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三板斧: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培訓
- 安秋明
- 6717字
- 2021-08-13 20:24:50
三、企業培訓團隊的戰略解碼
(一)愿景、使命、價值觀
前面也講到了我的觀點,企業要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每個業務、每個職能、每個部門、每個團隊、每個小組,也都如此。這樣,才可能把一個大的組織變成一個個自驅的閉環。
企業培訓團隊也要設定清晰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把這些都想清楚了,并堅定了,設計策略、安排具體工作也就有的放矢了。
我常常和很多企業的培訓負責人開玩笑,要抓住一切機會,比如開會、出差、吃飯、上廁所等,與企業一號位(董事長或CEO)交流探討一個問題——你眼中的企業培訓團隊應該發揮什么作用,而且要多問幾次,要用不同的話術問。當他們回答趨同的時候,企業培訓團隊的愿景、使命、價值觀也就清楚了。
很多人說:“安老師,這個方法太傻了,會不會顯得自己太不專業?CEO會不會覺得我這個企業的培訓負責人沒有專業判斷?”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與其花很多時間做專業的推演,不如直白地去問企業一號位的意見。畢竟,企業培訓團隊是企業戰略的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應該和戰略的制定者保持一致。
以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為例,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如何思考自己的愿景、使命、價值觀。
我前面也介紹了阿里巴巴的愿景:活102年;到2036年,服務20億名消費者,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圍繞著這個公司愿景,企業培訓團隊如何幫助企業活102年呢?我們自己能否也活102年,甚至更久呢?達摩院成立的時候,馬老師(馬云)的期待是達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久,最好能活300年。圍繞活得久這個話題,企業培訓團隊要思考如何走得遠,這就要有長期的眼光、長期的心態、長期的事業。
“服務20億名消費者,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這一段是結果的表述,企業培訓團隊不妨去思考How(怎么做)的問題。企業的獨特優勢是什么?企業培訓團隊如何把企業的優勢放大,進而去拿到這個結果呢?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把淘寶生態賦能團隊、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愿景定為:幫助1000萬個賣家、4000萬個服務業商家實現數字化升級。數字化升級是企業盈利、創造就業、服務消費者的重要路徑,而賦能可以加速數字化升級的進程。這就是在設計企業培訓團隊愿景時我們的思考邏輯。換句話說,我們的愿景,是要成為以數字化賦能為核心賽道的生態型企業培訓團隊。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不同的團隊在用不同的方式,如技術的方式、物流的方式、金融的方式、鏈接的方式等,讓生意不難做。那么企業培訓團隊的貢獻方式是什么呢?
過去,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對外有幾類表達。“學電子商務,上淘寶大學”的宣傳語,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口口相傳,電商培訓成為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標簽。在電商啟蒙和起步階段,我們認為這種表達是很到位的。但是,當電商已經成為多數企業的“標配”時,再提這種表達,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后來,我們曾提過,“讓學習更簡單”。我們的發心很好,因為企業培訓團隊是提供學習服務的,要讓商家學員的學習體感好,簡單但有效。但是,提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這種表達沒有牽引力。對內,企業培訓團隊自己的學生沒體感。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學習技術,讓學習體驗持續變好?顯然不是,我們是企業培訓團隊,我們是服務商家客戶的。對外,商家學員也沒有體感。他們來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學習,是為了解決經營之道的問題,幫助他們賺錢。為什么要和他們講“學習”的事兒?學習應該是企業培訓團隊的事兒。
這幾年,我們一直用的使命表達,即“賦能創造商業價值”。對內,我們告訴企業培訓團隊的所有學生,我們工作的目標要指向幫商家降本增效,做好生意,做好企業。所以,一切圍繞實戰實效。對外,我們告訴學員,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學習,不玩虛的,從你的商業問題、商業需求出發,幫你解題,幫你拿到商業結果,看到營收和利潤。
這一番分析下來,相信大家多少有點體感了。愿景、使命不是一拍腦子就定了的。一定是反復推敲,讓內外部都覺得有牽引力、有干勁兒、有奔頭。否則,就真的成了標語、口號。
接著說說企業培訓團隊的價值觀。
阿里巴巴的價值觀一共三句: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個排序,其實幫助我們做了一個價值判斷。當難以決策的時候,它可以作為我們下定決心的原則。
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價值觀也是三句:為客戶好、為業務好、為培訓團隊好。這里面也有排序。我們的賦能項目、賦能產品,所有賦能工作的出發點,屁股要坐在客戶那里,然后思考業務價值的問題,最后考慮企業培訓團隊自己的價值(商業化或影響力)。
很多人問:“可以三者兼得嗎?”三者兼得,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現實中,很難“忠孝兩全”,何況“三全”。比如,有的話題,是商家需要的,但是和業務沒有直接的關系,要做嗎?有的話題,業務團隊很想推,但是根據調研走訪,商家的興趣并不高,要做嗎?有的產品,基于企業培訓團隊,我們希望引領行業去創新一種產品形態,開拓商業化的新業務形態,但是暫時和業務、客戶都沒有直接的關聯,要做嗎?
