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觀樂史:人文視野下的中華禮樂文明
- 林大雄
- 6082字
- 2021-09-03 16:29:05
一、什么是國學
什么是國學?簡單地說,國學就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將“經”“史”“子”“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包括在內,但是它的核心是什么?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一陰一陽。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作為一個人,你自身有陰也有陽;一個家庭,父母是一陰一陽;一個社會,文化一方面,經濟一方面;地球也分東半球、西半球;都有陰陽。弘揚國學說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它有深刻的哲學內涵。
1.國學的由來
改革開放之初有文化熱,當時都講“文化”,還不講“國學”,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文化熱開始轉向國學熱。有一點得弄明白,就是“國學”這兩個字的由來。實際上我們今天講的國學的概念,從提出距今也就100來年。
“國學”這個詞的出現,我覺得最初是“中學”的延續。從歷史學的角度看中西方的交流,嚴格說是很晚的事了。中國的“絲綢之路”到西亞也好,到東歐也好,早期的這種交流是很早,但中西文化交流比較晚,一般認為要到宋元時期了。比如說馬可·波羅,馬可·波羅到中國來已經是元代了,那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始。更多時候我們講中西文化交流,是從明末清初傳教士的到來開始算起。比如說利瑪竇。利瑪竇來中國是在康熙年間,那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處于平等的地位。當然,我們中國自己總有天朝大國的感覺,居高臨下。比如英國使節到中國來了,要求他必須跪拜皇帝,說不跪拜不行,咱們中國人始終覺得自己的國家是天朝。當然這也是有歷史傳承的,因為我們從先秦時期到秦、漢、魏晉、南北朝等,中國幾千年文明,在歷史當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確實是天朝大國。先秦時期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個“天下”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并不是太多。當然,不是說那個時期沒有,而是沒有形成這種觀念。從清初開始,中西文化開始交流,但這種交流是平等的,可以說叫文明互鑒。后來爆發了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再往后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乃至五四運動,我們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就由平等的交流變成了不平等的交流。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然后張之洞在當時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仔細想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講“體”和“用”,“中學”是為“體”,嚴格說是屬于“道”的層面;“西學”是為“用”,屬于“器”的層面。當時中國人認為,不是我們不行,是我們的船、炮不行,打不過他們。我們都是用長矛、大刀,跟他們比是不行,但我們的“道”還是很高的,只是“術”不行,或叫“器”不行。但文明互鑒不能光學人家的“器”,人家也有“道”,都要學。我們今天向西方學習,不光是把美國好的設備、機器拿過來用,他們好的思想、文化也要學,兩樣都要學。
國學的提出,也就是在最近的100年,是針對西學而說的。錢穆先生寫過一本《國學概論》,錢先生說國學這個詞不能成立,沒有頭也沒有尾,將來這個國學之名會失去而成為天下之學。王國維先生也覺得,學術無國界,東方的是學術,西方的也是學術,怎么還非得要來個國學呢?事實上,我們最近100年之所以會提出國學,是因為西學傳入中國。我前面說從元、明以來西學傳入中國,可能到明末清初中外交流還處于平等狀態,鴉片戰爭以后就不平等了。由于不平等,我們就覺得西學東漸以后,中國的文化受到了打擊,為了保存國故,要整理國學,所以就針對西學提出國學的概念。
還有一點要說,國學和漢學也有區別。漢學是什么呢?有人就說了,你講漢學不就得了,非講國學干什么呢?漢學是外國人研究中國人的學問,這叫漢學。但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學問不能叫漢學,我們自己研究自己的學問,有別于西學,我們叫國學,或者叫中學。這是國學的簡單源流,為什么這100年會出現國學這個概念?這要從歷史上看。鴉片戰爭也好,辛亥革命也好,五四運動也好,包括今天的改革開放,為什么提國學呢?因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到了歷史的轉折點。
