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作為概念,一般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實際上,內涵往簡單說就是內容。外延,實際上就是研究對象的范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什么?這個問題首先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我們今天常講看什么問題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內涵與外延要從中國古代文明的實際出發(fā)。我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內涵應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大家注意,我強調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前面說了狹義的先秦史,還沒說廣義的先秦史,廣義的先秦史是從“猴變人”就開始了。那就是說,如果說人類有300萬年歷史,那先秦史研究的歷史跨度就有300萬年。如果發(fā)現人類歷史不止300萬年,而是400萬年,那先秦史的跨度就有400萬年。李學勤老師過去說,先秦史的研究上不封頂,看你的發(fā)現。但下限是卡死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就不是先秦史研究的范圍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不是這樣,它研究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是講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這個問題,國家的產生不是從“猴變人”開始的,那不合適,所以我們有區(qū)分。從時間上講,夏商周三代,還包括春秋和戰(zhàn)國,這是沒問題的。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認為周禮繼承了夏商二代的特點,一直傳下來。孔子是春秋時期人,他所說的周代指的是西周。但是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包括后來的戰(zhàn)國時期,都是周朝的一部分,我們稱為東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溯要說到五帝時代,從黃帝開始說起,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往前追溯一點,追溯到三皇,一般我們就按照司馬遷《史記》所講,其實也不是司馬遷講的,是唐朝人后來補進去的,也就是伏羲、女媧和神農。這段歷史如果從時間上講,距今1萬年,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劃的時間線就是距今1萬年,這是寬泛一點講,狹隘一點就是從五帝時期說起。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人民大會堂開過一個新聞發(fā)布會,是關于文明探源工程的。李學勤老師曾主持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以后,又啟動了一個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實際上就解決了一件事情,司馬遷作《史記》,把中國的歷史從公元前841年往后講得很清楚,但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不清楚。當時宋健同志到埃及去,到印度去,人家說我們的歷史哪年到哪年都很清楚,中國怎么都是大約,就不能說出一個準確年代嗎?都是文明古國,人家能搞清楚,怎么我們就搞不清楚?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拿出了一個大概的年表,起碼說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多年夏朝建立了,但是這個年表是階段性成果。隨著我們研究和實踐的深化,好多東西都得重新認識。夏商周是統(tǒng)一國家,中華文明已經產生了,文明不能說是從夏代開始,還要早,所以上溯到五帝。

現在考古發(fā)掘了山西陶寺遺址,陶寺遺址出土的東西,樂器和禮器都有。一個國家之所以成其為國家,是因為它有禮樂文化。咱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很多,就像我們吃的菜,有川菜,有魯菜,有粵菜,每個地方都有地方特色,但它的禮器、樂器全國是一致的。諸侯所用幾簋幾鼎有約束,用的樂器也有約束,從中央到地方,能看出是個統(tǒng)一國家,只是政治文明不一樣。禮樂文明代表國家的政治和文化核心價值。我們之所以說陶寺遺址能構成一個文明,是因為它的禮樂文明特別發(fā)達。陶寺遺址出土了很多樂器,有的上面還有文字,有一個扁壺上有兩個字,一般認為一個是文化的“文”,一個是堯舜的“堯”。大家不要小視這個問題,陶寺遺址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900年,也就是距今4300年到3900年,和咱們說的堯那個時代相符,還有一點,我們的《尚書》是從《堯典》開始的,說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堯典》講的是天文歷法,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就一定會和天文歷法相關聯(lián)。因為古人要種地啊,現在是春天、夏天、秋天還是冬天,不清楚不行,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古代觀象授時,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對天文歷法就已經非常清楚。

