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禮觀樂史:人文視野下的中華禮樂文明作者名: 林大雄本章字數: 1100字更新時間: 2021-09-03 16:29:04
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地位和影響
這個問題要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中看。人類到今天具有300萬年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前農業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工業革命。這四個階段形成了三大文明。農業革命形成農業文明,或者叫農耕文明;工業革命形成工業文明;后工業革命形成生態文明。我們人類社會,農業文明發展到極致時就轉向工業文明。比如說北京三元橋或者798這些地方,就是工業文明的遺留。農業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發展到極致,對人類社會有破壞性。過度農耕使土地硬化,生態破壞,后來不得不退耕還林。工業文明也是這樣,環境被污染。事實上,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明就開始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鴉片戰爭距今也就不到200年,在歷史上,這200年很短,一晃就過去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當然,生態文明現在剛剛起步。
在這個趨勢下,我們回頭看中華民族的文明。距今1萬年農業文明發生,這1萬年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萬年的前五千年,伏羲、女媧、神農,三皇時代,這是中華文明的奠基階段。后5000年中的前3000年,就是從五帝時代開始,夏商周三代社會,包括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的開創階段。后2000年,就是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辛亥革命結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階段。最后一個階段,距今100年,雖然很短,但這是中華文明的轉折階段。我們人類歷史到今天,最近100年的發展變化超過歷史上的任何階段。這一階段超速發展,但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危害也顯現出來。所以今天需要生態文明,不光是科技,還要有人文;不光有物質,還得有精神,兩者得結合起來。我們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好,但是我們發現,光抓經濟,會丟了文化。丟了文化丟了魂,整個民族的向上精神和正能量就不夠,總書記特別強調弘揚傳統文化,恐怕根本原因就在這里。這100年是轉折階段。雖然只是100年,但它在未來,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將是輝煌的一頁。
在1萬年的歷史中,中華文明歷經奠基、開創、發展、轉折這四個階段,中國古代文明所在的位置是開創階段。老子、孔子、孫子、孟子、荀子都在這個時期產生,這個時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的影響或者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多”。一是多民族,二是多地區,三是多源頭。這是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樣的地方。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都是單民族的,比如說日本、韓國。中國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一體國家,而且是多地區的。從黃帝時起,它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多元文化的共同體,這是中華文明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點。我們的文化源頭一直沒斷,一直傳承下來。為什么?就和中國古代文明的“三多”——多民族、多地區、多源頭有關系,這是中華文化本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