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驚蟄

驚蟄過后茶脫殼

一樹梨花一溪月

石頭寨里罐罐茶

·驚蟄過后茶脫殼

茶諺云:“萬物長。驚蟄過,茶脫殼。”“茶脫殼”,說的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后,氣溫上升到攝氏十度以上,山間的茶樹上,保護和孕育越冬茶芽的鱗片,逐漸張開。茶的保護傘完全脫掉之后,像剛脫離父母襁褓中的孩子,生長發育開始變得自由自在。蟄伏蓄勢了一冬的春茶,迫不及待地吐露著新綠。

如果時光能夠穿越到宋代,我會去武夷山看古代驚蟄喊山,催茶發芽的熱鬧景象。有史料記載:“前朝著令,每歲驚蟄日,有司為文致祭,祭畢鳴金擊鼓,臺上揚聲同喊曰:‘茶發芽’。喊山者,每當仲春驚蟄日,縣官諧茶場,致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發芽’。”宋人趙汝礪在《北苑別錄》中描述茶區驚蟄喊山:“春蟲震蟄,千夫雷動,一時之盛,誠為壯觀。”

“茶發芽!”喊出的茶芽,我們稱之為社前茶(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為春社日,大約在春分前后)。它比珍貴的明前茶早了一個節氣。社前茶古時用來做貢茶,像唐代的貢茶顧渚紫筍,宋代的北苑貢茶臘茶。

據說,驚蟄這一天,茶農虔誠莊嚴地擊鼓喊山,驚動了天庭上負責管理玉帝仙茶園的老金龜。老金龜從南天門順著喊聲,向武夷山下打望眾人祭祀山茶,它看到民間對茶頂禮膜拜,便心生煩惱,心想:“我修行千年,落得在仙茶園除草澆水,尚不如人間一株茶的禮遇。”嘆罷老金龜一氣之下,縱身跳到牛欄坑的杜葛寨,化作了名叢水金龜。

因此,有人說驚蟄是水金龜的生日。如此說來,列為武夷巖茶四大名叢之一的水金龜,可謂仙風道骨,出身不凡。水金龜的干茶外形,條索肥壯,色澤油潤有寶光。香氣幽長清遠,有梅花氣韻。滋味濃厚甘鮮,是一劑味美耐品的龜靈湯。

我欣賞水金龜的湯紅水滑,齒頰芬芳。凝望著茶湯的緋紅清韻,我有點茫然,是茶緋紅了水,還是水綻放了茶?真的說不清楚。茶與水,誰是誰的春天?

春天,要學會疏泄肝木之氣,不能像老金龜一樣意氣用事、肝氣郁結。驚蟄過后,我們的身體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精神、情志、氣血如春天般舒展暢達,生機盎然。喝茶要順應自然,喝好茶,少喝茶,喝淡茶,方益于身心。

春始喝茶,首選高香茶芳香解郁,如鳳凰單叢,品質良好的茉莉花茶。身體虛寒者,應以普洱茶、正山小種紅茶為主,驅散嚴冬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對即將上市的綠茶,不可盲目追新。新茶寒火并重,最佳應冷存一個月,或等立夏后,新茶寒緩火褪,再喝也不遲。

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和霜降是兩個頗有動感的節氣,很像人生。驚蟄脫殼的茶,是呱呱落地的孩子。一朝春盡紅顏老。霜降開始添了離愁,大地在一夜間,白了少年頭。霜降的茶開始變甜,但已是具有藥效的老茶婆了。

·一樹梨花一溪月

無上清涼云茶會是由云南的民間茶人發起的、純公益的茶事美學活動。從苦夏到清秋,由寒冬至陽春,從云南開始,輕煎流水,一期一會,風雅之至。

2010年,我在武夷問茶,錯過了云茶會“冬養藏”的雅集。2011年初春,應迎新之邀,我約晨哥、素心如月、一鳴兄,飛奔云南大理的洱源縣,在古木參天的梨花島,參加了無上清涼“醉東風”的云茶會。

迎新多次和我提起過梨花島,那可是一處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世外梨園。梨花島的背后三面環山,向南面向茈碧湖。進出梨花島,只有依靠船只,在一汪碧水的茈碧湖里擺渡。茈碧湖有絕跡的桃花水母,有珍貴罕見的茈碧花。這塊土地上,還養育了有孔雀公主美譽的楊麗萍。迎新說,島上世代居住的有一百多戶人家,五百年以上的老梨樹有數百株,等梨花盛開的時候,白云般的梨花擁著的島上村莊,活脫脫就是一懶云窩。

梨花島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傳說元代時,西夏王國在滅亡之前,西夏貴族的一支,便悄悄安排家眷逃出,選定了這處“桃花源內可耕田”的風水寶地,以避戰爭之亂。

渡過茈碧湖剛下船,我走進了百年梨園,但見粗大的梨樹,老枝縱橫交錯,枝間的苞蕾星星點點。我有點失望,何處覓我席間構想的一枝梨花?便笑對晨哥說,我們來的可能早了點。不料次日,一夜春風,梨花幸得湖近水,風搖芳林,花開半時,疏朗得恰到好處。

第二天的梨花樹下,“醉東風”云茶會如期舉行。遠道無輕載,我從濟南只攜彩漆銅膽瓶一只,茶席上的影青高足盞、玲瓏梅花天青茶罐,是從一水間借來的。煮水器、泡茶器是昆明的茶友雪酈贊助的。斷墻殘垣中,我有幸撿到一方苔痕青綠的古磚作為壺承。墻角的幽篁叢中,覓得竹鞭一枝,便是茶則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我在湛藍的手織麻布上,布茶席“一樹梨花一溪月”,以助茶會清興。

秉持澄澈的茶心一瓣,在梨花島茅棚下的春日,我與眾友細品了三款普洱茶。微風過處,花香陣陣。善念起時,梨花深處醉東風,天助芳會,茶香氤氳。

“一樹梨花一溪月”,詩出唐代無名氏的《雜詩》。“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茶香里,盞影梨花醉東風,也醉了我,確實“不知今夜屬何人”。

在梨花島布席吃茶,明凈清寒,空蒙優美。又應地理春景,溪月梨花,青瓷盞茶,捧手可鞠。梨花院落溶溶月,屬于今夜吃茶人。梨花月下照影,倒映在清溪中。梨花淡白、圓月流華,人被浸潤得性情如月,魂靈似花。浸了月光,沾了花香的清凈,是否就是心無住留的無上清涼?

