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的第一杯茶(入門級別)
- 耕而陶 靜清和
- 4728字
- 2021-07-22 11:57:45
清明
梨花清明染春深
茶路漫漫在江南
紅袖添香伴讀書
·梨花清明染春深
清明是一年中草木潤澤、清氣最盛的時節(jié)。《歲時百問》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如雪的梨花尚未落盡,灼灼其華的桃紅,如鏡頭中的畫面映入眼簾。一年之中,沒有哪一個季節(jié),能像清明的姹紫嫣紅、明麗華彩。一片靈動的勃勃生機,在“紅綠扶春上遠(yuǎn)林”里渲染開來。
“明前茶葉是個寶,芽葉細(xì)嫩多白毫。”明前的茶,春溫低、發(fā)芽少,生長慢、芽葉細(xì)嫩,高氨低酚,香高味醇,彌顯珍貴。
古代的貢茶以早為貴。在貢茶的時代,春茶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社前是指春社前,大約在春分節(jié)氣。像唐代的貢茶,陽羨茶、顧渚紫筍,就是春分前后采摘的社前茶。火前即清明前,古時的寒食節(jié)禁火三日,寒食節(jié)又在清明的前一天。雨前茶,是指谷雨節(jié)氣前的茶。明代許次紓《茶疏》里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如果說明前茶是茶里的極品,那么雨前茶該是茶中的上品了。
明前的茶,清香襲人,鮮爽生津。它凝結(jié)著去歲的簪花剪雪,蘊含著早春的晨風(fēng)暮雨,流轉(zhuǎn)著清明轉(zhuǎn)折的清新盎然。這樣的茶,算得上是至真至純,無妄無嗔。如果在世俗中,被炫耀塑造成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真的會玷污了茶的清凈,辜負(fù)了茶的鮮醇。
明前茶,在我們的意識里,還是以芽為貴。在茶事活動中,仍會看到一些人,炫耀著單芽茶的嫩綠。對于明前茶,我認(rèn)為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會更理性完美。其耐泡度、鮮醇度、營養(yǎng)成分,都會好過單芽茶許多。其次,惜采單芽,會減輕對茶樹的傷害,如此方不辜負(fù)茶樹一冬的苦寒堅守。平常心,真滋味,草木情,飲之道。茶樹歷盡酷暑嚴(yán)寒,“春物亦已少”,還是要多存惜物之心,這也是茶之大道。
惻惻輕寒,剪剪風(fēng)中,晨歌兄來濟吃茶。我和晨哥談起滇中問茶的所見所聞,不禁有些慨嘆。云南連年春旱,茶樹嚴(yán)重過采,古樹茶殺青不透,烘青料的以假亂真,初制的粗放簡單,山頭茶青的混亂不堪,此類種種因素,使普洱生茶的未來變得更加迷茫。我在一些知名的寨子里,喝到過烘青料的茶。如仔細(xì)辨別,干茶有高溫干燥的火香味。茶湯青綠,葉底翠綠,香氣高揚,入口清甜,缺乏在苦的底蘊中的回甘。這種烘青綠茶特有的色香清甜,有先聲奪人之勢,不知會讓多少人上當(dāng)。
同時和晨哥談到,一個茶人,一個老店,應(yīng)把別茶鑒茶的正確理念,清晰地傳遞給茶友。怎樣的熟茶可以陳化久存,哪一類生茶可以如期地轉(zhuǎn)化,哪個池塘的蝌蚪可以變成青蛙。如不嚴(yán)格把關(guān),五年乃至十年后,浮光華彩隨風(fēng)而去,茶的真相畢露,又該如何去面對購茶的朋友與我曾推薦夸口的茶?古人“童叟無欺”的立店之本,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
