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篤集
- 陳一丹
- 1810字
- 2021-08-28 09:15:40
2013年,在離開騰訊一線管理工作之后,我把精力集中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和國學教育上。躬篤集,取意躬行求真,篤志明理,是對過去七年我在教育領域內實踐和思考的回顧和總結。
躬,弓著身;行,走著路。躬行是一種正在進行時的姿勢,恭敬誠懇踏實前進,是實干的理想狀態。躬行不是苦行,不是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想要的結果,而是在謀求普惠的目標、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找到個人的平安喜樂。躬行不是疾行,教育急不得,也不能單打獨斗,需要集眾智、聚眾力,在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遷的大潮流中不斷推陳出新、摸索前進。躬行更不能是爬行,不能屈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放棄遠見和方向感,短視的教育也就失掉了教育的本心和應有之義。
躬行篇分三章,分別為軼事、共事、紀事。
“軼事”是前行路上的花絮、歲月中的拾遺。一些印象深刻的不大不小的趣事,或許不夠轟轟烈烈,但也有值得一書的曲折發展,也是觀察教育事業的小切口。教育本身就是需要精雕細琢的慢功夫,與教育事業相關的事情當然也急不得。一首《明校歌》填詞用了三年,企鵝廣場上的時間囊,記錄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寫給一個世紀后的社會,細細地埋下去,慢慢地等。既然是做教育,就不著急,細水長流。
“共事”是與我一起工作過的三位校長的紀實文章。在做事情的時候,他們是我的幫手;在回頭看的時候,他們是我的鏡鑒。從自身的角度看事情總是不夠全面,借他人的不同側面看事情,大概可以更完整地還原過程的全貌,看到更豐富的內容。
“紀事”是對這幾年工作的系統復盤。站在此刻,回頭看來時,把雜亂交織的事情梳理出一個頭緒:從騰訊內部的培訓和公益項目開始,到之后的武漢學院、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北京市明德書院、一丹獎。公益性組織與企業出發點不同,但辦教育與創業也有一些類似的思路和方法。開局艱難,但明定目標、組建班底、制定機制、選好領頭人之后,事情就逐漸走上正軌。
篤,從竹馬,是小朋友的玩具。以竹為馬,雖是游戲,但在孩童的眼里,代表著對現實的無限向往和好奇,便是天下也都去得。志,從士心,是成年人的發愿,是方法論,是世界觀。無此心則無此法,無此法則無此士。篤志二字,在我看來,便是存一顆純純的童心,去探索萬物的道理。
篤志篇,包括洞觀、論道、擷英三章。
“洞觀”呈現了一個思考的脈絡。我的夢想是在中國建一所世界一流的民辦大學,從這個起點延伸思考,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什么,怎樣才算“世界一流”?一番探究之后,我發現目前所有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也只有研究型大學才可能登上各類排名榜單。這些榜單編制的方法都把研究置于教學之前,作為衡量大學表現最重要的標準。大學是教育機構的最高形式,承擔復雜的經濟和社會功能,以科研產出為主要評價標準難免偏頗。我認為應該把大學所有持份者(stakeholders)的訴求考慮進來,制定一個更平衡的評價體系。依靠互聯網大數據,我對目前排名指標體系做了擴展和調整。調整后的榜單,雖然仍不完美,但已經表現出一些有趣的變化。
“論道”收錄了我與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赫克曼的三場對談。對談主題都是教育,但隨著思路的展開,話題覆蓋范圍就從如何辦學、教學的經驗、如何發揮青年學者的能動性延伸到如何讓貧困家庭從教育體系中獲益、如何推進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這樣的社會性、全球性話題。這也不難理解,教育作為現代文明的根基,從來也不只是教師和學校的事情,談得深入必然就蔓延開來。向先進取經、與同儕對話、跟政策制定者討論教育整體的方向性問題,我從這些交流中學習到很多,也希望這些交流的記錄對讀者有所啟發。
“擷英”采用“8+1”的結構,“8”是精選八篇我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與教育相關的講話稿,主題包括教育的創新、使命、國際化,以及如何應對未來挑戰。這些問題是我在實踐過程中時時遇到的,思考的點滴,拿來與大家一同討論。“1”是一篇展望,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展望教育的未來,可以更清楚地意識到教育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原本篤志篇在前,躬行篇在后——想清楚再行動,當然是理想的狀態。但現實中往往是解行并進,在實踐中思考,再將領悟付諸實踐,循環往復,一步步前進。于是結稿前改成躬行篇在前,篤志篇在后。在不斷迭代的進程中,點滴記錄,匯集成冊,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希望對后來者有所啟示。
教育一詞拆開來,是“教”加“育”。教育,恒在教學,重在育人。教育二字拆開來,是孝并文,云下月。在這里也愿所有教育者,不拘孝文,有云有月。
陳一丹
2021年元旦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