就當下來說,由于改革開放,西方的技術過來了,他們的文化也都一同傳進來了。一傳進來,我們的文化就受到沖擊。西方這個好,中國那個好,所以就出現了國學和西學之間的交融沖擊,國學就隨著西學的傳入而熱起來了。所以說,我們一是要講國學,二是要明白歷史的轉折帶動了國學熱,國學熱的背后是西學進來了。西學和我們的國學發生了碰撞,所以我們的國學就熱了。如果西學不來,我們國學就熱不起來,這是相對應的。西方文化各個方面,政治、軍事,包括經濟都傳進來了,不光它的“器”進來了,它的“道”也進來了。中西一碰撞,“國學”就熱起來了。所以今天國學熱的根本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到我們中華民族要復興,而是還有大的背景,就是西學進入。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國學的由來。
2.國學的內涵
實際上,今天講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國學的內涵。下面的問題有主有次,重點論述國學內涵。
國學內涵怎么看?有很重要的一點要強調,就是我們對國學內涵的歷史認識。當然,這是我自己談自己的學習心得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史學有“四大發現”,即甲骨文、敦煌文書、居延漢簡,還有明清檔案。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個世紀之交,起碼有“三大發現”,比如簡帛的發現,郭店簡、上博簡,還有清華簡。清華簡2006年流落到香港,2008年清華大學把它買回來的;上博簡是1998年前后從香港買回來的,郭店簡是1995年發現的。為什么要強調這三批竹簡呢?因為這三批竹簡與我們國學有關系。以前其他簡也發現不少,比如云夢秦簡,但清華簡里有經書和子書,不像以前發現的簡一般都是“遣策”之類的東西。云夢秦簡里有一些法律文書,還有甲乙《日書》,算命占卜的東西,沒有史類、經類、子類文獻。如果把馬王堆帛書(馬王堆帛書是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稍微早點)和這三批竹簡放在一起,也可以說是“四大發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四大發現”,20世紀末、21世紀初也有“四大發現”。它們讓我們對“國學”的內涵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剛才說,一般認為國學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那國學包括什么?從廣義上講,經、史、子、集都是國學。音樂是國學嗎?更是國學。我們到外面去,國際上怎么看中國?通過我們的音樂,通過禮樂的展示,通過武術、繪畫甚至服飾來看中國文化。當然這些都是外在表現,禮也好樂也好,它是中華文化的外在表現。中華文化有內在的東西,叫作“道”;也有外在的東西,叫作“器”。“樂”是“器”的物化表現。但“道”不深,“樂”也達不到一定高度。禮樂文化是國學的外在表現,而且集中反映國學的經典所在。國學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但通過禮樂文化就能看出中華文化的特點。
說經、史、子、集都是國學,那就太大了,無所不包。中國固有的學術,自古以來的學術都是國學。科技也是國學,《夢溪筆談》是國學嗎?是國學。諸子百家的著作也是國學。但是這個“國學”,我們需要想想它的內涵,它更多不是形而下而是形而上的東西。
我上次也說到清華簡,清華簡里面有《保訓》篇。2008年清華簡入藏了以后,李學勤老師說這2500多支簡當中,有11支簡比別的簡長出一塊來,他把這些簡揀出來,發現正好是一篇文章。當時發表的時候叫《周文王遺言》,大家有點驚訝,說,哎喲,文王有遺言。人去世前指定有點話要留給后人,《保訓》篇就是周文王在病中跟他的兒子武王說的話,講如何治國理政。周文王說:“按理,我要給你寫出個東西來,現在我病得太重了,我寫不了,你就聽著記下來。”其實《保訓》篇要傳什么也沒說,只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講的是舜,說舜“舊作小人”。上博簡、清華簡里都說舜“舊作小人”。什么叫小人?就是老百姓。舜一開始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尚書·商書·盤庚》篇講武丁時也說了一句話,“舊為小人”,故事里說舜“求中得中”。舜,從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一個民間庶人,然后接堯的班,他是通過“求中”“得中”,最后繼承了堯的位置,當了天子。另一個故事講的是上甲微,這個上甲微是商湯的六世祖。一般我們講商王朝的歷史要講先商文化,商在夏朝的時候是個邦國。這個邦國最初的始祖是契。從上甲微開始到商湯,中間傳了六代。一般認為,包括于省吾先生也認為,從上甲微開始,商朝的國家就已經形成了。上甲微的故事講的是“假中”“歸中”。不過竹簡有個很麻煩的問題,有些字不好認,特別是清華簡,好多字都不好認。我們要給它隸定成今天的通用字,隸定完了以后還要解讀它是什么意思,不太好講。“求中”“得中”,我要求的東西,我得到了,好講一點;“假中”“歸中”就麻煩了,“中”怎么借到,還能還回去?