在這個明媚的節(jié)氣里,我喜歡讀蘇軾的《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有幾個清明,又有幾人能看得清明啊。
山高霧靄處,翠綠是茶清明時節(jié)的春衫,本真依然。歲月催事,光陰發(fā)酵了青春的心事。中年時,那一杯茶,渥堆氧化,變成了溫潤甘甜的紅茶,茶里有你我淺笑深顰的盈盈秀色。此去經(jīng)年,耐得住時光沉淀的,是“玉碗捧纖纖”里泛著的醉紅酡顏。
·茶路漫漫在江南
累且快樂著的茶季來了,我急不可耐地去江南問茶。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江南的春,在亂花深處鳥鳴中,問茶的路,于陽崖陰林清澗里。
過去在江南問茶,我一般先到杭州。而后以杭州為中心,奔徑山、長興、安吉、德清、湖州等地。高鐵開通后,我可以乘高鐵先到湖州,然后以湖州為中心,真的方便快捷了許多。
四月的西湖,空氣里彌漫著紅胭綠脂的氣息,讓人沉醉。煙雨清波,如詩如畫的西湖,是我問茶江南的驛站,是一個必到可以不游,但不能不駐足小坐的所在。
長亭邊,斷橋上,雷峰塔下,靈隱寺中,虎跑泉邊,翁家山畔,尋紫覓紅,踏遍青山,只為尋覓龍井的香醇味鮮。西湖龍井的色清味甘,與他山異。異就異在西湖的春山蒼蒼,錢塘的綠水漾漾。還有呢?蘇軾、林逋、白居易、辯才、弘一的文脈詩魂,穿過千山暈碧、翠幕煙綃,在瀲滟春光里低吟淺唱,熏染富足了西湖龍井的蘊藉芬芳。
在杭州問茶,我去的最多的是翁家山、滿覺隴。這里的崖前澗邊,古木參天。濕漉漉的臺階,苔痕青綠。如是深深地呼吸一下,暢快清涼,空氣里有沾著露水的草木清香。如果仔細(xì)辨賞,桂花樹下的龍井茶,花香在茶湯里會悠然許多。
在翁家山,一株老樟樹籠罩的江南小院里,我協(xié)助翁老先生炒茶。老先生和我拉起了家常,他告訴我,他和老伴炒茶近五十年了,炒茶苦啊!但是,只有用手感知溫度,憑經(jīng)驗炒出的龍井茶最香,機器是無法炒出這種香氣的。看著他手上燙起的水泡,我有些黯然。或許如老先生所說,多少年后,傳統(tǒng)的龍井茶炒制工藝,會成為歷史的記憶,或僅停留在商業(yè)表演的層面展示了。茶很香,但炒茶的過程是苦的。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吃不了這個苦,逐漸遠(yuǎn)離手工的傳統(tǒng)技藝了。
我問老先生:“龍井的香,是哪種香啊?”老人說:“是清香。”確實是清香,我無法再去問。我感覺這是一種醇厚的豆花香,用心品來似又不似,這或許就是香氣的魅力和龍井的神韻。在山色俱佳的西湖之畔,秀美的獅峰山下,生長的片片茶園,溪澗徑流遍布,茶樹長年處于“不雨山長澗,無云水自陰”的霧露環(huán)境中,每天沐浴在山氣、水氣、花香、樟香、草香中的西湖龍井,怎會只有單一的香氣呢?一葉凝聚千般香,這或許就是茶的思想。
下山的路上,我還在思索,當(dāng)旅游的車流和人流,打破了西湖龍井千年的靜寂;當(dāng)寬闊的馬路,替代了幽篁曲徑;當(dāng)竹籬茅舍,變成了沒有溫情的鋼筋水泥;當(dāng)機器代替了傳統(tǒng)的手工……龍井茶的精神底蘊,是否也有了改變?還會如百年前的“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嗎?
