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思考
- 顛沛子
- 壯狗肥貓
- 953字
- 2021-12-16 15:14:16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思考
“義利之辨”向來是儒家的一個大命題。
今天我們廣泛提到的儒家的“義”,更多的是指向“舍利取義”這種完全忽視個人物質利益的義。這種義利觀發軔于孟子,到董仲舒時完全成熟——“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但是,早期的儒家義利觀不是這樣子的??鬃拥牧x利觀是“重義輕利”,也就是說,早期的儒家義利觀中還是有物質考量的。
問題就來了,那到底什么叫“義”呢?什么叫“利”呢?如果“義”的原則也要考慮物質收獲,那你憑什么說你追求的物質收獲就是“義”,人家所追求的就是利?對不對,我們都有對物質收獲的考慮啊。
你不能說君子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而且他家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然后全家喝風。那倒簡單了,只需要不同季節朝著不同的方向,全家張開嘴,一會兒就飽了。那不行啊,對不對。我還要安頓父母啊,安頓家人啊,對吧。
那就涉及到問題了,都有物質收獲的考慮,那怎么這個就是義的原則,那個就是利的原則呢?這里的關鍵點就在于搞清楚“利”這個字在這里的意思。比應得的部分多出來的,才叫“利”。也就是說,當你追求的是比應得的部分多出來的時候,那叫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利”字也可以理解為占便宜。
問題又來了,那我應得的部分是多少?儒家有個“分位說”,就是一個好的社會一定是分位清楚的,就是你這個位置的價值是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起碼的公平分配原則是很重要的。那不管你要多少,你只要事先設定了自己停下來的點,起碼你還有一個停下來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比應得得部分多出來的部分,那這個就是沒有止境的。
所以,從根本上講,“義”和“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義”是知止的原則,“利”是不知止的原則。知止和不知止,是分辨義利的關鍵。
這里還要注意一下,完全不講義利之辨是肯定不對的,但把義利之辨完全對立起來,也是不變的?!罢淞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句話大體方向上是對的。但你肯定不能完全按這個來辦事。舉個例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什么?是義的原則還是利的原則?當然是義的原則,但如果我們說百分百不可能收獲,那你還瞎耽誤什么功夫?不過有些時候倒是需要這樣的“傻瓜”,明知無望卻仍苦苦努力,這便是晨門講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易經》講,“利者,義之和也。”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恰如其分,這個利,可以解釋為“幸?!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