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伙人:股權分配、激勵、融資、轉讓(第2版)
- 胡華成 馬宏輝編著
- 858字
- 2021-09-03 16:47:38
044 留出空間:股權架構的合理性
在給合伙人分配股權時,還需要留出一部分調整空間,用來持續吸引新的投資人進入,同時讓控制權在融資過程中不至于丟失。
以3人合伙為例,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0萬元,預留15%股權用來吸收新的合伙人,并在合伙協議中寫明。但這樣做會產生兩個問題,如圖4-11所示。

圖4-11 預留股權池會產生的問題
對于股權歸屬問題,這里筆者提出了3種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
(1)創始人代持。
方法:15%股權暫時寄放在創始人名下。
分析:創始人可以更好地抓住決策權,同時便于將股權轉讓給新合伙人。
(2)平臺代持。
方法:成立一個由普通合伙人(創始人)和有限合伙人(其他兩個創業合伙人)組成的有限合伙企業,將15%的預留股權池放在這個新的持股平臺上。
分析:當有新的合伙人加入時,可以直接從有限合伙企業中分得股權。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暫勞永逸,但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還需要重新注冊一家企業。
(3)均分代持。
方法:3名合伙人均分股權,然后分別代持這15%的預留股權。
分析:這是最差的一種方法,雖然各個合伙人可能會覺得很公平,但企業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企業管理,而且新合伙人加入時,重新分配股權的工作也比較麻煩。
對于資金問題,則處理起來更加簡單,下面也總結了一些方法。
· 誰持有預留股權池,就由誰來出錢。
· 先由3個合伙人共同出資,待新合伙人加入,將股權轉至其名下后,再由他來出資。
除了上面兩個問題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會出現第3個問題,那就是誰可以享有預留股權的權利?通常情況下,哪個合伙人出錢,就應該享有這部分股權。但是,如果合伙人A拿出了這15萬元的注冊資本,持有15%的預留股權池,同時他也能多享受相應比例的決策權和分紅權。此時,合伙人B和合伙人C也想要出這筆錢,來換取同樣的權利,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對于這種情況,處理不好就有可能產生矛盾,導致合伙人“分手”和創業失敗。筆者建議可以采用分離決策權和分紅權的方式,各取所需。例如,創始人享有決策權,所有合伙人都享有分紅權,至于分紅權具體如何分配,可以一起協商處理,作為創始人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胸襟,這樣才有更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