除了扁壺上的文字、禮樂器,陶寺遺址還發(fā)現了一個天文臺。考古學家在一個地方發(fā)現了幾個柱礎,柱礎之間的距離都排好了,這個是干什么用的?對面還有一座山,分析來分析去,大家覺得這可能就是用來“觀象授時”的。然后他們開始做復原,比如兩個柱礎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留出空,然后再往對面山上觀測,結果一測就測出來什么時候是春分,什么時候是秋分。從這點上看,此地可能就是都城了。面積280萬平方米,這是一個很大很好的都城,沒問題了。“觀象授時”和文獻記載也相符,文字、青銅器也有旁證,根據這些特點,后來考古學界做了一個判斷,認為堯的時期“國家”已經產生了。這里我要強調,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今天我們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這個“炎黃子孫”是政治概念,不是血緣關系,按血緣應該說“羲皇子孫”,伏羲和女媧一男一女,才是我們中國人的始祖。祭黃帝不夠,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共祖,那是政治概念,是從人文角度理解的,講血緣關系還得祭伏羲、女媧。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那是中華民族的開端,后面還會再講。

我們今天講歷史從堯開始,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都是公認的,堯的時候國家產生有文獻可考。當然我剛才說到的安徽凌家灘比堯的時代更早一點。所以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外延,是以夏商周三代為基礎,上延到五帝時代,起碼探源探到堯,孔子所說“祖述堯舜”不成問題。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內涵,也可以做它的外延,但是外延太大了,內涵就沒了。大家想一個問題,我們是搞先秦史的,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是從黃帝開始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有3000年的歷史。我們中華5000年的文明,先秦史就占了3000年。中華文明的重頭在前面,所以我們不要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或者先秦史僅僅看成斷代史,它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中占五分之三,非常重要。這是從時間上講的內涵和外延。

從地域上講,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前面提到“滿天星斗說”,關于中華民族文明體系,說了很多,但是我還要強調一點,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地域還是集中在黃河中下游,以此為主。為何我要這么強調呢?良渚文化不重要嗎?紅山文化不重要嗎?都重要,但是三代社會一定是在黃河中下游。夏商周三代社會都邑都建立在這里,王國維先生有《殷商制度論》,說明了三代都邑都在這里。6000年、8000年、1萬年前的中華文明,那個時期,東北龍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巴蜀這邊三星堆文化,都很發(fā)達,但是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已經意識到,公元前3500年,也就是距今5500年前后,黃河中游的中原文明開始崛起。原先是遍地開花,但是那時黃河中下游的文明開始崛起。這個文明出現以后,向四方輻射。三代社會是內華夏外夷狄,它是以這個為中心點。往前往遠說,像元謀人等,全國各地人類起源還有很多文化,但到了這個時間點中原文明崛起,成了一個核心。事實上,一定是這樣的,任何事情多元,還得有一體,它有一個核心點。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黃河流域也是,但是它有重心。三代社會,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重心還是黃河中下游。中華文明研究的內涵和外延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延及其他區(qū)域,我們對此要有基本的理解和認識。

這里先解釋一下中國早期國家。從黃帝開始,到夏商周三代社會、春秋戰(zhàn)國,這段歷史我們現在常叫中國早期國家。這里有個問題,過去講奴隸社會,現在不講,不合適,不具備普遍特征。從黃帝開始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可以叫中國早期國家。秦漢以后的國家和先秦時期的國家確實不一樣,很明顯在政治上不一樣。

大家知道,秦實行郡縣制,當然除了郡縣制,秦漢還有分封制,這里不多講,郡縣制是一個特點;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先秦時期和中國古代文明講貴族政治,到了秦漢以后是官僚政治。大家知道武王伐紂,武王指責殷紂王的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他不用同父兄弟:你當國王了,你的兄弟都不用,你這是犯罪啊!那時候就是這樣,貴族政治。你當官,你的哥哥、兒子都得當官,一家人都當官,這叫貴族,講血緣。秦漢以后是官僚政治,對不起,看你有沒有水平,它講這個,不講血緣了。這是秦漢政治和秦之前的政治一個大區(qū)別,當然后來還有民主政治,現在的政治制度講民主政治,但是不管你講民主政治也好,講官僚政治也好,還是講貴族政治也好,所有的政治制度,人類社會最終一條,都離不開關系。這里,我們不講奴隸社會還是什么社會,講早期國家。