這些年討論《保訓》篇,對“假中”和“歸中”的理解大家都比較糾結。后來李老師又重新隸定了這兩個字。這個“假”字,可以理解為憑借、依靠;“歸”,當讀為“師”,有學習效法的意思。但是,不管怎么解釋,有一點很清晰,就是它是文王去世之前跟武王交代的事情、留的遺言,遺言留的是什么?就是中國的“中”字。舜是通過“求中”“得中”,把治國理政的東西學來了;上甲微是通過“假中”“歸中”,把這些東西也學來了,然后上甲微把它傳給誰了呢?傳給了商湯。這兩個故事都講了“中”,引發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獻的重新解讀。《史記》里面有《五帝本紀》,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放在一起寫,寫到舜的最后一句話叫“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從舜開始“明德”。為什么從舜開始“明德”呢?其實很簡單,堯選中了舜,舜這個人很孝順,怎么孝順?他的爹頑固不化,他的媽是后媽,他弟弟象為人也不太好。舜是個“小人”,他在家里很孝順,他把父親伺候得很好,把母親伺候得也很好,跟他弟弟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得體。舜在這種特殊家庭背景下,還做得這么好,這叫大孝。孝也有“器”和“道”的問題。孝順父母,不是說媽今天您這里沒有肉,我給您買點肉送來,明天我領著您上哪里去轉一圈,這些東西嚴格說都是“器”,孝敬父母還得講“道”。舜不光是聽他爹媽的,照著他父母的意思做,還有“道”。他通過這個“道”來轉變他父親,轉變他的后媽,還有弟弟。本來他們走得比較歪,他用“孝道”使他們醒悟了,改變過來。
《史記》里面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主要講的是“德”,“明德”是把“德”呈現出來,發揚光大,這是舜的功勞。《尚書·堯典》篇、《舜典》篇關鍵講的是什么呢?“允執厥中”!這個“中”和清華簡里面的“中”吻合了。這個“中”事實上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講國學,國學首先強調“德”,我們中華文化,“德”在先,“刑”在后。“德”和“刑”也是一陰一陽,但是我們更看重“德”。“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治國理政,他用的就是“德”,“德”不行他才用“刑”。但“德”和“刑”怎么用得恰到好處?就是“中”。像秦始皇,全用“刑”,這天下只用刑法,完了;天下治國全用“德”,不用“刑”,那也完了。“德”和“刑”這兩者要結合得恰到好處,這個結合點就是“中”。當然這個“中”不是簡單地這邊50%,另一邊也50%。就像一個國家有經濟,也有文化一樣,兩方面都做到,結合得恰到好處,就是“中”。這個“中”絕不是說“德”占多少比例,“刑”占多少比例,只要它倆不失衡,這就是“中”。國學的內涵,就是“中”。這是我通過清華簡得到的發現。
我剛才說,國學就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史、子、集都包括在內,但它更講究的是形而上的東西。國學的核心內涵簡單說就是“中”。“中”也是治國理政的理念,清華簡《保訓》篇、《尚書》、《史記》,文獻中就有。《大禹謨》里面講到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禹謨》大家認為是晚出的,但是你把其他的文獻,包括出土文獻結合起來看,還是有它的道理的。國學的內涵是“中”,這個“中”我們今天體會就是一陰一陽。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兩方面配合到一個點。這是我講的第二點,“國學”的內涵。
3.“國學”的根脈
