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產業鏈分析主要看什么
4.1 供需平衡分析是基礎
我們都知道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影響供求。所以想要了解未來價格變化的方向,首先要搞懂商品的供求情況,而供需平衡表則是分析供需平衡必不可少的工具。供需平衡表主要有三大部分:總供應量、總需求量、期末庫存,從計算角度來講,總供應量-總需求量=期末庫存,期末庫存越高,說明供應過剩越嚴重,期末庫存越小,說明供不應求越嚴重。
總供應量又可以細分為期初庫存、當年產量、進口量幾個部分,用公式可以表示為:期初庫存+當年產量+進口量=總供應量,其中期初庫存就等于上一年末或者月末的期末庫存,取決于我們做的是年度供需平衡表還是月度供需平衡表。總需求量又可以細分為消費量和出口量兩部分,用公式表示為:消費量+出口量=總需求量。年度供需平衡表如表4-1所示。
表4-1 年度供需平衡表

我們一般用期末庫存的高低來反映供求平衡的狀態,但單純看一個期末庫存的高低有時候可能會引起誤導,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商品的期末庫存較高時,并不一定說明供求過剩很嚴重,也有可能是這個商品每年的消耗量巨大,期末庫存相對于年度需求量來說非常小。
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評價商品的供需情況,往往采用庫存消費比來衡量供求之間的關系,庫存消費比越高,說明供求過剩越嚴重,庫存消費比越低,說明供不應求的情況越嚴重。庫存消費比的計算方式是:期末庫存除以上一年度或者月度的總需求量。
在構建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時,一般會同時構建兩個供需平衡表,一個是年度的供需平衡表,來判斷一下某個商品全年的供需平衡情況,是供求寬松,還是供求偏緊;另一個是月度的供需平衡表,主要用于判斷商品供需平衡的節奏變化,如圖4-1所示。

圖4-1 年度供需平衡表與月度供需平衡表的作用
月度供需平衡表的主要作用是從月度總產能、檢修計劃、開工率等角度來計算一個合理的當月產量,再結合歷史上的當月進口情況,預估一下本月的進口情況,再將上月的月末庫存作為本月的期初庫存,從而得到本月的總供應量。與此同時還要統計下游本月的消費量,主要根據下游的月度總產能、檢修計劃、開工率來計算一個合理的當月消費量,再根據歷史上當月的出口情況,預估一個本月的出口情況,從而得到本月的總需求量。
有了總供給量和總需求量,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月末的庫存,以及當月的庫存消費比,從而構建一個月度的供需平衡表。有了月度供需平衡表,我們就可以掌握商品更短周期的價格波動。但問題是,由于我們這里用到了預估,所以就需要分情況討論,樂觀情況、中性情況、悲觀情況,做出三種不同情況下的供需平衡表,然后對供需平衡表進行進一步修正,如圖4-2所示。
所以,我們所做的月度供需平衡表并不是完全準確的,它只是給我們的交易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參考,我們還需要根據后期真實的數據對供需平衡表中的數據進行修正,在修正后的數據基礎之上,再對未來的供需平衡進行新的預估。