內涵與外延這個大問題下,需要注意三個小問題。

1.中國早期國家的分野與形式

說白了就是中國早期國家以哪個時間點分界。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這就是中國早期國家的分界。秦漢以后的歷史和先秦歷史雖說有些割不斷,但是作為界標是明確的。你想一個問題,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實行郡縣制,全國三十六郡,但是沒過十幾年,一造反,滅亡了。秦始皇當時實行郡縣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春秋時期的晉國晉厲公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諸大臣職官打亂,用異姓韓、趙、魏等。同姓親屬不用,自己家親屬不用,用異姓親屬,簡單來說就是用“客卿”。韓、趙、魏、中行、智、范這六家起來以后,相互爭奪地盤,后來剩韓、趙、魏三家,這三家整來整去把國君的天下給分了。所以說,中央集權有其好的一面,還有不好的一面。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是實行中央集權了,下面又實行郡縣制了,但是一造反,沒有一家是他家的親屬,都是各國貴族,所以秦國分裂以后,又形成了諸侯國。漢初,劉邦就吸取教訓,封國與郡縣并行。漢初不是有“七國之亂”嘛,可是七國再亂,最起碼還是劉家人。所以說,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總是有惰性的。秦始皇是一刀切,實行郡縣制了;到漢初劉邦一看不行,還得退回來;辛亥革命成功了,推翻了滿族的皇帝,皇帝下去了,然后袁世凱上來了,袁世凱轉來轉去還想當皇帝。其實歷史就是糾纏在一塊,你要想來個明確分界,是找不出來的。我說的分野是大體上,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看的。

早期國家的形式問題還要說一點。一般來說,古代國家,西方社會都是小邦小國,但是中國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立國,中國的早期國家形式還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春秋時期的中國也是由各個邦國組成的,但它是個統(tǒng)一的國家,每個邦國又都具有相對獨立性,這是它的特點。我們看春秋時期,魯國是魯國,齊國是齊國,但它們都在周王朝下,這是中國歷史的特點,就是它有小邦小國,小邦小國有它相對的獨立性,但它是個統(tǒng)一國家。它和希臘、羅馬不一樣,雅典是雅典,斯巴達是斯巴達,他們那里,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國家,但是中國是統(tǒng)一國家,形式上會有區(qū)別。這是第一點。

2.中國早期國家的政體和國體問題

政體,就是君主制、民主制還是貴族制,講這些問題。中國古代社會本質上還是君主政體。事實上,我們要強調,我們今天學習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國歷史也有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它倆是相輔相成的。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創(chuàng)造了中華禮樂文化,我們都感到很驕傲和自豪。它的經濟基礎反映到政治上,如果它的政治制度不好,它哪能發(fā)展到今天,所以我們不要一概否認我們的制度。君主專制在歷史上起過好的作用。國體是政體的反映,國體實際上是講一個社會的性質。我們現在討論問題會回避一些問題,比如說考古發(fā)掘出一個東西,講這個墓葬大小尺寸,說墓主是男的或女的,大概年齡,埋了什么東西,青銅器,禮樂器,說完了,它的性質是什么?這得回答。我們研究古代文明,這個國家的性質是什么?國體是什么?你不能不回答,必須回答。如果目前我們沒有更好的理論來研究,講奴隸社會還是穩(wěn)妥的。當然,這個奴隸社會是早期國家公民社會或叫貴族社會,屬于這種性質。全人類社會發(fā)展,全世界基本模式是一樣的。你不能說這個地方有奴隸社會,那個地方沒有奴隸社會。但是,人類,不管今天還是古代,非洲也好,美國也好,有發(fā)展快慢的區(qū)別,但大體路徑是一樣的,誰也超不了多遠。我們要對人類社會有基本認識,沒有基本認識不行。這是我想說的第二個小問題。

3.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

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事實上就是講國家什么時候產生,它經過了幾次發(fā)展。現在看,起碼說黃帝時期國家已經產生是可以的。現在考古學界、歷史學界說從堯時開始,大家認可,事實上往上推,可以推到黃帝時期。