其實這個問題剛才我說了,文王去世之前跟他的兒子說,傳給他“中”。講了兩個故事,一個關于舜,另一個關于上甲微。舜前面還有堯,堯前面還有黃帝,黃帝上面還有神農氏,神農氏上面還有伏羲氏,這是一條線。然后舜往下有禹,禹往下還有商湯、文王、武王、周公。舜“求中得中”怎么來的?他一定是通過堯來的。《論語·堯曰》篇中堯跟舜說:“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這個“中”是從堯那里來的。“天之歷數在爾躬”,就是把天下給你,然后“允執其中”,告訴你怎么做,而他“求中得中”,當然他得有一個歷練的過程。堯教訓舜,然后你看《論語·堯曰》篇后面還有一句話,“舜亦以命禹”。舜又把這個傳給誰了?傳給禹了,這是有記載的。然后到商湯、文王,后來文王又傳給武王、周公,一直到孔子。
孔子的核心思想,有人說是仁;有人說不對,應該是義;也有人說是仁義;還有人說都不對,是禮。我的老師金景芳先生晚年寫過一篇文章《論孔子思想的兩個核心》,他說孔子的思想核心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一個是“時”,還有一個是“仁義”。第一個核心是基本的,偏重在自然方面;第二個核心是從屬的,偏重在社會方面。孔子又特別重視“中”,“中”實際上是從“時”派生出來的;孔子還特別重視“禮”,“禮”實際上是從“仁義”派生出來的。實質上,金老抓的也是一陰一陽兩頭。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吾道一以貫之”如何“貫”呢?“忠恕而已”,“忠”和“恕”。
研究孔子的思想,大家很多時候不注意“忠”,更注意“恕”。然而“忠”更重要。孔子說“忠”是什么?簡單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別人也想達到,這是“忠”。我們今天叫作換位思考,“忠”和“恕”,你仔細想想,它就是一陰一陽。“忠”和“恕”結合好了,就是“中”。
我們說國學的根脈從“中”來,“中”講的是一陰一陽。這個根脈從孔子往上追溯,可以一直追溯到庖犧,或者叫伏羲。
咱們知道甘肅天水有大地灣文化,一般文獻解釋伏羲生在成紀,成紀就在甘肅天水。但是不能說大地灣文化就是伏羲文化。有一點我要強調一下,太昊伏羲陵在河南淮陽,20世紀80年代淮陽有個平糧臺遺址,應該屬于龍山文化,距離伏羲最起碼還差個幾千年。我們一般認為伏羲屬于前仰韶文化。一般說仰韶文化之后是龍山文化,考古學角度講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社會,龍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會。伏羲時期處在前仰韶文化。人類氏族社會產生,就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距今8000年,甚至10000年,屬于那個階段。淮陽也有考古發現,但是這個地方發現的是龍山文化,距今也就4 600多年。很重要的一點是,在21世紀初,在淮陽平糧臺遺址采集到一件黑衣陶紡輪,這個陶紡輪上有一個八卦符號。上邊一橫,下邊一橫,中間兩斜筆是交叉的,這是“離”卦。“離中虛,坎中滿。”李學勤老師一看就認為這個是“離”卦。太昊伏羲陵在河南淮陽,淮陽就是陳勝、吳廣起義鬧革命建都的地方。為什么平糧臺遺址會出土這個東西?因為平糧臺遺址和太昊伏羲陵相距不遠,有傳承。考古發現的東西是偶然發現的,但是這個偶然發現的后面有必然在里邊,它一定有自己的傳承。
我們講國學的內涵是“中”,“中”是一陰一陽的集中體現。伏羲八卦講一陰一陽,其核心價值孔子在《易傳》中解釋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講的就是“中”。所以,用清華簡《保訓》篇對照文獻來理解,國學的由來、內涵、根脈,基本上就體會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