圖4-2 供需平衡表的情景分析
供需平衡表看似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并不容易,對于散戶交易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供需平衡表的,一般情況下只有機構交易者或者分析師才有足夠的數據以及方法來構建商品的供需平衡表。對于大多數散戶來說,在無法構建供需平衡表的情況下,利用庫存這個指標來進行簡單的判斷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判斷方法。
如果交易者對如何建立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比較感興趣,那么可以參考我寫的一個簡單介紹:
首先,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思路很簡單,但實際上操作比較復雜,最終呈現的結果很簡單,但你要把這個表中數據完全填好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操作上并不簡單,而是相當復雜。
其次,從供需平衡表的項目來說,總供給包括當期產量、進口量,總需求包括消費量、出口量,總供給減去總需求,就是當期的供需缺口。然后我們再看庫存,庫存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一年度或者月度的結轉庫存,叫作期初庫存,期初庫存加上當期的供需缺口,得到的就是期末庫存,本期的期末庫存又是下一期的期初庫存。然后,我們一般都會計算一下庫存消費比,用一個指標來看一下供應過剩或緊缺的程度。
接下來,我們需要對供需平衡表里的每一項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處理。期初庫存是比較容易獲得的,一般都有第三方數據庫給你統計好了,可以直接錄入。
然后,你需要去預估逐月的產量,分工業品和農產品,工業品每個月的產量等于當月產能乘以當月開工率,它的產量可能比較連續,但問題是,你要統計全口徑的裝置,還要統計各個裝置的運行情況,以及檢修情況,每檢修一天都會造成產量的減少,還有預期產能投放,可能到了某個月之后,整個行業的產能會發生變化。產量預測表如表4-2所示。
表4-2 產量預測表

從計算角度來說,你要知道每個月的總產能、開工率情況,從而計算出總的產量,然后看一下當月裝置檢修情況以及檢修天數,從而計算損失的產量,總產量減去損失產量得到當月的預期產量。這里面還有個問題是你對開工率的預測,利潤的不同,庫存的不同,都會影響開工率,你想準確預測還是很難的。
上面是工業品的計算方法,對于農產品來說,通過種植面積、單產來預測產量,種植面積需要不斷調整,比如USDA報告就經常對美國大豆種植面積進行調整。單產的影響因素就更多了,溫度、水分、種植進度、災害等,僅僅產量一個因素就能把你折騰半天。
接下來是進口量。進口量比較簡單,直接查海關數據就可以了,基本比較穩定,當然你也可以通過跟蹤買船的情況,來預測進口量,然后用海關數據進行修正。出口量也是如此,它的變化相對穩定。我們預測了產量、進口量,那么總供給就得到了。
然后我們再看消費量。有的品種下游消費十分分散,如果挨個統計費時費力,下游比較集中的品種可能還好統計一些。你還要搞清楚不同下游產品和這個上游原料之間的生產配比關系,需求端比供應端更難統計。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找幾個下游典型的產品,然后根據他們對原料的需求占比來預估整個需求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下游有A、B兩個主要產品,A占了這個原料需求的70%,B占了這個原料需求的20%,生產1單位A需要3單位原料,生產1單位B需要2單位原料,我們知道了A的產量為m,B的產量為n,那么生產A消耗原料就是3m,生產B消耗原料就是2n,那么3m+2n占了整個原料需求的90%,我們可以倒推出當月原料的需求量。
那么問題來了,想要知道當月A、B的產量,就又回到了產量預測上來,產能、開工率、預期產能投放、裝置檢修計劃等,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當我們得到了需求量和出口量之后,總需求總算是搞定啦。
這樣一來,整個供需平衡表的數據基本上都能夠填滿了,最后一個庫存消費比,就是用當期總需求除以期末庫存。庫存消費比越低說明供求越緊張,庫存消費比越高,說明供求越寬松。庫存消費比變化與行情漲跌的關系如圖4-3所示。

圖4-3 庫存消費比變化與行情漲跌的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得到的這個供需平衡表并不準確,我們要在每個月實際數據出來之后,對我們預估的供需平衡表進行修正。在修正之后的基礎上,重新對供需平衡表進行預估。
另外,關于開工率的問題,可能受到庫存、利潤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一般采用情景分析法,分為三種情況,樂觀情況下的開工率、中性情況下的開工率、悲觀情況下的開工率,不同開工率下對應不同的產量,從而得到三個不同的供需平衡表。
當然,這里面還有其他一些細節問題,我不多說了。做供需平衡表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比較煩瑣,需要有足夠的數據和耐心,還得有一定的方法,而且,它未必有效。相比較而言,我個人認為庫存+基差+利潤的交易邏輯才是真正簡單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