的、跨人種的偏好。例如,全世界的男性都會被處于生殖高峰(年輕漂亮)的女性所吸引,而大多數女性偏愛的是能夠提供資源的男性。又如,在每一種人類社會中,男人和女人都會建立長期的婚姻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男人幫助女人撫養家庭。但是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和我們有親緣關系的物種并不如此。在其他哺乳類動物中,95%~97%的雌性會獨立撫養自己的子女。為何這些雄性哺乳類動物的家庭觀念相對淡薄呢?或許是因為對這些物種而言,雄性的作用在受精之后便微乎其微了。然而,雄性的養育作用對草原狼以及人類等物種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些物種的嬰幼兒在出生之時非常弱小無助。從更加寬廣的比較范圍來看,這些普遍的人類行為模式反映了能夠廣泛運用于跨動物領域的強有力的原理。例如,雄性的投資在晚熟物種(無助羸弱的后代,如鳥類和人類)中要比在早熟物種(生下來就可以走,比如山羊等許多哺乳動物)中更為常見。

(二)現代進化心理學

現代進化心理學是若干不同領域學科發展綜合的結果,包括動物行為學、認知心理學、進化生物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的基礎是達爾文進化理論中自然選擇的觀點,其基本原理在第一章已經比較詳細地闡述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領域特殊性機制

進化的研究假設,大腦包含有大量專門的領域特殊性機制。例如,鳥類使用不同的記憶系統和不同的規則去記住物種的鳴聲、有毒食物的味道以及儲藏食物的位置等。許多鳥類在它們生命早期短暫的關鍵期里學習了自己物種的唱歌,在下一個繁殖季又完美地把它唱出來,期間這些鳥兒并沒有對它進行練習。另一方面,鳥類只要在它們的生命中的任何時期有過一次嘗試,就能夠學習到有毒食物的特征。根據不同的一套規則,鳥類對儲藏食物的地點進行學習、更新、去除。如果使用相同的決策規則去解決不同的問題肯定是無效的,那么鳥類不同的記憶系統在解剖上就是不同的。同樣的道理,人類在處理不同的任務時,也是遺傳了不同的記憶系統。這些任務包括學習語言、學會避開有毒食物、識記他人的面孔等。

所以,適應性問題都具有特殊性——避免被毒蛇咬傷,選擇一個水資源充足且易于藏身的棲息之所,避免食用有毒的食物,選擇一個有生育力的配偶,等等。不存在所謂“一般的適應性問題”,所有的問題在內容上都具有特殊性。

因為適應性問題具有特殊性,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具有特殊性。看看下面的兩個適應性問題:選擇正確的食物(生存問題)和選擇正確的配偶(繁殖問題)。這兩個適應性問題的“成功的解決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成功的食物選擇包括,確認那些富含營養的食物,且避開那些有毒的食物。成功的配偶選擇則要求個體找到一個有生育能力、并將成為好父母的異性伴侶。

對這兩個適應性問題的一般性解決方案是什么呢?它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兩個問題嗎?比如“選擇看到的第一個對象”這種一般性解決方案。但是,這種方法所帶來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因為你有可能會攝入有毒的植物,和一個沒有生育力的人結婚。如果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有人曾經發展出這種一般性解決方案來處理各種適應性問題,那他(她)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祖先。

為了合理地解決這些選擇問題,我們需要更多關于食物和配偶的重要特征作為具體的指導。比如,成熟的新鮮水果往往比腐爛的水果包含更好的營養物質。一般而言,年輕健康的人總會比年老體弱的人擁有更強的生育能力。所以,為了成功地解決這些選擇問題,我們需要特定的選擇標準,而這些標準正是我們的選擇機制所包含的一部分特征。

選擇機制的特殊性可以通過人在錯誤情況下的反應來加以說明。如果你在食物選擇中犯了一個錯誤,那么將會出現一系列的機制來糾正這些錯誤。例如,當你吃到變質的食物時,食物的味道會非常糟糕,你肯定會將它吐出來。如果食物試圖通過你的咽喉,你會產生作嘔反應。而且,如果食物已經不慎被吃進了肚子,那你可能會嘔吐——這是一種被設計來排出有毒或有害物質的特定機制。