黃昏,飄起柔若細(xì)絲的小雨。煙波浩渺的西湖,云蒸霧潤,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文人水墨。我行至柳浪聞鶯處,雨下得密了,雨絲纏繞著落花,覆蓋了小園香徑。
不能去樓外樓吃莼菜湯了,停不下的雨,讓我臨時改變了主意,到恒廬吃茶避雨。
和澄澄堂主及女主人姚瓊相知多年,冒雨去討杯茶吃,也不用寒暄客氣。清秀的姚瓊,笑意盈盈,瀹泡她鎮(zhèn)店的私房茶積香。姚瓊說,積香是她和先生早前用班章料精心定做的熟茶,希望此茶在歲月的磨礪中,厚積薄發(fā),歷久彌香。
積香的名字,取的真雅。宋代秦觀有詩:“云峰一變隔炎涼,猶喜重來飯積香。”果真茶如其名,這茶的香氣,和我早前定做的一款攸樂高山熟普類似。開湯乳香濃郁,水厚湯滑,三水后,乳香中的糯米香醇正勃發(fā)。可見此茶選料的老到。
姚瓊的恒廬清茶館,原是在西湖邊上的一座百年老別墅,以古樸清雅著稱。我常說,恒廬的位置是天堂一隅,得天獨厚的氣質(zhì)與格調(diào),是其他地區(qū)無法復(fù)制的。
我坐在竹椅上,細(xì)品著積香的柔滑與甜軟,透過沉靜的海棠花格窗欞,聽窗外雨打芭蕉,看翠竹搖曳窗欞,墨痕盈窗。欣慰西子湖畔的雨夜蕭蕭,有茶,與一二知己共飲。茗品細(xì)細(xì),香長味永,心下快活自省,口不能言,妙處難與君說。
雨還在下。我開始牽念湖邊的杏花,可否經(jīng)得起雨梳風(fēng)寒。如明晨起得早,煙雨中,我一定會去探香西湖的杏花。
·紅袖添香伴讀書
萬木疊翠的桐木關(guān),崇山峻嶺,松繁竹茂。古茶園的野生茶樹,高處不勝寒,所以,這里茶山的春天會來得晚。
谷雨前,我從武夷山的三姑,驅(qū)車進桐木關(guān)。進山的路,是百年古道,在對夾的青山間逶迤盤桓。山路左側(cè)的山澗里,碧水橫流,漣漪清澈,向下流入武夷山的九曲。遠(yuǎn)處數(shù)峰青黛,有白云繚繞。過了保護區(qū)的皮坑檢查站,再往里才算是真正的桐木關(guān)。這里的海拔超過了一千米,水清山翠,宛若仙境。
一路穿林渡水,峰回路轉(zhuǎn)。九十分鐘后,到達(dá)人跡罕至的十里場。我稍作休整,和老溫直奔桐木關(guān)的核心區(qū)大竹嵐,去探望生長在竹林里的百年野茶。
桐木的山深處,蒼松翠竹,綺麗清幽,山奇更有異水,令人目不暇給。到達(dá)大竹嵐,我徒步跨越山澗的小溪,踏著松針和竹葉自然厚厚鋪成的蹊徑,攀竹援樹,艱難步行一公里許,來到了垂陰相蔭的竹林深處。
這些生生不息在竹林新筍間野生的老茶樹,枝椏間密布著苔蘚蕨草,翠綠養(yǎng)眼。那叢叢不知歲月經(jīng)年的老茶樹,有同根相生的,有茶果墮地野生的,一簇簇的間隔或近或疏,俱各成風(fēng)景。彼此間或相依,或翹望,枝枝葉葉總關(guān)情。
這些野生的茶樹,不同于山外的園茶。葉梢青翠中泛著金黃,葉面凹凸有致,褶皺如老人的手面,訴說著山里的清寂歲月。葉張微微后卷,茶芽及葉張背面的絨毛稀少。細(xì)觀每一叢茶樹,葉片細(xì)長如竹葉,葉莖較長。葉芽或翠綠、或金黃,或紫紅、或淡紫,色皆不一。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記載:“茶于草木,為靈最矣。去畝步之間,別移其性。”生態(tài)清絕的好茶,數(shù)步之間,葉片與葉芽的顏色,確實不一樣。
