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解析
千萬不要以為豬身上每個地方的肉都是一個味道,不同部位的肉質可是大不相同的,吃法、做法當然也不一樣。

肉餡
為了能吃上味道鮮美且放心的肉餡,建議大家可以現買一塊新鮮的肉,讓商販當場絞好。肉餡經過自己的再加工(放上蔥、姜和其他輔料)之后,可以做成丸子,還可做包子餡、餃子餡等。
大排
里脊肉和背脊肉連接的部位,又稱為肉排,多用于油炸。油炸的時候會有特有的香氣,這也是炸肉排的特色。除了油炸,也可以鹵。切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的做法,切法也不一樣:炸的話應切得薄一點,鹵的話就可以切得厚一點。
臀尖肉
豬臀部靠近上面的肉,都是瘦肉,肉質鮮嫩,一般可代替里脊肉,也能像里脊肉一樣用于炸、熘、炒等菜。一塊好的臀尖肉,色澤要鮮嫩,不可以太紅,肉的紋理不能太粗,摸上去要有彈性。
五花肉
豬肋條部位的肉,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層層疊疊,紅白相間,所以叫五花肉,算得上是豬肉里面品相最好的部分了。這部分肉適合紅燒、白燉,做粉蒸肉、扣肉等。五花肉最講究用肥三瘦七的上好五花肉。切五花肉時,必須做到有肥有瘦。
里脊肉
豬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這是豬肉中最嫩的一塊,可以切片、切絲、切丁,可以做炸、熘、炒、爆的菜。許多好吃的菜都是用里脊肉做出來的,比如糖醋里脊、魚香肉絲、熘肉片等。
肋排
肋排是豬胸腔的片狀排骨,肉層比較薄,肉質比較瘦,口感比較嫩,但是因為有一側連接背脊,所以骨頭會比較粗。由于肋排較大,因此一些店家會把它分割成腔骨、子排等。肋排剁成小塊后可挑出肉層較厚的部分用于蒸、炸、紅燒,大片的適合烤。
排酸肉
肉為什么要排酸呢?其實所謂的“酸”,是指動物在臨死之前由于受到驚嚇而導致淋巴腺分泌出的一種毒素,所以才有“排酸肉”這種說法。準確地說,排酸肉應叫做“冷卻排酸肉”,就是指宰殺后迅速將豬肉在冷卻溫度(0℃~4℃)下放置12~24小時,減少其有害物質的含量,而且排酸肉由于經歷了較為充分的解僵過程,其肉質柔軟有彈性、好熟易爛、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因此,排酸肉也會比普通肉的價格高。
小排
小排是指豬腹腔靠近肚腩部分的排骨,肉層較厚,帶有白色軟骨。小排適宜做糖醋排骨,煮湯、蒸、炸、烤也可以,但是注意要剁得小一點。
豬肘
又叫蹄髈,即豬的四條腿,這里的肉皮厚筋多。后肘比前肘肉質結實一些,也更大些。其制作方法一般是紅燒、清燉。
豬蹄
豬蹄的結構比較特殊,只有皮、筋和骨頭。一般適宜紅燒、煲湯。后蹄的筋要比前蹄的好。如果買新鮮豬蹄的話,需要用鑷子去毛,然后清洗干凈——誰也不想美味的豬蹄像牙刷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