但是,如果你在擇偶時犯了錯誤,你不會有惡心、嘔吐等反應(至少很少見)。不過,你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來更正你的錯誤,比如和他(她)分手,選擇其他人作為配偶,或者直接告訴對方你再也不想見到他(她)了。

(四)為廣泛適用的理論原則搜尋跨物種證據

行為的進化視角包含了對一個物種的成員面對周期性發生的特定問題的分析,以及不同物種在同樣環境條件下有著同樣行為之間關系的證據搜尋。研究單獨的適應特質(比如珊瑚蛇的顏色波段或者人投擲物體距離的能力)可能是有意思的,但是進化理論家們志存高遠:要揭示這些不同適應特質背后的共同規則。例如,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的親代投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認為,如果某種性別的個體(通常是雌性,但也有例外)在后代身上投入了更多的資源,那么這種性別的個體在挑選配偶時會表現得更加謹慎和敏銳。相反,投資較少的那種性別將不會如此挑剔,但它們會表現出很強的同性競爭傾向,主要是為了爭奪更有價值、投資更多的異性。換言之,有機體在繁殖上的投資越高,那它選擇一個糟糕的配偶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更高。

特里弗斯(Trivers)的親代投資理論得到了來自大量物種的經驗證據的強烈支持。在很多物種當中,雌性對后代的投資要遠遠高于雄性,我們人類也是如此,雌性在選擇配偶時往往更為謹慎和挑剔。不過也存在少許例外,也就是雄性的投資多于雌性的情況。例如在某些物種當中,雌性將卵植入雄性體內,后代在出生之前都是一直由雄性照管的。在摩門蟋蟀、巴拿馬箭毒蛙和海岸尖嘴魚中,雄性對繁殖的投資就遠遠高于雌性。

雄性尖嘴魚從雌性那里獲得卵子,然后把卵子放在它的與袋鼠類似的育兒袋中。雌性尖嘴魚之間會為了爭奪“最好”的雄性而大動干戈,而雄性則對配偶更為挑剔。這種“性別角色倒錯”的物種為特里弗斯的理論提供了支持,它說明并不是“雄性”或“雌性”本身導致了配偶選擇的性別差異,而是因為兩性在親代投資上的差別所帶來的結果。因此,不斷累積的證據為特里弗斯的親代投資理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理論認為親代投資才是配偶選擇中挑剔傾向和競爭性的決定性因素。

(五)進化心理學論戰

盡管有大量證據與白板說是相對的,但是許多社會心理學家依然不情愿持有進化論的視角。大多數心理學家接受了人類行為受到了明顯的生物限制(比如女性要養育子女,其大腦的語言能力更強)的觀點,一些心理學家在他們自己的研究領域里還是認同白板說。其中一部分之所以不愿意接受進化視角,是基于進化模型如何被檢驗的錯誤概念;其他的一部分則從政治的角度來考慮。例如,有些人害怕如果科學家承認男性與女性的動機有著生物先天的影響,那在工作場合實行不同的待遇就是天經地義的了。對此進化心理學家回應道,科學的審查機構未必會導致在這個領域一定發生這樣的事,或開明的社會政策。例如,如果工作場所里男女平等的待遇是建立在男女一樣的錯誤前提之上,那任何與這個前提相反的證據會被用來證明不平等就是合法的了。在現代環境中男女平等的社會價值觀不應該靠否認生物差異來建立。

一些心理學家則深陷自然主義之中,認為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好的,那豈不是連裙帶關系等都是合理的。另一些心理學家明白自然主義謬論的危害,害怕公眾一旦聽說人們的行為是受進化影響的,會受自然主義謬論的危害。進化心理學家普遍相信,與其壓制科學事實,了解操縱行為的真實機制才是改變行為的最好方式。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人類過去的進化過程不僅塑造了一些現今社會不合時宜的特征(如男性的攻擊行為),還有人類本性中積極的一面(如家庭之愛,以及與他人合作得以使整個群體受益)。

