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重溫《論語》
- 顛沛子
- 壯狗肥貓
- 3474字
- 2021-11-08 13:52:18
重溫《論語》
《論語》,中國古代《四書》之首。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贊之曰“文約旨博,言淺意深”。昔年宋代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便可治天下”,無數學士皓首窮經為之作注作解只為闡明經典。而今在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國民的國學素質貌似不增反減。如今普羅大眾普遍輕視甚至曲解以《論語》為代表的的國學經典,在讓人痛心的同時也警醒我們應該重溫國學經典,去感悟經典對于人一生的影響。
雖然像《論語》這么偉大的經典壓根不需要我這種籍籍無名之徒來正名,但我還是想寫一寫《論語》的正確打開方式。
北大哲學系研究生院教授楊立華曾在博雅大講壇上動容地說:“我們真該感恩,感恩我們居然能以母語的方式去親近《論語》這么偉大的經典?!币斫鈼盍⑷A教授的這番話,我們需要回到原典本身,去親自閱讀那些歷經千年依舊直抵人心的字詞。
何解?
其一,《論語》并不是簡單的語錄體,單單講大道理,它還刻畫了個性鮮明的孔門弟子。例如自信自知的子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夫子說:“老師,我這個人你覺得怎么樣呢。?”
【子曰:“女器也?!薄颗?,通汝??鬃踊卮鹫f你是一個像器具一樣局限的人。所謂“君子不器”,孔夫子這句話恰恰說子貢非君子。一般人聽到老師這么批評他都會暗自找個地方傷心去了。但子貢極其自信,立馬追問孔子——
【何器也?”】如果我是跟器具一樣局限的人,那我是個什么樣的器具呢?
【“珊鏈也?!薄靠追蜃踊卮鹫f:“祭祀需要的那些莊重的器具?!?
《春秋左氏傳》里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珊鏈也”這句話恰恰是孔子對子貢的肯定。夫子只是不喜子貢倨傲的態度,想挫一挫子貢的銳氣罷了。但子貢何其自信,自知自己絕非頑石,不會因為聽到“女器也”而敗餒,而是直接反問“何器也”。
子貢的自知還體現在另外一則上——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呢?”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薄孔迂晫υ唬骸拔以趺次以趺锤液皖伝叵啾饶??顏回他聽過一件事的道理就可以推知十件事的道理;我知道一件事的道理,只能推知兩件事的道理。
子貢自知,他知道顏回的才華比自己出眾,于是答道“何敢望回”。常人一般回答這種問題就止步于此了,可子貢不一樣。他還答道“賜也聞一以知二”,意思就是我子貢雖然比不了顏回這般杰出的人物,但也并非常人所能及的——聞一以知二,這就是子貢的自知。一個既自知又知人的人,雖非圣,必也能乎!
還有就是魯莽耿直總是“吃癟”的子路。子路,又叫季路,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排行第二。在《述而》篇里有這么一段話——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能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只有我跟你了吧。第一句是孔子在贊顏回。這時候子路他按耐不住了,跳出來說道,“老師,您要是帶兵打仗帶誰去呢?”世人皆知子路勇毅果敢,善掌兵。所以子路同學這里的話啊有一種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到老師夸贊其它的小朋友的時候心里的不服氣——老師,帶兵打仗這種事你還是得帶我而不是帶著顏回吧?