這都是真實的決策場景。如果沒有價值觀排序,上面這些項目,我們可能都做了,因為它們看上去好像都有價值。但是,很容易出現“自嗨”的狀況,沒打到點子上。
所以,我們內部在項目立項討論時,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項目,對客戶、對業務、對培訓團隊的價值分別是什么?一定要聊清楚。一個項目,至少要兼顧兩個價值,才值得投入去做。如果只是滿足一方價值,就先放一放,想得更清楚一些再做。所有項目,都要回答對客戶的價值是什么,因為這是第一價值觀。這些都理順了,那么在具體決策場景就不會糾結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個賦能團隊會認真做這樣的事:一起討論賦能團隊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有人覺得這種事兒很虛,恰恰相反,我覺得這個事兒很實,而且很重要。
我們在為什么而奮斗?是我們的培訓工作本身?應該不是,工作是手段。工作很容易帶來倦怠,背后是意義感的缺失。是讓商家客戶賺到更多的錢?這個會比較有畫面感,但是深入想還是不夠。理性的東西講多了,能燃起來的感性的東西就少了。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我認為這個相對接近。企業是由人構成的,企業發展得好壞,影響了一群人的喜怒哀樂,甚至人生軌跡。
當我們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時,當我們說“賦能創造商業價值”時,這些背后,都是我們在用賦能的杠桿,去撬動一批人,一批企業的波瀾壯闊。與榮有焉!
(二)戰略
什么是戰略?這個問題能找出幾十上百個答案。我比較欣賞的是邁克爾·波特的講法。“戰略就是創建一個價值獨特的定位,戰略是指企業如何在顧客心智中建立差異化定位,并由此來引領企業內部的運營。”
這個定義講了好幾個問題。
我們的顧客是誰?
通常來說,企業培訓團隊要解答我們究竟服務的人群是哪些人,中基層員工、高層管理者、合作伙伴、渠道商,還是消費者?不同的賦能對象,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
對于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來說,我們的定位是生態賦能。所以,我們的賦能對象(顧客)是商業生態中的各個物種,包括商家、服務商、達人、機構、政府、協會、海外客戶、服務業商戶、高校等。客戶群體太多,必須聚焦。所以,我們又做了一個排序和選擇——商家、服務商,并把這兩類群體作為賦能的重點人群。
我們的獨特價值是什么?
企業培訓團隊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培訓知識、培養能力、輸出思想、構建鏈接、推動改變,這些常見于各類企業培訓團隊的簡介中。
對于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來說,我們聚焦于培養商業經營能力。這是由我們的使命“賦能創造商業價值”決定的。
我們的差異化定位是什么?
通常的差異化定位,比如,第一家開出某課程的機構,在某方向最有影響力的機構,一直在某行業垂直深耕的機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對于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來說,我們希望做出的差異化是,區別于中心化的賦能模式,我們堅持“商家幫助商家”“實踐者幫助實踐者”的理念,持續推動“用商業實踐賦能商業實踐”。商家做講師,案例實踐,這就是我們和一般企業培訓團隊存在差異的地方。
我們內部運營的指導策略是什么?
因為是生態賦能,因為涉及1000萬個賣家、4000萬個服務業商戶,所以我們的賦能必須是生態量級、生態模式的。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走一般企業培訓團隊、一般培訓機構“小而美”、押注專業深度的路子,必須走標準可復制、宣教結合的路子。同時,因為商業場景復雜多變,所以我們的產品、項目也必須精益迭代,擁抱變化,引領變化,并且最后落腳點要回到“培養商業經營能力”,要能形成企業培訓團隊自己的邏輯閉環。
后面的章節,我會講我們是怎么做的。但是在這一章,我希望大家能有個總體認知,然后再去后面解鎖、論證。
(三)業務
如果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企業培訓團隊,我們就要回答兩個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么?我們有哪些業務?
