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尚=乞丐?
- 大明奇葩一籮筐
- 孤臨易水
- 3640字
- 2021-08-21 21:59:46
書歸正傳,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順帝為什么突然就跑了?他真的是順天應人嗎?
他是真的仁德,真的是仁義?
仁德、仁義其實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理論,又是最有用的理論。
不說孔子的仁,天天的游說各國君王,君王只是尊敬他,沒有采用他的主張。就說他的繼任者孟夫子天天的跑到魏惠王哪里去吹的什么彩虹屁,這一套理論發展到漢朝,對話的對象永遠是統治階級。董仲舒對話的人不是老百姓,也不是大頭兵,而是漢武帝。
所以有的道理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是講不明白的,今天易水斗膽把這個道道給粗鄙的盤一盤。
今年起,所有最新的歷史教材都不提獨尊儒術了,而是改成尊崇儒術。當時筆者讀高中的時候學到這里,就非常奇怪,漢朝的思想難道不是一直都是外儒內法嗎?現在這個疑惑終于釋然了。
誠然,法家的厲害霸道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儒家的籠絡人心的力量,在那個原始道教尚未成型的時代,能起到重要的聚攏人心的作用。
在古代,尤其是元末明初。鬼谷子,帝王術等等都是禁止流行的理論,動不動就是滅族的禍事。但是天下大亂,根本的擋不住能人異士的求功名的進取心,都是自主創業,憑什么不讓我們搞。
好了,到這里我們暫且不論儒學的作用,仁義到底有沒有用,往后再詳細分解。比皇帝更高級的是圣人,封建社會這么久遠的時間里官方承認的圣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孔子孔老二,另一個就是孟子了。至于什么書圣,畫圣,詩圣通通算起來也不過十個手指頭數得過來。
道德幾乎沒有瑕疵的王莽的腦袋被后來的皇帝當成了私人收藏品。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人生真假難辨,皇帝當成圣人的聞所未聞,后世所謂的千古一帝之類的稱呼,也絕對不會是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的。
暫且不論這個有著“前半生好皇帝后半生壞皇帝”的元順帝,因為他現在如何,和準備出家的朱八八沒有任何關系,他現在只想填飽肚子。
不難想出來,其實仁義對于元順帝而言根本就沒得什么鳥用。實用能活命保住富貴才是真王道呀?!
皇覺寺,當時看起來一座尚且過得去的寺院,香火不說旺盛,但是能勉強自給自足的好去處。
皇覺寺這個名字筆者一直覺得是明建國以后才有的,元朝時候,那個不要命的和尚敢搞這個名字?殺頭的罪過呀。想來朱八八出家討生活的時候叫什么名字,還要仔細考證一番,這里咱們姑且就叫它皇覺寺了。
皇覺寺也就是龍興寺前身為於皇寺,於皇寺可知的歷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宋金戰爭時,被金人所毀,后又修復。宋蒙戰爭中寺被毀,為躲兵亂僧人四處逃亡。
到了元代,一位於皇寺逃亡的僧人“宣”回到了於皇寺舊址,重建了寺廟。
朱八八現在可管不了這個寺廟的光輝歷史,現在的他不可能知道他的到來可以為寺院的歷史添上無比重要的一筆。
現在還是一身破爛邋遢的朱八八掛著一臉諂媚的笑容,一攏著破布包袱,一手拉著主持算不得好甚至有些破舊的僧衣,跪在地上不斷地磕頭作揖。苦苦哀求主持收留他,因為他實在是沒有活路了。
主持其實挺也為難的,天下亂世將至。來寺里投奔的人實在太多,要這么多僧人不會給寺里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是為佛門清凈地生出諸多負擔。因為這些人好多不是真心的想皈依佛門,只是這里有個能吃飽飯的地方,可以活命。所以僧眾良莠不齊,又無法及時甄別。
真實的人都沒有火眼金睛,大師也是人,所謂的慧眼看透人,是要經過時間的驗證的。就好樣是公司面試,如果不是知根知底,通過聊天是根本無法徹底甄別一個人有沒有本事,能不能做好工作的。
所以只能設置條件,從這個框框里去甄別,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都是凡人,也不存在可以脫凡入圣。
寺院本身即便朝廷有政策不納稅,也架不住人實在是多,把寺院吃垮了,他不就成了光桿主持了嗎?那可不行。主持也是人,也得考慮到方方面面,但是,佛家的宗旨又是慈悲為懷,一寺的主持不能這點慈悲心都沒有吧,
最關鍵的是寺院的口碑問題,見死不救這個話一傳開了,我這個主持還怎么當?以后還要不要在這一塊混了?只好勉為其難的收留了朱八八。
這里來討論一下朱八八的相貌到底是姿儀英武相貌尚可呢?還是鞋拔子臉,天生異相?
