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藍本:自由貿易試驗區
- 杜金岷主編
- 3238字
- 2021-12-30 13:56:25
第二節 中國經濟格局的困境與需求
一、新時代下經濟轉型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漸走向繁榮復興,持續三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然而,在國內外因素的影響下,當前經濟增長率降至6%~7%,步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面臨產業競爭力不足,價值鏈低端鎖定等問題,在全球貿易中遭受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兩頭擠壓。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仍處于較低的層次,凸顯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發展結構的迫切性。當前全球貿易形式發生了諸多深刻復雜的變化,如今不再僅僅局限于最終產品的商貿往來,產品內貿易逐漸成為全球貿易的重頭戲。盡管從貿易體量上看,我國位居貿易大國的行列,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主要承擔簡單組裝加工的職責,實際上并無法為全球商品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因而也只能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取有限的增值收益。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充分利用自身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參與到全球化生產的體系中去,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就是出口以勞動力制成品為主的低附加值商品,轉而進口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而如今,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比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機電產品、重型設備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不斷攀升。企業也逐步更加注重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打造自身優質品牌,由原來的加工制造過渡到重視附加產值的增生。這既是依賴低廉勞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另尋他路,也是國家主動作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戰略抉擇。
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勢在必行,但同時也遭受著不少的困難與挑戰。首先便是來自勞動力、土地、物流等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其中以物流成本的上升尤為明顯。物流成本的節節攀升漸漸對中國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物流成本的傳導必然將抬高相關產品的銷售價格,進而導致產品競爭力的下降,更為重要的是,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不可避免擠占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相關資金,進而會進一步挫傷企業創新能力。據有關學者測算,中國目前的物流成本水平與全國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大約為18%,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該比值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可以說中國當下的物流成本是處于較高的區間的。過去一段時期中國制造業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是因為明顯的成本優勢所造就的競爭力,而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包括勞動力成本在內的要素成本面臨著不可逆的上升趨勢,無法如同之前仰賴于低廉的勞動力來驅動制造業的發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已是迫在眉睫之舉。其次,傳統驅動力日漸枯竭,創新驅動新引擎有待進一步發力。由于傳統生產要素的成本不再低廉,僅僅依賴要素驅動乃至投資驅動已漸漸沒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目前而言,創新驅動力的經濟增長乘數效應開始得以顯現,但完成新舊驅動力的迭代還為時尚早,仍需要要素驅動以及投資驅動共同發力。因此,改善對外貿易結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條中的地位,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新時代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雙輪驅動”
雙輪驅動機制,主要用于國際金融的發展當中,它是指主權國家的行為通過兩種途徑影響世界經濟,第一是國際貿易,第二是國際金融。在我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實現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雙輪高效運轉顯得尤為重要。201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外交部和商務部共同對外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其中著重突出了“資金融通”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性支撐與引領作用。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所蘊含的難得機遇無疑將給我國金融業發展注入強力推進劑,但與此同時也對未來金融服務和驅動貿易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逐步成為中國全方位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而深化金融合作交流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中國與俄羅斯、中亞、西亞、南亞和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開展了包括但不局限于雙邊本幣互換結算、金融機構合作與互通等形式多樣的金融合作,針對需求導向以及問題導向定期對金融合作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阻礙,及時采取妥當的舉措予以化解,進一步完善創新區域融資保障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構在促進人民幣區域化與國際化所擔負的引導作用。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金融服務貿易合作是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中國國際金融服務目前無論從貿易規模還是國際競爭力方面總體偏低。因而只有通過推進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化進程,注重金融產品創新,培養“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人才,強化互聯網金融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升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和政府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所主動發起的倡導,其核心要義便是深化國際貿易合作,這離不開對國際貿易效應的深入研究以及提高相應的駕馭能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貿易合作,既要在提升貿易便利化程度上狠下功夫,也要注意將區域一體化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想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須著重鏟除阻礙貿易往來和資本流動的各種無形或者有形壁壘,并提高相關貿易規則的透明度,而就進一步加深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要致力于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市場經濟,提升對外吸引力,深挖區域合作的潛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融合發展。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在對外貿易方面仍將擁有不可小覷的發展前景,“一帶一路”建設將毫無疑問給國際貿易格局帶來全方位的深遠影響,而不僅僅局限于貿易便利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例如,當“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得以落實,也會對中國跨區域的產業轉移乃至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中國自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反過來又將繼續對國際貿易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深化國際貿易合作的重要方式,涉及交通運輸行業、國際貿易行業、信息行業以及文化行業等眾多行業,給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借助國際貿易與物流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關系,有效提升我國各行業在國際貿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加快企業國際化交易和拓展經營業務范圍,轉變和實施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促進國家經濟的國際化、市場化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在境外投資和運營安全,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協同及物流企業發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結合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形勢,通過提升倡議實施意識、抓住發展機遇、創建協同發展新環境及加快物流企業國際化發展等措施來實現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協同。
三、改革攻堅期的金融風險防范
隨著美聯儲加息周期的啟動,美元的強勢歸來,加上特朗普號召制造業的回歸,更加助推了全球流動性轉折點的降臨。美元的過度強勢,不僅加速了資本流出中國的速度,更讓我國的貨幣政策在被動收縮的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囚徒困境。加之多年來我們并未真正有效地清算和解決懸在我們頭上的名為高杠桿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杠桿、人民幣貶值、資本外逃成為可能引發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的三大最為危險的因素。政府和企業債務、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等這些高杠桿風險也就真真切切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發展,是當前我國不可回避的工作重點之一。金融的發展壯大理應更好地哺育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健康增長,但金融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資本的逐利性、監管的缺失等難免會引致風險因子的積聚,因而我們需要竭力防止“黑天鵝”事件以及“灰犀牛”風險直接或間接給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沖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既要不遺余力加強市場監管與加大整頓力度,排除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風險隱患點,又要毫不動搖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雙向互哺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