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和國外的埃及學、亞述學、古典學,希臘、羅馬文明研究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們的歷史文獻十分豐富,我們的考古發(fā)掘很多東西和文獻是可以對應的。比如黃帝時期的都城在哪里?“邑于涿鹿之阿”,或者黃帝后來就住在新鄭,這中間很多問題也經不住討論,但是考古學發(fā)現逐漸在印證這些問題,我們對這些東西有基本判斷,因為文獻很多。可是希臘、羅馬很多地方由于它的文獻不足,很多地方發(fā)掘出什么也無法與文獻互為印證,比如說瑪雅文化,史料上沒有記載,是發(fā)掘以后以“瑪雅文化”這個名字來命名的,然后根據出土的東西來做一些交流。中國的文獻學和考古學是結合在一塊的,這是中國考古學的特點。

2018年在安陽開會,紀念安陽殷墟發(fā)掘90周年。北大劉緒老師上臺發(fā)言,他說:“考古學家一聲吼,歷史學家抖三抖。”好像我們歷史學家不自信似的,好像什么東西考古學不說,歷史學就不敢說。但有的時候這恰恰說明一個問題:其實考古學是跟著歷史學走的。比如說徐旭生先生發(fā)掘夏文化,李濟先生發(fā)掘西陰村文化,他們是怎么去找的?是根據文獻記載找的。李濟先生當時在清華大學,那時叫清華學校,是那里的老師,被稱為中國考古發(fā)掘第一人,他看文獻,說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他就上山西找去了。找了一圈兒,廟也衰破了,其他的也沒有,最后在夏縣的西陰村發(fā)現一片地,地里全是陶片,終于看到了。中條山轉一圈兒也沒看到,在這里看到這種陶片。他準備發(fā)掘,但是一看這么多老百姓,也沒敢發(fā)掘。過了半年,秋天前又來一趟,開始挖掘,這是中國人自己第一次考古發(fā)掘。因為外國人在中國搞考古發(fā)掘,從1921年年初就開始了,但中國人發(fā)掘是從1926年李濟發(fā)掘夏縣西陰村開始。那是中國第一次自己考古,殷墟是第二次考古發(fā)掘,當然殷墟的影響更大了。但是,全國這么多地方,李濟為什么上那里去發(fā)掘?他是看了文獻后去的。考古所的徐旭生先生說中國的商也找到了,周也找到了,夏找不著啊!他怎么找?他就根據文獻到河南豫西、山西晉西南調查,他到二里頭,河南洛陽那邊找,他是跟著文獻走的。所以我說不能說“考古學家一聲吼,歷史學家抖三抖”,考古學根據的是歷史學,考古學是說明歷史問題的,這是一體的。我再多說一句,為什么說中國古代文明和希臘文明不一樣呢?我沒到過希臘、羅馬,埃及也沒去,但是我就想起陜西師大趙世超先生的話,他到希臘、羅馬去了一趟,他說那個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它本身就是個島。為什么希臘、羅馬早期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因為它是個島,只能對外發(fā)展海上貿易。它以工商來立國,與它本身是島國有關系;中國,是農業(yè)立國,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這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特點,地域文化不一樣。那么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哪個更能代表人類的問題,更具有典型性?實際上,人類社會還是東方文明更典型。當然,東方文明不是光指中國,古代埃及、兩河流域,這都是東方文明。西方文明主要是希臘、羅馬,歐洲那一片,那是西方文明,還不算美國,美國是后來的事了。東方文明包括埃及、印度和中國,這幾大文明古國都在這邊,所以說東方文明還是占主導地位。這是我今天說的第一個大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乌兰察布市| 邢台市| 安远县| 扎鲁特旗| 沙洋县| 澄江县| 资讯 | 岑溪市| 抚顺县| 韶山市| 石棉县| 金塔县| 阳城县| 石首市| 锡林浩特市| 聂拉木县| 易门县| 麻江县| 大理市| 贡嘎县| 广安市| 辛集市| 永嘉县| 孝义市| 温泉县| 名山县| 福州市| 昌平区| 汉寿县| 环江| 湛江市| 淮安市| 深水埗区| 中山市| 石林| 伊川县| 泽普县| 日土县| 广灵县|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