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的現狀與未來
最新章節
- 第13章 路魆 小說中的平面鏡與通靈者
- 第12章 龐羽 挽回一頂二十歲時的白帽子
- 第11章 班宇 幽靈 物質體與未來之書
- 第10章 郭爽 風暴眼
- 第9章 雙雪濤 與火焰的距離
- 第8章 張悅然 “我”的復興
第1章 主持人的話[1]
自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問世至今,現代小說已經走過了四百多年的發展道路。與傳統的敘事文類(諸如神話、史詩、民間故事、歷史演義等等)所不同的是,小說更偏重于社會現實生活的呈現,特別是個人生活經驗的書寫與呈現?,F代小說在幫助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同時,也在始終關注人的精神與心靈狀況,并促使我們對生活進行認真的思考,進而探尋生存的奧秘與意義。當然,小說還是一種重要的介入性的社會干預力量:對社會現實的諸多現象進行批判,對文明的發展進行反省,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觀念進行矯正。小說總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提出問題并發出預警。
四百多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現代小說一直在不斷地調整和更新自己的美學觀念、敘事形態和語言策略,從而使自身保持活力。幾百年來,現代小說已經成為文學諸形式中最為重要的藝術門類之一,產生了難以計數的巨匠和杰作,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毋庸諱言,小說藝術發展到今天,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及前所未有的困境。
小說作為一種講故事的藝術形式,在今天受到了電影、電視以及種種現代傳媒手段的嚴峻挑戰,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小說作為一種表達意見和觀念的言說方式,在當今爆炸性的言論空間背景中,其重要性也已顯著降低。而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技藝和美學形式,其自身的發展和演變也呈現出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比如說,現代小說所倚重的最重要的資源,無疑是個人的生活經驗,而經驗本身正在加速貶值。日常生活經驗的虛擬化、碎片化和同質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說敘事的空洞,也使得寫作者的個人情感日益貧乏和枯竭——我們知道,正是寫作者所投入的強烈情感,才使讀者對虛構之事信以為真且感同身受。而現代傳媒的發展,特別是我們獲取資訊、信息與新聞事件的途徑變得十分便捷,給小說的作者造成了一種普遍性的幻覺,仿佛我們無所不能,可以任意編排、選擇和取用戲劇性的事件和寫作素材,使得小說在一種巨大的慣性之下,進行簡單復制和自我繁殖。正如日本學者小林秀雄所言,我們今天已不是在寫小說,而是在被小說寫了。另外,由于我們過分重視小說的可讀性、可流通性和所謂的市場份額,小說正在遠離智慧和真知,正在遠離真正的不幸和幸福,正在遠離“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忽人之所謹”的藝術直覺和判斷力。同時,對時尚和消費主義的臣服,也最終使小說語言失去激發讀者想象的力量,并剝奪了讀者從心底里與作者保持秘密認同的喜悅。
應該如何認識并面對小說的危機或困境,如何去思考并想象小說藝術的未來?我們邀請了十多位優秀的青年作家參與研討。首先,我們希望通過筆談的形式進行自由交流,匯聚大家的真知灼見。接下來,我們將選擇適當時機舉辦專題研討會,就小說創作與研究的諸多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促進中國的小說創作、研究和批評。
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
注釋
[1]本書為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舉辦的“小說的現狀與未來”文學論壇的文章結集,內文排序亦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