(六)進化心理學未決的問題

進化心理學是個讓人興奮的領域,因為很多問題得到了令人滿意的回答。但是我們對遺傳素質是如何影響心理機制發展的所知甚少。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會被處于生殖高峰的女人所吸引,可是研究者并不太清楚這些偏好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其中的大腦機制是怎樣的,以及是如何與環境互動的。還有,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偏好的簡單先天機制,卻對周圍另一個人的偏好不管用的動態過程,人們對此仍不清楚。

到目前為止,進化模型已經在小范圍內得到了應用,比如求偶行為的性別差異、攻擊行為以及親緣偏好等。現在,心理學家開始認識到進化視角前景廣闊,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社會行為的很多方面,包括印象形成、友誼、群際關系以及偏見等。用進化視角去認識人類的社會行為將會有更多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

四、社會認知視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盡管各有差異,但總體來說,社會學習、社會文化和進化論視角都強調客觀環境的重要性。它們都認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是受到所處世界的客觀真實事件的影響的。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為社會心理學引入了一個新的視角,他認為社會行為的驅動力是每個人對社會事件的主觀解釋。比如,你是否愿意通過努力成為班長的決定取決于:(1)你對獲得這一職位的概率的主觀猜測;(2)你對成為班長所得益處的主觀評估。如果你認為成為班長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或者你有意成為班長但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就懶得為競選奔走了,即使從客觀上看,你獲得這一職位的勝算很大,而且此職位也頗能給你帶來樂趣。

盡管強調主觀解釋,但勒溫不認為客觀現實不重要。為了全面地理解勒溫的思想,首先我們得認識到一個人當下的環境會對他的思維、感受和行動有深刻的影響。情境的力量是強大的,特定的情境會使所有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去行動,無論這些人有各種各樣的差異。看看你周圍上社會心理學課的這些同學,有些人外向健談,而有些卻內向緘默。可是當老師開講時所有的同學都會安靜下來,為什么呢?因為上課這個情境告訴他們,安靜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事實上,情境之強大,能夠驅使一個人去做他正常情況下不會做的事情。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態度以及對這個世界的信念,這使得我們與他人區別開來。我們從父母那里遺傳而來的基因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也不一樣,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特的。我們一貫的偏好、思維方式以及行為傾向都難以隨情境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人格心理學主要關注人的內部特質對人行為的影響,其研究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出了很好的一致性,這反映了人們適應世界獨特的方式,而且特質與行為的一致性貫穿于人的一生。例如,科斯塔和麥克雷(Costa and McCrae,1994)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生后前幾年的行為,與其青年、中年和晚年的行為傾向是一致的。特質強有力地引導著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思想、感受和行為。如果再回到你的社會心理學課堂上,你會發現即使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有幾個同學也在說話——他們那外向的特質已經壓過了情境的力量。

現在我們知道了情境和人格特質都對人的行為有影響,那么,到底哪一股力量對人的行為影響更大一些?學者們為此爭論了很多年。按照勒溫的理論,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家是這樣去進行理解:人格特質與情境因素是如何一起互動來決定我們的思想、情感與行為的。換言之,我們應該關注何種情境使何種人以何種特定的方式行事。

這種對內在體驗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強調,很自然地將社會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認知心理學家研究思維的過程,涉及對環境中事件的注意、解釋、判斷和記憶。在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出現引領了一場“認知革命”,人們對大腦工作機制的興趣重新燃起。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學家采取了社會認知視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該視角強調人們對社會事件的選擇性關注、解釋以及如何在記憶中儲存這些經歷的過程。并認為這種認知過程要比社會事件本身更為重要。