很多人脫口而出:“企業培訓團隊的業務就是做培訓,做各種培訓。”這個回答,我覺得不是不對,但是建議再穿透一下。培訓的背后是什么,是我們的愿景、使命、戰略目標嗎?培訓是實現愿景、使命、戰略目標的唯一方式嗎?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我們認為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和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業務是賦能,但是不等于培訓。因為就像我前面講到的培訓和賦能的區別,賦能推動改變有很多方式,培訓只是一種場的形態而已。所以,我們會開放地看每一種賦能方式的可能性,如課堂、活動、故事、文章、節目、信息流等。這就是為何對業務本質的理解會影響具體的業務動作。
那么,有哪些業務呢?我們聊聊企業培訓團隊常見的劃分業務的方式。
以人群劃分。
比如,新員工培訓、新經理培訓、中層管理者培訓、高層管理者培訓。在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場景里,就是新手賣家培訓、中小賣家培訓、腰部賣家培訓、KA賣家培訓、縣域商家培訓、海外商家培訓等。企業培訓團隊以目標客戶群體去做分解。
以培訓的產品類型劃分。
比如,公開課、內訓、線下小班、線下大班、線上培訓、雙師培訓、非課程產品等,以企業培訓團隊的產品能力視角去做分解。
以公司的業務線劃分。
比如,原供應鏈學院、原營銷學院、原研發設計學院、原渠道學院等。又如,原國內業務學院、原海外業務學院、原新業務學院等。在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場景里,就是原天貓行業學院、原淘寶行業學院、原支付寶行業學院等。企業培訓團隊以公司業務去做分解。
這幾種業務的劃分方式,各有利弊。這里,和大家聊聊我對于業務劃分的基本原則:
● 以商業營收為主導的業務和以賦能價值為主導的業務分開;
● 通用賦能型的業務和行業化、個性化的業務分開;
● 每個業務應該有自己的獨立閉環:客戶群體、愿景、使命、價值觀、戰略、業務。
企業培訓團隊的業務劃分,要盡量實現大閉環里面的小閉環,這樣才比較容易實現大學內部各個團隊的自驅自發。
今天,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業務大致是這樣劃分的:
1.商業化業務,就是做教育培訓產業經營,包括:
(1)To大B自營培訓業務,也叫品牌內訓業務;
(2)To大B自營系統業務,就是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云課堂,基于SaaS的在線學習平臺;
(3)To中小B自營業務,也叫商家培訓業務;
(4)To新手賣家、中小B的平臺業務,就是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在線的平臺,為行業內的電商培訓機構提供交易平臺、學習交付平臺。
2.平臺化業務,就是淘寶生態賦能團隊,將教育機構和教育產品作為淘寶的一個行業類目進行經營,包括K12、職業教育、語言、興趣等細分。
3.價值型業務,就是以服務淘寶、天貓的業務發展為核心目標。目前已成立包括天貓快消、天貓服飾、天貓消電、淘寶快消、淘寶商家、極有家、躺平等幾十個原行業學院,不以商業化為目的,以業務服務為主。
每塊業務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戰略,且都有自己的完整閉環。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除了前面提到的幾類業務劃分方式,我再給大家提供一個框架,暫且叫它生態型企業培訓團隊的“全景賦能框架”。如果大家所在的企業,未來希望也向行業生態去做輸出,不妨做個參考(見圖1-8)。
這個框架的橫軸是內、外部視角。一端面向企業內部員工賦能,另一端面向生態價值鏈的合作伙伴、客戶、社區賦能等。這個框架的縱軸是認知觀視角。一端是已知視角,另一端是未知視角。

圖1-8 生態型企業培訓團隊的“全景賦能框架”
坦率地說,現在很多企業培訓團隊的業務象限,常常聚焦于“內部+已知”這個象限。以績效改進技術為基礎,以培訓干預手段為路徑,解決組織內部看得見的問題,比如績效的GAP。但是,其他三個象限,同樣非常重要。
未知視角為什么重要?前面我們在講生態價值鏈部分時,提到了“演進”這個關鍵詞。企業的加速演進和顛覆式演進,常常融合了非常規的技術、模式等。這些“非常規”,往往不在企業的視野范圍內。但是,如果忽略了,就有可能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我們是一家線下的連鎖企業,導購員人均銷售額是一天1000元。我們的同行,類似的商業模式,最好的企業,他們的導購員人均銷售額是一天1200元。按照常規的培訓視角,要彌合績效的GAP,要關注怎么通過培訓實現銷售額從1000元提升到1200元。現在,我們突然知道,有個企業,他們的導購員通過直播、短視頻的方式,一天能賣到5000元。這時你的培訓賦能目標怎么定呢?