歷史上對于朱元章的相貌留下的畫像是一張鞋拔子臉,但是這張畫像根據考證是清朝中期的人留下的,而另一張則英武偉壯很多。這里不做定論。且看兒子朱棣,孫子朱允文和其他后世明朝帝王真像,都不難發現其實長得各有特色有的文靜有的英武。
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年代,宮廷畫師為帝王畫像,畫得不像豈不是拿自己的腦袋唰皇帝玩?不做定論,大家自辯。
后世或許是為了附和開國皇帝天人異相的讖言,添油加醋的一通“改造”。后世清人能有這么個黑明朝老祖宗的機會,可不是可勁兒的造,如此一來好多人被誤導,就以為朱元璋真的是一副鞋拔子臉的樣子。
退一萬步說,后來的大腳馬皇后要真的看見朱重八是這個樣子,怎么可能會嫁。神經病吧,誰愛嫁誰嫁,反正老娘不嫁。怎么說也是有地位的人,此為后話。
如今當了和尚的朱八八,換了一身雖然破舊但是還算是干干凈凈的僧袍。高高興興的準備當一名好僧人,說不定未來能成為一位十里八村著名的一代禪師。然而命運又給朱八八開了一個玩笑。時年大概十六、七歲的少年朱八八,還不是開國太祖,殺人魔王。他還只是一個新來的普普通通的和尚。
根據《御制皇陵碑》朱元璋的自述上說。
朱八八在寺廟里頭每日做功課,念經書,最重要的是有飯吃,因為他就是為了吃飯才到寺廟里。但是,因為周圍都鬧災荒,寺廟也不能夠維持長久,可是好日子剛過不到五十來天。
世事無常。這一日一大早,主持起了一個大早親自敲鐘。讓和尚們聚集起來,站在高臺上深情并茂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講了一大通佛理揭語經典摘句一類的話。
然而深色卻是一臉尷尬,且不好意思的宣布。主題只有一個:俺們皇覺寺沒有余糧了,大家伙各自化緣去吧。
化緣就是要飯的委婉說法。這一說和尚們立馬炸了鍋,本來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剃了發,當了禿驢想著能有幾天安穩日子,現在才過了這么幾天就讓我們去要飯吃去?雖然一千個不樂意,一萬個不想動,罵罵咧咧的耍賴不肯走,在主持忠實弟子的鐵拳關愛下,也不得不拿著破缽盂爛碗,穿著破破爛爛的僧袍出門討飯吃。
一開始小朱還天真的以為是和尚了,有合法招牌了能比乞丐過得好一點,但是當逢亂世,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哪里會來施舍你呢?只能是碰到心善信佛的人饑一頓飽一頓的風餐露宿一路祈禱謀生。
所以日后當了皇帝的老朱萬分感慨的在《御制皇陵碑》的原文上說: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就是說早晨起來走在路上,就是看見哪家煙囪里冒煙著火了,一定是這家做了早飯,或者做了飯了,要趕到人家吃飯的時候去要一口吃的,如果去晚了,要不著了。
所以說“突朝煙而急進”,趕快走。
“暮投古寺以趨蹌”,晚上投奔寺廟好歇腳啊,不能在荒田野地里睡覺,但是一身疲憊,又沒有歇腳之處,盡管很累但還是踉踉蹌蹌投奔寺廟。
他在外面云游經常是月夜,寒風,霜雪。皇陵碑怎么寫的呢?有這樣兩句話:
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凄涼
靠在山石上看著高高的山峰,看著天空,月亮照在身上,想著父母,天人異路!猿猴叫著,凄涼、寒冷、無依無靠,如同漂蓬。
朱元璋原原本本把他當和尚,當游方僧的艱苦生活寫在了《御制皇陵碑》上,朱元璋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云游就是三年之久。
這三年他飽嘗人間疾苦,明白最底層人民的需要,看透了當權者和有錢人的虛偽和殘暴。
他覺醒了嗎?要立志推翻暴元重塑了河山嗎?
不,他沒有。因為這一切跟他沒有太大關系。他只想吃飽飯而已。
三年之后,朱元璋又回到了寺廟做他的和尚,這三年的云游對于朱元璋來說很重要。雖然只是長了見識,有了經歷了,他知道如何在最艱苦的條件下闖蕩出一條生路,知道怎么樣洞悉人心,知道怎么樣看穿人心,同時也格外痛恨貪官污吏,痛恨權貴階層。
所以有可能影響到他登基后,殺權貴階層毫不手軟,當然他誅殺功臣勛貴有更深的原因現在暫且擱置。這個時期的朱八八可以說在他的智力身心上,有了一個很重要的飛躍。
所以說生活的苦惱可以磨煉一個人的心性,要不然怎么說百煉成鋼呢?名人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暫且不表。安心當和尚的朱八八是怎么就走上了殺官造反,要為百姓某幸福的道路的呢?至少現在的朱八八很享受寺院安定的生活的。
每天念經劈柴燒火,干雜活。有口半饑不飽的粗糙吃食,也就滿足了,這個時候的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未來會怎么樣。
儒家學說里“孔顏樂處”的典故里的有個故事講說的是:
孔子有個弟叫顏回住在陋巷,里頭發亂糟糟的,癱在哪里曬太陽抓虱子。用非常簡陋的竹器吃食物,用一個小瓢喝水。別人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樂觀態度,每天還覺得自己很快樂。
《論語?雍也》里說: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弟子顏回的贊揚。
所謂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朱元璋現在知道這些嗎?他知道個屁,他就只是想吃飽飯而已,他不是王陽明那種自幼史書,出身官宦世家,不想當官一心想當圣人被時人當成“瘋子”,卻成功靠自身的努力“封圣”,的牛人。
后來朱元璋是怎么又走上了殺官造反的“無本買賣”的道路的呢?
這手買賣做得好,大家都懂的。做不好,那就是什么會是下場,雖說是無本,但是這個本要的可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