想象一下你在與一位朋友約會,這人遲到了。事實上,在約定的時間30分鐘后你就開始懷疑這位朋友不會來了。終于,他出現在你的面前,說:“對不起,我都忘了和你約會這事了,剛剛才記起來,然后我就趕來了。”你的反應會是怎樣的?你可能會惱火。再想象一下,假如你的朋友是這樣說的:“很抱歉來遲了,路上發生了嚴重的車禍,導致長時間的堵車。”那么你的反應如何?你也許只有一點點惱火了。如果這個朋友以前經常遲到并用過這個借口,你就會懷疑這個解釋是不是真實的。如果你的朋友是第一次和你約會遲到,或者是第一次這樣解釋,你會認為這是真的。在此情境中你的反應會取決于你對朋友過去行為的記憶,以及對他遲到借口真假的推斷。可見,對社會情境的認知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行為反應。

社會認知視角發軔于1930年代的格式塔心理學,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客觀的地理環境,而是人所感知到的“行為環境”。考夫卡(Kurt Koffka)曾以一個騎馬人飛渡冰雪掩蓋的康斯坦斯湖(他以為是大草原),后聞知實情便驚駭而死的故事說明行為環境對人的行為的決定作用。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并不總是相符的,因為人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是消極被動的,他經常積極地通過組織自己的知覺和觀念,形成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正是這種對環境的組織作用影響著我們對環境的知覺,并進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如今,社會認知視角在現代社會心理學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會為我們在本書中要討論的社會行為的不解之謎提供關鍵的解釋。

五、視角的整合

以上的每一種視角都是對人類社會行為和人性本質的深邃洞察,但卻像盲人摸象一樣,只摸到了一只大象的局部。我們只有把這些不同的視角整合起來,才有可能使我們對社會心理學有一個比較全面、整體的理解,因為人的心理現象本來就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某一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下去,沒有形成猛獸那樣的強壯四肢和尖牙利齒,可以恣意抓捕其他動物,也沒能生長出一對翅膀來飛行在空中,可以躲避諸多猛獸的襲擊,而是進化出了一個認知能力超群的大腦,可以使人類以智取勝,以“團結就是力量”的方式結成群體,形成社會,最終傲然成為地球的主宰。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因素是同時交織在一起,進而共同發展的。首先,為了活命,人的大腦容量相對比較大,結成群體時為了能夠真正地形成合力,面臨著一個高效溝通的實際問題,這就逼著人類發展出語言來。其次,有了語言又進一步使得人類大腦的心理水平和認知能力突飛猛進。再次,因為結成群體和強大的認知能力,就使得人類的社會文化出現了。最后,社會文化又進一步地影響了人的心理和行為。為了說明的方便,以上只是個簡化的過程,實際上環節先后并不能截然分開,而是十分復雜地糾纏在一起來造就了我們人類,以及發展形成了人類的心理與行為。因此,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背后,其原因必定是復雜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偏見為例,在某種程度上,對其他群體成員的偏見與人們進化出的對陌生人的反感是息息相關的,人類的祖先會將陌生人看作人身危險與新疾病的來源。但是,對外人的反感總會涉及利弊權衡,因為不同群體的成員需要通商、通婚。因此,人類總得學會識別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誰是應該害怕的以及誰是可以信任的。與此同時,在對群體的認知上,人們會對群體進行分類,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自己所屬的群體——內群體,和自己沒有隸屬的群體——外群體,進而產生了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歧視。當不同群體間的關系隨著歷史事件不斷改變時,文化規范也會相應做出改變。為了完全領會社會生活的神秘之處,我們需要將不同視角中的線索拼合在一起以觀全貌。


(1) 埃德溫·P.霍蘭德.社會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馮文侶,等譯,吳江霖,審校.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0.

(2)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赤壁市| 阿图什市| 阳原县| 茂名市| 湘阴县| 永州市| 西华县| 宜君县| 宁强县| 紫金县| 城市| 奉节县| 垣曲县| 饶平县| 光泽县| 凤城市| 鄂温| 噶尔县| 荣昌县| 扎赉特旗| 墨江| 扎囊县| 绥化市| 青岛市| 焦作市| 论坛| 汾阳市| 清镇市| 祥云县| 定南县| 麻江县| 文安县| 南靖县| 内丘县| 安多县| 兴海县| 宁都县| 大庆市| 息烽县|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