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和我是中學、大學同學,我們相識超過30年。1998年我和志東籌劃創業,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立即想到了一丹。他當時在體制內,捧著鐵飯碗,生活穩定,家庭幸福。但骨子里那種愿打拼的精神以及我們從小到大對彼此的信任,讓他決定了一同創立新生的騰訊,成為我們的創業合伙人。
一丹心細,擅長處理復雜的關系,對瑣碎的日常管理事務也有耐心,性格上與我和志東都很互補。在騰訊,他很自然地成為首席行政官,公司剛起步的時候,財務、人事、行政、后勤一把抓,都是他在忙。1999年第一屆深圳高交會上,他找一家廠子做了一批企鵝存錢罐,本來想做品牌推廣送給客戶。結果,現場卻大受歡迎,從免費送變成加價賣,企鵝存錢罐還是很快被買光。那一場高交會也意想不到地成為騰訊的福地,讓我們拿到了最初的一筆風險投資。
一丹是很有人文情懷的人,會從非商業的角度來看待騰訊的業務發展。2004年騰訊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之后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員工越來越多。公司大了,如何回饋社會是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2007年,在他的倡議和主導下,騰訊注冊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這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企業發起的基金會。基金會從鄉村建設和基礎教育做起,之后搭建線上平臺,充分發揮騰訊的互聯網連接能力來做公益,如今走過了12個年頭。截至2020年底,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接受愛心捐助4.3億人次,籌集捐款總額115.8億元,是“科技向善”最好的樣板。與此同時,在一丹的主導下,公司還在內部成立了騰訊學院,建立起系統性的員工培訓機制,從新員工入職到專業等級評定,騰訊學院現在已經是騰訊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核心平臺之一。
一丹很關注教育,認為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還是在騰訊學院,一丹都把教育領域的項目看得很重,投入比較多的精力。2013年,他放下騰訊的一線管理工作,開創個人的教育事業,我們也很支持。2016年,他籌辦的“湖北一丹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完成首輪共建基金募集,我和志東都是領捐人。
這本書是一丹對過去七年(2013—2020)教育工作的總結。這七年,一丹在國內高等教育領域做了很多探索,并在推動國際教育研究和實踐發展上很有建樹。
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的同一年,一丹第一次接觸到武漢學院。如今,武漢學院正在按照一丹最初的設想穩步向前。一丹獎則成為目前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教育類獎項,獲獎者中有對教育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的教育家,也有在一線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者。
七年中,一丹還推動了一些其他的教育項目。如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成為了國內第一所采用“公立非公辦”方式建設的12年一貫制學校。他設立的陳一丹基金會在推動終身學習、通識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是很多教育項目的幕后英雄。
這些成績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他也會跟我們談起。但他性格偏向樂觀,往往是說上兩句就釋然。我們聽他講教育的樂趣多、苦惱少,講得到的多、講付出的少。所以這本書記錄一丹探索教育事業中間的甘苦和曲折,有很多我也是第一次聽他談起。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和經驗教訓,相信會給每一位投身教育事業的人帶來感動和啟發。
這本書包含了一丹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思考,其中一些文章的觀點,對我也有啟發。例如:科技與教育的關系是相互促進、互為表里的。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也是培養科技人才的大本營。科技發展一方面為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手段進步提供彈藥,另一方面也對教育體系的表現提出更高要求。站在教育的角度,科技是機遇,也是挑戰。站在科技的角度,教育是應用場景,更是發展動力。再比如,教育機構的持份者覆蓋面很廣,要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今天的平臺型企業來說,持份者覆蓋的范圍恐怕更多更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更細微和深入。社會效益與社會責任是我們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比起經濟性目標,這兩項恐怕更為重要。
一丹在思考,也在實踐。這些思考的成果,實踐中的真知,為后來者做路標。解行并進,一片丹心。祝賀一丹取得的成果,也期待他未來收獲更多的精彩。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2021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