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三板斧: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培訓
- 安秋明
- 2880字
- 2021-08-13 20:24:52
三、造場思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一)文化培訓
企業培訓團隊分管企業文化,這個現象還蠻普遍的。培訓和文化二者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差異。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企業名氣大,就說它的文化工作做得好,不是這個邏輯。文化工作有自己的邏輯和方法。
企業文化工作在我之前發表過文章中有三個關鍵詞:文化內核、文化載體和文化渠道。文化內核,指的是愿景、使命、價值觀、領導力模型、能力模型,這些是抽象的定性描述。文化載體,是把抽象定性的文化內核,變成立體、生動、感性的文化產品,比如故事、案例、文化墻、辦公環境設計、儀式、行為等。而文化渠道,是解決如何觸達、如何影響員工的問題,比如OA、郵件、論壇、公眾號、面對面等,都是文化渠道的范疇。簡單來說,文化內核要清晰,文化載體要豐富,文化渠道要立體。
那么文化培訓呢?它的解題思路是什么呢?
我認為文化培訓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感同身受,另一個是參與感。
空洞地說,對我們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是什么,員工不會有體感。我們要做的是讓這些東西立體化、生動化。文化團隊最應該做的,就是挖掘典型的人物和故事,一方面是好人好事,另一方面是壞人壞事。然后,要么讓當事人現身說法,要么形成可口口相傳的故事。這個做法看上去普通樸素,其實最有效。
另一個是參與感。什么意思?文化不是標語口號,文化是言行舉止。所以,要讓員工有機會參與到文化的場域里。比如,自己拍攝一個文化短片,或者自己參與或策劃一個企業文化活動。一定要從旁觀者變成入局者,文化培訓才可能植入心中。
在企業培訓團隊的所有培訓里,我認為文化培訓一定是做得最生動有趣的。如果文化培訓都一板一眼,那么一定是整個公司出了問題。
(二)領導力培訓
領導力培訓也幾乎是所有公司培訓體系的大頭。
領導力培訓真的起到我們期待的效果了嗎?對這個問題,好像回答起來又不那么確定。對業務培訓、銷售培訓、新人培訓,至少還有些量化指標可以跟蹤。那么領導力培訓呢?好像更難。
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這些領導力行為當然很重要。可是,如何讓管理者發自內心地內化這些行為呢?
傳統的領導力培訓,以培訓為軸。它的假設是,我對你說得越多,你聽得越多,你就越可能改變。輔以教練、促動等手段,效果會有一定的提升。不過,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我一直有個觀點,領導力不應該是一個業界的統一標準,領導力一定是有公司場景的。不可能人人都是喬布斯,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稻盛和夫。好的領導者,需要適應公司的各種特殊場景,并做出適當的管理行為。
所以,好的領導力培訓,我認為是從公司管理層的復盤反思為起點的。領導力不能脫離業務場域,業務場域的結果是領導力的一面鏡子。從來沒有一個業務做得很爛的杰出管理者。
真正的領導力驅動的公司,一定是具備反思精神的公司。它從公司歷史的每個重要轉折點中汲取自己的領導力智慧,并不斷內化成公司自己的領導力內核。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這段歷史——阿里巴巴2007年重要的寧波會議。這次會議討論的主題是支付寶獨立發展,還是作為淘寶的一個職能。當時,管理層意見相左,遲遲不能達成一致。這個會上,管理層暫時擱置了這個爭議,討論未來十年阿里巴巴到底該往哪個方向去。結果,這個問題達成了一致,那就是,建設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接下來,在這個大前提、大方向的基礎上,大家很快就支付寶和淘寶的關系達成了一致。所以,今天在阿里巴巴的管理理念里,有一條就是當你覺得看不清楚未來、公司業務陷入某種迷茫的時候,真正花時間去琢磨未來,形成一個對未來的判斷,反而能幫你堅定當下的判斷。
如果今天我直接和你講,我們公司的管理理念是“看十年,做一年”,你大概率覺得我說的是空話。但是,如果結合自己公司的歷史,我所說的就言之有物、意義深遠了。你看,這才是組織的經驗財富。
這是我講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領導力培訓要回歸公司的歷史,回歸公司的關鍵轉折點,從復盤中汲取養分。
接下來,不能老往回看,還要向前看。什么意思?要在真實的業務場域里磨煉大家的領導力。也就是,面對新的可能出現的狀況,我們怎么辦。
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拿出真實的業務案例,相互交叉分析。管理者A去分析管理者B目前管的業務,管理者B去分析管理者C的業務,然后管理者A和真實的管理者B、C去交流異同點,看看哪些有共識,哪些存差異,相互學習思維。
第二種,拿來別人的真實案例,嘗試用1號位的精神去解題。企業的開放度不足時,拿別人的案例是比較穩妥的方法。效果其實和第一種類似,但是終歸要朝著第一種努力。
第三種,就事論事,一個業務、一個業務地復盤管理者的領導力。這個最殘酷,但也最直接。基于360°等前置的反饋,以及現場的互動、提問、挑戰,管理者往往能從同級、上級那里獲得平時聽不到的聲音。
大家看了我的分享后,千萬不要走向一個誤區,就是單純地“向內看”。領導力當然可以向外借鑒,特別是應該向行業里的Role Model(楷模)好好學習。不過,這些東西終歸要內化回自己的企業,因為這才是領導力培訓的應有之意。
(三)新員工培訓
幾乎所有企業都把新員工培訓看得很重。確實如此,新員工能否融入,能否落地,能否創造新的價值,對于企業來說太重要了。但是,新員工培訓是否達到我們殷切的希望了呢?好像未必。很多企業的新員工培訓,慢慢流水線化,和初心漸行漸遠。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中新員工培訓最好的模樣是什么,我還真有幾個畫面和大家分享。
第一,走進夢想和初心。所有企業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價值觀,這是企業創立的出發點。新員工很期待創始人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因為這是企業成為這個企業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走進歷史的脈搏和紋路。我們看到的企業今天的樣子,這是當下。但是,企業如何從初心走到今天呢?過程中遇到了什么挑戰?發生了什么刻骨銘心的事情?這些過往如何影響了今天的管理、業務?這應該是新員工培訓最精彩的部分,讓新員工走進企業的過去。
第三,走進當下的橫截面。企業有什么,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果直接講這部分,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有前面兩部分的鋪墊,新員工對企業的理解就會立體豐滿起來。這部分可以直接告訴新員工,也可以讓新員工自己去探尋。
第四,走進未來的宏大藍圖。如果企業想凝聚人心,一張共同的圖景是必不可少的。新員工要清楚地知道,我為誰而戰,我為什么而戰,我創造了什么價值,我成就了什么理想。宏大藍圖往往和營收、利潤這些東西無關,而往往和客戶價值、社會價值相連。不如讓新員工走進我們的客戶,去看看、聽聽真實的聲音,把公司的宏大藍圖內化成員工自己的未來夢想。
第五,走進未來的真實工作場域。新員工培訓千萬不能只講好的,不講不好的。企業是真實的,不可能所有員工都說它好。新員工加入一家企業,一定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適。與其等新員工自己遇到了吐槽抱怨,不如把這些可能的狀況提前攤開給大家看看。企業的工作方式,大概率沒有好壞之分。問題是,企業是否愿意把潛規則變成顯規則?員工都是成年人,多數能坦誠面對。這不僅不損企業的形象,反而會增加新員工對企業的好感。
新員工,“新”的美感,就在于它的新的可能性。我們去呵護它,激發它,讓它生長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