劉夢德有《試茶歌》:“陽崖陰嶺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 他慧眼識茶,贊賞生長在竹林里,且長滿青苔的山坡上的茶樹品質(zhì)最佳。茶樹生長在被覆竹葉、松針腐殖土的爛石之上,莓苔青綠。葉梢金黃,葉片皺褶后卷,茸毛稀少。這些典型的好茶特征,印證著這片竹林為野茶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生態(tài)。這些特點,也符合陸羽《茶經(jīng)》對“野者上,葉紫者上,葉卷者上”好茶狀態(tài)的描述。
第二天清晨,待茶樹上的露水消失,竹林野茶開始采摘。等茶青運回十里場,薄薄地攤晾在竹席上攤青。我坐在一旁喝茶,陪著茶青慢慢走水,不時地會抓一把茶青聞聞香氣。葉面如綢緞柔滑,果膠粘手,又親切喜悅地不忍放下。茶青散發(fā)出香甜的青蘋果味道,純正馥郁。
夜深的桐木,遠(yuǎn)山如黛,山風(fēng)清泠。萬籟俱寂,唯聞耳畔溪流淙淙,間或幾聲狗吠遠(yuǎn)傳。一夜飲茶看青,與老溫聊茶,幾近不眠。
當(dāng)山中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到次第斑斕,疊翠欲滴的山巒之上,野茶的攤青階段結(jié)束,進入了萎凋階段,清香如故。兩小時后,茶青萎凋完后開始揉捻。野茶肥厚柔韌,需適當(dāng)延長揉捻時間。待條索緊結(jié)柔美,開始結(jié)塊,然后進入長達(dá)八小時的渥堆發(fā)酵期。做茶很累,但做好茶是一種享受。好茶觸手柔媚,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清香四溢,如握盈盈紅袖。各種清香,次第萌生。種種無法述說的美,貫穿始終。
日西斜時,茶青發(fā)酵到九分紅一分綠,我協(xié)助老溫起堆,把變紅的茶青,均勻布散到竹篩中,一摞摞地移入專門做傳統(tǒng)紅茶的青樓。開始點燃松木,用高溫?zé)煔馔瓿砂藗€小時的焙火烘干,才能結(jié)束毛茶的制作。
竹林的野茶與竹相伴,得竹林清芳。叢生山野,具苔蘚樅韻,沾染草木清芬,梅馥蘭馨。后天制作中又得以松木熏染,松竹梅蘭的氣韻,齊聚一盞湯內(nèi)。我笑著對老溫說:“這茶,就是中醫(yī)里以補氣著名的四君子湯。”
“林下美人,梁上君子。”是金岳霖對林徽因、梁思成伉儷的無上贊美。竹下佳人,盞中君子,是“紅袖添香”這款茶的真實寫照。我用竹林野茶做的“紅袖添香”私房茶,只要謹(jǐn)遵古法,精工擇料,得以時日,必將成為一段茶飲佳話。
這是兩年前,我三進桐木關(guān),尋訪紅袖茶的記憶。走進桐木關(guān),我的心靈便沉入幽微空明的境界里。林壑優(yōu)美的凈澈靈氣,令人神思醉酡,林泉之心頓生。
當(dāng)我在山清水秀的十里場,品到這款竹林野茶時,便驚喜不已。那金黃油潤的湯色,如梅似蘭的花蜜香氣,讓我從心底愉悅。最喜那入口的清甜,如山野深處的疏朗清寒,無一絲的駁雜。亦如茶畔繞過的溪流,明澈澄靜。如此的佳茗,盡得山清水幽之氣,浸染竹木清香之韻,熏以山花野卉之芬。“紅袖”雖有了梅芬蘭幽竹清,但我覺得也不能少了松香,便在后期的焙火中選用了松炭,使之不離傳統(tǒng),稍含松煙淡淡。“紅袖”添以松煙香氣,我親切地稱之為“紅袖添香”。
紅袖添香夜讀書,是文人閑適香艷的生活。書讀執(zhí)卷,生活如茶,生活里不能少了傳統(tǒng)生活的松煙氣息。如此良宵兀坐,人倦燈瘦之際,倘若有一襲“紅袖”溫存賞心,可得人生三味:布衣暖,紅袖香,讀書滋味長。
紅袖添香夜讀書,是散慵文人的愜意生活。無需華鬢人如玉,一盞紅袖,低回悠長,溫馨雋永,暖意叢生。難怪金圣嘆說:“讀《西廂》,必焚香讀之,必對花讀之,必與美人并坐讀之。”剔透清靈,情幽賢淑的佳人罕矣!莫若紅袖添香,茗伴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