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三板斧: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培訓
- 安秋明
- 1337字
- 2021-08-13 20:24:52
一、何謂“場”
用一個100多年前的小故事做個小鋪墊。
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George Elton Mayo)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管理實驗。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實驗研究,最知名的是其中的照明實驗。
當時關于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也許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于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實驗,他們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
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強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產;然而,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研究人員對此結果非常費解。
為了弄清楚原因,實驗開始時六名參加實驗的女工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一番交流后,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女工認為,她們“有幸”被挑中參加這項實驗,是工廠對她們的高度認可和她們的莫大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這個故事我在很多高層項目中都講過,所有人都被這個小故事所深深感染。一個生產效率的業務問題,最后的解法居然不是技能培訓,不是物質激勵等,而是來自一個不花什么錢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就是一個“場”。
回到我們的話題——何謂“場”?先不說場的具體形態是什么,先說場要實現的價值是什么。我將其總結為三個詞——聚智、聚人、聚氣,我認為所有賦能的場,都可以歸到這三個范疇內。
聚智,是做培訓的同行最熟悉的。無論是講師把知識傳遞給學員,還是學員和學員之間的碰撞,都是一種智慧的聚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一個好想法激發出了另一個好想法,那么聚智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聚人,是要把公司內部外的人聚集在一起。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并不容易。特別是大型組織,大家確實都屬于一個組織,都有共同的同事身份,但這并不天然帶來人和人之間的關聯關系,而需要創造場合、創造契機。公司和外部合伙伙伴、外部客戶也是如此,除生意關系外,是否還有其他連接的機會呢?2020年,我聽到的讓我最信服的一句話是,企業要構建面向未來的關系資產,其中包括企業和員工、企業和客戶、企業和社會的關系。關系數越多,聯系越緊,企業越具備競爭力。我深以為然。
聚氣,理解起來還要再抽象一點。關于氣,很難用一段話去描述它,但是我們可以用相近的表達來形容它。在很多和企業家交流的場合,我都會問一個問題:在您心中,培訓對于企業,應該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發現企業家很少談到培訓知識、技能,他們提到的往往是另一類事。有的說,將公司上下擰成一股繩。有的說,上下同欲。其實大家體會一下,類似的意思,我稱之為聚氣。讓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公司內相互感染,迸發出一個組織的能量。
講到這里,企業培訓團隊何謂“賦能”,已經呼之欲出了。在第一章,通過了解淘寶生態賦能團隊、支付寶生態賦能團隊的一系列產品、業務的范例,大家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知。到這一章,我們通過聚智、聚人、聚氣三個詞,給賦能再次做了界定。從這些認知出發,我們可以更好地思考,企業培訓團隊的“造場”該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