從1000元到1200元,這個目標最容易定。因為是常規操作,肯定不會錯。但是從1000元到5000元,這個要不要做呢?從內心潛臺詞來說,做一定是對的。但是,能不能下得了這個決心呢?導購還是傳統站柜臺,業務還沒轉,培訓就先去推,合適嗎?要是推了,最后業務不動,或者業務轉型失敗了,多尷尬。這些內心戲,就會讓企業培訓團隊吃不準要不要做。
但是,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CEO的角度,你覺得1000元到5000元這個事兒,要不要去推動?一定要,對嗎?這便是看見未知,用賦能去推動擁抱未知。
很多企業培訓團隊都有跨界游學項目,我覺得挺好,這是很重要的拓展“未知”邊界的方式之一。但是,跨界游學一定要和業務結合起來,要和業務研討結合起來,要和當下的問題結合起來,要和未來的規劃結合起來,至少要一定程度上實現意識的改變。
外部生態常常是業務部門、業務團隊接觸得最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渠道商本質上都是業務的一部分。企業培訓團隊和業務之間怎么配合?二者會不會起沖突?對內做賦能的能力,有底氣對外輸出嗎?外部伙伴會買企業培訓團隊的賬嗎?這些都是很真實的問題。
還是同樣的思考方法,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CEO的角度,外部生態對于企業拿結果重不重要?要不要影響、推動,甚至改變他們?一定要。如果從大格局上想清楚了,就要往回反推企業培訓團隊到底要不要做這個事兒,什么時候做這個事兒。
阿里巴巴有很多培訓團隊(過去稱為“××大學”“××學院”等),它們各有側重。比如,淘寶生態賦能團隊、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就是對外部生態的,包括外部+已知、外部+未知。因為我們看的行業很多,看的商家各種各樣,也看了太多新勢力的崛起,所以很多商家特別樂意來我們這里聽其他行業的新奇玩法。其中,有“已知”的學習,亦有“未知”的學習。原湖畔學院雖然是對內部的,但是也不局限于“已知”,它也常常帶著內部管理者去感知外部世界,參訪各類標桿組織,這是在拓展“未知”邊界。
已知、未知、內部、外部,這四個視角,大家好好體會一下。
(四)組織
企業培訓團隊的組織結構設計,常常和它的業務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常見的有:
業務對應型,比如原供應鏈學院、原營銷學院、原研發設計學院、原渠道學院等,或者原國內業務學院、原海外業務學院、原新業務學院等。
人群分層型,比如新員工培訓項目組、中基層培訓項目組、高管領導力項目組、客戶培訓項目組等。
職能分工型,比如項目交付組、課程研發組、師資管理組、線上平臺組等。
前中后臺型,比如前臺、中臺、后臺。
以淘寶生態賦能團隊/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為例,我們的組織設計是前中后臺型和業務對應型的組合。(見圖1-9)

圖1-9 淘寶生態賦能團隊/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前中后臺架構
前臺,我們自己的講法叫“BP線”,深入支付寶的各個業務,挖需求,共創賦能項目,交付落地。
中臺,通常包括課程研發、師資運營、解決方案、學習運營、市場品牌等職能,為前臺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
后臺,包括法務、財務、品控、產品、技術等,為前臺、中臺提供保障支持。
組織設計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組織結構曾發生過多次調整。
比如,曾經將課程研發和師資運營的職能拆散到各個業務線,各自招講師,各自搞課程,百花齊放,典型的“煙囪型”。好處是業務跑得快,問題是厚度差,打不了大仗。
后來,我們做中臺,將課程研發和師資運營收到中臺統一做,專業度確實大大提升了,效率也更高了,但是前臺也會偶有抱怨,說支持不及時。
現在,我們在中臺之外還有“特區”,允許一部分新業務自己做小煙囪。一定要動態地去看企業培訓團隊的組織結構設計,沒有什么是一直對的。

掃碼即可閱讀“我寫給團隊的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