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我為什么選擇中文系
- 顛沛子
- 壯狗肥貓
- 2440字
- 2021-10-31 20:38:37
我為什么選擇中文系(一)
我阿爸是普通的工人,我阿媽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他們吃了沒文化的虧,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買書給我看了。起手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和吳氏叔侄的《古文觀止》,這可把我小時侯后坑慘了——真的是白丁。剛開始是我阿媽去請隔壁鄰居“念過書”的大姐姐邊讀讓我跟著念,隔壁的大姐姐聽說有個小屁孩兒想讀書,率然地答應了阿媽。后來那位姐姐要升學了,沒什么時間教我念書了,她就教會我查字典然后讓我自己讀。我就這樣稀里糊涂開始了我的古文之旅。雖然我當時讀的是啥我早已經完全忘了,但我不覺得那段時光是沒有意義的。我表姐說:“你小時候也吃過很多東西,但現在什么味道你也想不起來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成了你成長的養分。你想想你之前多瘦一人吶,現在…呵呵(來自我之玥姐深深的嘲諷)讀書也是如此。”我很感謝我爸媽,是他們讓我產生了對文字的敬畏之心。
后來有一天家里來了個知識分子。吶,沒錯就是我表姐。她呢比我大了五歲,書讀得比我多得多得多…
她那天來的時候我在看《西游記》。我至今想不明白,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不去看電視跑來看一個小屁孩對著本書查字典…接下來一個小時里,她就跟我說呀怎么看書,怎么用工具書,怎么買書……因為她,我開始了解小說。當時入手是俄國文學《安娜卡列尼娜》,后面是接著看中小學生的推薦名著。然后是我初二的時候吧,她給我推了《紅樓夢》。
后來我看完第一遍的時候,她就“急匆匆”問我,看得怎么樣啊我又不好意思說我連人物都沒捋清,所以就支支吾吾地搪塞了幾句。然后我姐本著“學術探討”的精神,問了我個問題——“假如林黛玉是你女朋友,你會怎么想?”
我當時回了句“誰要這么矯情刻薄的女人呀”。嗯,這種一聽就不是看懂《紅樓》的人的答案立馬就被我姐駁倒了[嘆息]“你沒看懂就直說,我是不會嘲笑你的。而且你怎么那么呆,想不出好的回答還不會反問我【假如賈寶玉是我男朋友,你會怎么想】。”雖然她老人家這么把我數落了,但后來她還是“大發慈悲”地給了我她的《紅樓夢》(人民文學版帶脂批的。我一看才知道,從版本上我就輸了呀,沒注釋沒脂批就是霧里看花呀)然后叫我去讀其他紅學家的作品,像周汝昌啊、劉心武啊、蔣勛啊這些人的作品,看看其他人是怎么看《紅樓》的。得虧了她,我才知道看不懂書的時候要去找資料,看文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我為什么選擇中文系(二)
再然后進了高中吧,主要是我的老師們帶著我了解中文系。他們都是中文畢業的,有的剛從北師畢業回來母校任教,有的是執教很久對語文懷有樸素的熱愛的老師…是他們的專業素養,讓我在文學上走得更遠。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學校堅持用袁行霈先生和北大中文系編纂的人教版教材(汕頭那邊統一粵教),這么多年不管教育局怎么說,都堅持用人教版的教材。我們老師談及原因的時候沒說別的,就說了一句“就是因為人教版的教材更好”。時至今日,《沁園春·長沙》《祝福》《故都的秋》《包身工》等篇目我都還記得,選修的幾本教材現在我也會拿出來看一看。學得越深,越能感受到一本好教材的作用之大。
他們不約而同地叫我們多讀書。年級所有語文老師每個人開自己的書單,匯聚成在一張書單上印發給每位同學。老師們每周必抽出一節語文課來當閱讀課,從不擔心教學進度,只是輕飄飄說“語文這門學科吃的是積累,沒有知識輸入,哪里來的知識輸出?”
對于閱讀,他們說:“閱讀像一把利斧,劈開你冰封的心。”;他們說“你們要多去閱讀,知識貧乏的人觀點一定是絕對的,因為他從未聽過與之對立的觀點。”;他們說“讀書就要讀有挑戰性的書籍,只有這樣,才能沖擊你那狹隘的偏見。”;他們說:“同學們,你們一定要不斷學習。你看這個“學”字,上面是一雙手擺算籌,下面是一個被罩住的孩子。學習的意義就是讓你打破這個“罩子”。《說文》講“學,覺悟也。”……
他們還熱衷于誦讀經典文章。在講到孟子的時候,A老師說:“讀孟子的書能美容。朱子講《孟子》使人發越,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讀孟子的文章啊整個人的精氣神兒是飽滿澎湃的,是激昂的。讀這樣的作品,你們能感悟到生命的進取之意,其文如刀鋒威不可犯。當然也不能經常誦讀哈,容易脾氣暴躁。”印象深刻的還有S老師,雖然剛從華東師畢業,但已經開始禿頭了。他的頭發在地上,在他的課本上,在他的衣服上,就是不在他的頭上。有時候教室風扇開得大一點,生怕像風吹蒲公英一樣把他的頭發也吹走了。但就是這么一位遭受“中文系摧殘”的老師,在講到先鋒文學,在講到廢名的《花紅山》的時候——“昨天來見山紅,今天來見山綠,不留一點兒余地。事實上紅花終于是青山,然而不讓我們那么的記住,欣紅而又悅綠。”他說每每讀到這里,都會想起學校盛開的木棉花,當年畢業的時候,花也這般紅。“又到木棉花開日,學堂路上憶金山。”然后眼底流瀉出兩行清淚,但他絲毫不在意,依舊興致高昂地朗誦《花紅山》——“花紅山是在那夕陽西下了”(“了”字拉得老高老高)
他們會跟我們聊他們的專業。“諸位若有志于學中文,首先得做好清貧的準備。學中文餓不死人,但也發不了財。當然從非功利的角度講,學中文也不是沒有實踐的機會,起碼發朋友圈的時候你就能用到。”老師頓了頓,喝了口水,朗聲說道:“每年剛開學一兩個月,你們往屆的師兄師姐啊就紛紛發朋友圈說想家啦,想金中啦。通常文案都是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說。但你們有個師姐寫得跟其他人不一樣,她寫到“金中的樹想我了嗎?”然后配了教學樓門前的羅漢松以及她現在所讀的學校的羅漢松的照片。“金中的樹想我了嗎?”這是什么,是對寫啊諸位,這用得是真的好,讓我覺得這么多年書沒白教。”
高中另一個讓我文學素養有略微提升的地方,是我加的文學社。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各種先進的文藝理論,第一次進行了系統的寫作訓練,第一次寫不同的題材作品…還記得剛開社團課的時候,我們部長就說:“接下來一年里,你們不能使用是、有、想、知道、愿意、想象、理解等可以走’捷徑‘的詞,你們要用你們的細節,讓你的人物立體…”
大概就是因為有他們,我才選了中文系吧。
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