孔夫子自然知道子路這點花花腸子,答道——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暴虎,空手打老虎;馮河,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直接徒步過河,二者均指及其危險的事情?!八蓝鵁o悔者,吾不與也”,到了身死都不知道有所反省的人,我不屑于跟他在一起謀事。夫子的這句話綜合來看就是在告誡魯莽耿直的人行事要忱潛深思。這里是對子路的批評。但孔夫子并沒有局限于單純的批判,而是更進一步告訴子路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臨大事而又畏懼之心,好謀而有決斷。
其二,《論語》淵綜廣博,哲思斐然。何以言哉?要知道《論語》共15918字,除去“錯簡”造成的條目重復,全書在內容上居然沒有一處重復的地方,這在先秦諸子散文里簡直就是個奇跡。像《老子》,五千言,共有五處內容重復的地方。至于《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書更不用說了,重復的地方更多。至于哲思,《論語》開篇《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簡簡單單兩句話就教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人生的兩大問題——為學和交友。所謂學猶言效矣,我們所有的學和思,最終的指向都是人生覺解程度的提高,德性充實于中,光芒發散于外,吸引同志向的人一起走得更遠。
再如——【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有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儀,不斷學習就不會固陋。親近忠信之人,不要主動結交不如自己的人。有過錯,不要怕把它改正。
固,就是固陋。一個不學習的人,他的觀點一定是絕對的。因為他從沒有聽過與之對立的觀點。學習就像是一把利斧,去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不斷地學習可以挑戰我們自身,去走出我們的狹隘和偏見。無,通“毋”,不要。夫子在這里可沒有說不結交不如自己的人,而是不主動。因為如果人們都不結交不如自己的人,那很大的可能就是人們都沒啥朋友了。正確的態度是什么,有不如你的人主動跟你結交,不要輕易拒絕人家,要“放出眼光”?!斑^,則勿憚改”,這里可沒有說“罪,則勿憚改”,有罪,就要承擔法律的制裁。
還有像“不仁者不可以久,不可以長處樂”,處,生活在什么環境中;約,生活窘迫;樂,富裕。這一則講的是我們感受生活的能力。不仁者沒有辦法長久地生活在窘迫的環境里,也沒有辦法長久地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而仁者,是什么樣的生活都能過得完善,一個有足夠智慧的人,他能在所有的地方,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飽滿?!拔馁|彬彬,然后君子。”文者,形式也,質者,內容也。君子何也?能夠給自己生活內容找到恰當儀式感的人,就是君子,就是仁者。
重溫論語
其三,讀《論語》的時候得結合著程注和朱注來理解,學有余力者還可以通讀一下何宴的《論語集注》和程寶楠的《論語正義》。借助注疏,我們得以更透徹地解讀論語。
像著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現代一般把忍翻譯成“容忍”。這其實不大對啊。原句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謂”是《論語》里很常見的一個句式,是孔子對某件事的評論。但“孔子謂”后面加了“曰”就不一樣了。像“子謂顏淵曰”就是孔子與顏回的談話而不是談話。這一則取的是討論的意思。
據錢穆先生考證,孔子說“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時候大概二十七八歲,也就是青年時期。這個時候呢孔子是人微言輕,而季氏呢,他是一位大夫,一位高官。如果這里的“忍”解釋成“容忍”的話那會很奇怪。為什么呢?所謂容忍不容忍,包容不包容”也是要看對象的,比如我說我對總理很包容,這簡直是貽笑大方對吧。因此呢,這里的“忍”不適合翻譯成“容忍”,而應該翻成程子所說的“忍心之忍”——這種事情都忍心做,還有什么是不忍心做的呢?
再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句我們也是比較熟悉的,目前普遍把它翻譯成“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樂舞美妙,以至于孔子回來后三個月內吃飯都沒味道。這個解釋本身沒多大問題,也挺貼合文本的。但是程子在沒有任何文本提示這則有錯佚的情況下,提出“三月”應寫做“音”。
程子說“圣人之心若若鏡,無所凝滯”——圣人的心跟明鏡一樣,沒有什么可以在他心中凝滯的。而孔子,他聽了韶樂之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因為音樂起碼在夫子心中凝滯了三個月之久,這不符合圣人的心境。嵇康說過“美音之陷人,如美色之禍之”,美好的音樂其實跟美色一樣,過度陷溺其中也是一種禍害?!洞髮W》里“正心章”講“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身”是誤寫,應當寫作“心”。也就說“三月不知肉味”是“心不正”的表現,不合禮。這是程子提出的第一點“三月”錯佚的理由。
第二,我們知道古代是豎排繁體嘛,“音”字寫快了確實是會看成“三月”。所以程子說“三月”作“音”不是無端之辭。而且“三月”改成“音”之后就能解釋了,“子在齊聞韶音,不知肉味”,就那一會兒不知肉味。這顯然是符合圣人的標準的。
像上面舉例的這些東西,你不讀注疏你是不會知道的,所以原典要讀,注疏也不能落下。當然,各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辯證看待。例如朱注“主忠信”中的“主”字的釋義是“以忠信為主”。但其實不大對。春秋時期講“主”字的時候,一般是住宿,拜訪的意思,像“主于其家”就是“在某人家里借宿的意思”?!爸鳌弊诌€是何宴解得好———“親”,親近忠信之人。
最后,毀仲尼者,自古有之?!墩撜Z?子張第十九》講“叔孔武叔毀仲尼”。子張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焉。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子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
望諸位拾起《論語》,去感悟這千年不磨滅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