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探賾篇
禮樂文明的特征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

宮長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先后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宋敏、徐喜晨和金景芳三位先生學習中國古代史,專攻先秦史,并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8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師從李學勤先生。出站后,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先秦史、簡帛學和國學的研究。先后參加國家、院所多項重大課題,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四部、譯著一部,主編、參編著作三十余部。

非常高興有這種機會,應林大雄教授的邀請,來共同交流。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我剛才和林教授交流,下次還要講一個題目,要講“國學與國學新思考”。我為什么要講這么兩個題目呢?因為今天研究音樂史也好,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也好,應該對中國古代文明有整體的把握。所以我這一講,重點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這個學科本身宏觀上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會開拓我們微觀研究比如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的視野。下次的“國學與國學新思考”講什么問題呢?就是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音樂史和音樂文化,它本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什么樣的位置。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作“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里面就包含了“樂”,所以過去李學勤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易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包括什么?《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所以我想通過這兩講,一是從學科體系上,讓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整體的把握;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我們所學專業不一樣,我只能站在我所學的這個角度,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我們互相交流。剛才我和林老師討論周公制禮作樂,禮、樂關系很密切,所以在這一講,我就講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今天我想講三個問題,但在正式講這三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中國古代文明”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家覺得納悶,“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嘛,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可能覺得很簡單,但事實上并不簡單,我們還是要把這個問題講一下,可以稱為破題吧。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嚴格地說,這是李學勤老師提出來的。我最近在給李老師做《李學勤談國學》這本書,李老師提出一個看法:我們講5000年文明,事實上,中華文明不止5000年。我們現在說5000多年,為什么說5000多年?安徽凌家灘遺址距今5 300年。從安徽凌家灘遺址來看,文明的一些條件它已經具備。中華文明不止5000年,而是5000多年。事實上,這段歷史李學勤老師把它和古埃及年表做過比較,證明我們和古埃及基本上一樣,四大文明基本差不多,人類文明歷史發展差不多。這里需要強調一個問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包括兩河流域的亞述文明,這些文明后來在人類世界消失了。后世人研究這些文明,比如研究古埃及,就提出成立“埃及學”;研究兩河流域,就提出“亞述學”的概念;研究希臘羅馬,就提出“古典學”的概念。對這些文明的研究,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學科,形成了世界性的學問。中華文明的歷史5000年沒斷,一直傳到今天,就沒有這么一個學科。過去講四大文明古國,人家作為一種文明有一個專門研究的學科,恰恰沒有中國古代文明這樣一個學科,所以李學勤老師就說,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學科。李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后來提出走出疑古時代(對此當然存在不同意見,我們這里不多說),然后是重寫學術史,再然后就認為應該建立這么一個學科。埃及作為文明古國有埃及學,希臘羅馬作為文明古國有古典學,兩河流域有亞述學,中國有自己的文明,也應該有研究自己文明的學科,這個學科李老師覺得就應該叫“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他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作為一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和埃及學、亞述學、古典學并列,但是現在這個學科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李老師一再呼吁。我今天之所以講這個題目“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實際上就是要強調,中國古代文明本身作為一個學科,它的理論和實踐如何。

實際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本身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我們以改革開放為例,現在搞改革開放40年了,怎么過來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通過實踐形成一定的理論,通過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其實人類的歷史,包括我們自身做學問、研究課題都是這樣,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最近這幾年,我們歷史研究所的《中國史研究動態》和深圳大學、貴州大學等學校合作,每年召開“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展望”或者“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沿”這樣的專題研討會。“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作為一個學科提出來,有其特別的意義,對我們回顧中華民族的輝煌歷程有重要意義。習總書記講弘揚傳統文化,李學勤老師講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我們應該有這么一個相應的學科。

“中國古代文明”其實就是先秦史。先秦史是什么意思?從廣義上講,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就叫先秦史。從狹義上講,一般就是夏商周三代(包括春秋戰國),往前再說一點,包括五帝時,甚至加上三皇在內,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段歷史叫先秦史。漢朝文獻當中“先秦”兩個字的意思是秦朝早于漢朝,先于漢朝,所以叫先秦,所以漢朝人寫東西說的“先秦”是相對秦朝而言的,但現在學術界就理解成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了。剛才我說先秦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先秦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社會加上三皇五帝,這段歷史就是先秦史,也就是我們說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有些人說應該叫“新先秦史”,有的人說干脆就叫“中國文明研究”,后來李學勤老師覺得,作為一個學科概念提出來,還是叫“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比較好。我解釋這么半天,就是想說我講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就是先秦史。中國有先秦史,還有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后邊還有很多,往下排。但是作為一個學科,這個概念大家沒有提,忽略了。我們總是講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講完這個講那個,在世界歷史上眾多文明古國中,中國5000年文明傳下來,影響這么重大,但人家有自己的學科體系,唯獨和我們這個文明相匹配的學科沒有,所以李老師特別強調要建立“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這樣一個學科。李學勤老師說將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定會成為一個學科,像埃及學、古典學、亞述學一樣。我也是這樣想,隨著我們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各方面成長起來以后,“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定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今天講“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內涵與外延,第二個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表象與特征,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地位與影響。

我們考古學講區系類型理論,這個理論是由北大蘇秉琦教授建立的;還有“滿天星斗說”,說中華文明就像滿天星斗,比如有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等很多文化。過去講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后來又以長江流域為中心,認為中華文明不是在一個地方產生的。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過程當中,也在實踐中體會出一套我稱為“區域文化理論”的理論。這個區域文化理論當中就有我要講的這三點:區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區域文化的表象和特征、區域文化的地位與影響。今天我用“區域文化理論”來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其實是要站在更大的視野,要站在人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我們中國文明的內涵與外延、表象與特征、地位與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瑞丽市| 洪湖市| 汝阳县| 遵化市| 四会市| 榆树市| 合山市| 竹北市| 治县。| 贵阳市| 承德市| 淳安县| 罗定市| 扶风县| 门源| 郓城县| 县级市| 宁远县| 甘孜县| 大姚县| 贵南县| 皋兰县| 于田县| 乐昌市| 新余市| 沁水县| 桑日县| 小金县| 上栗县| 乌兰浩特市| 闽侯县| 吉安市| 大方县| 雷州市| 阳泉市| 衡山县| 南开区| 云阳县| 景德镇市|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