關于茶席的構想,迎新問我,月在何處?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人在大理,茶在洱海,風花雪月,月印我心啊。其實洱海水畔吃茶,舀一瓢洱海的水,煮水瀹茶,蒼山雪印洱海月,已融化在柔軟的茶湯里了,誰又分得清蒼山的千年雪水與萬古的溶溶月色?百年梨樹春風飄搖的如雪花瓣,隨意駐留在溪水般藍色的席布上,誰能說不像斜掛在湛藍夜空中的一輪月明?

最受感動的是梨花島的早餐。清晨,當我們一行七人,在梨園深處的院落邊散步,像七八十年代農村老家的民風一樣,古道熱腸的白族兄弟,主動邀請我們進院里吃飯,不但不收錢,而且又給每人新煮了一碗剛擠的新鮮牛奶。在返回茶會的蜿蜒小道上,桃花、梨花、木瓜花暗香浮動,濃厚的牛糞味彌漫其間。我忍不住對同行的清歡說:“讀書烹茶,倒是清致,然而能真正凈化心靈的,還是內心升起的真摯與感動。牛糞的腥臊,此刻有點親切,這曾是遠離我們生活的煙火氣息。”

·石頭寨里罐罐茶

含情別故侶,花月惜春分。勐海地區進入最忙的茶季,我告別同行的諸友,從麗江飛至西雙版納的景洪。

老五來景洪接我,開車一起上南糯山。若從字義上猜想“南糯”兩字,南糯山的茶應該是糯糯的,柔柔的。這純屬巧合,南糯山的茶確實是柔的,剛柔相濟,清甜芳香,略有澀底。其實“南糯”這個詞在傣語里是“筍醬”的意思。

南糯山茶區,位于景洪和勐海的交界處,隔流沙河與勐宋茶山對望,是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自古就是瀾滄江下游最著名的古茶山,目前保留著一千多公頃的古老茶園,其中拔瑪寨和半坡老寨的古樹茶,是山上品質最出名的茶。

上山的路,幽深曲折。躍上蔥蘢四百旋,從山下到山上老五的家,有半個小時的車程。老五的家在白云生處的石頭寨,我站在他家木樓的門口,可以俯瞰南糯山郁郁蔥蔥的秀美茶園。

愛伲族木樓里的火塘,常年不會熄滅。火塘是一家人生活的中心,夏天用來燒水做飯,冬天用于烘烤取暖。盡管和老五熟識,他卻一直把我當客人招待。我們坐在火塘邊,老五抓一把頭春的曬青毛茶,丟到土黃色的罐罐內,放到火灰上炙烤。他邊烤邊上下左右不停地抖動著陶罐,待茶葉被烤得微黃,飄出濃郁的焦香。老五這才把吊在火塘上被熏烤得黝黑鐵壺里的沸水,嗞的一聲沏入罐內。霎時熱浪滾滾,茶香四溢。老五分茶時熱情地說:“這就是我們的罐罐茶,有的地方也叫雷鳴茶。關于罐罐,還有個謎語猜呢!家里有個小烏龜,客人來了就鉆灰。紅煎飄香雷鳴催,敬飲客人連稱美。”第一道罐罐茶,湯色紅濃,醇釅得像苦澀的中藥湯。兩三道后,清香苦涼。然后慢慢地變甜。

少數民族的罐罐茶,先苦后甜,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它讓生活在偏遠山區,曾經貧窮清苦的山民,從茶中能感受到明天更美好的希望。善飲苦茶,從苦中品出甜味,苦中作樂,是人生的修行功夫。苦茶如藥,能讓人受用一生。現在茶農富了,罐罐茶依然在傳統的火塘上吱吱作響。再飲,已是離不開的生活習慣,也算憶苦思甜了。

南糯山的茶,濃濃地飲,茶湯飽滿,生津回甘特別的好。在半坡老寨古茶園,蹣跚穿行了一個下午,當舌根的苦澀完全褪去,口腔唇齒間,是滿滿生津的甜。

老五是他漢族的名字,他們愛伲族人的名字,是父子連名制。比如他的爸爸叫水老,他叫老五,他的兒子就叫五大,如此用最后一個字連名,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南糯山又叫孔明山。傳說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南征,經過南糯山時,士兵水土不服生了眼疾,諸葛孔明把隨身的手杖插地化為茶樹,士兵摘葉煮水,飲之即愈。傳說畢竟是傳說,有的不足為信。但南糯山悠久的種茶歷史,可以確認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昭時期。那時布朗族的先民還在此種茶,后來布朗族遷離南糯山,遺留的茶山被愛伲人繼承至今。

古樹參天的半坡老寨,婀娜多姿的栽培型古茶園里,還有一棵八百多歲的茶王樹,似盤龍虬曲,生機勃勃地屹立在山坡上。它年復一年地發芽、開花、結果,見證著古老茶山的這段歷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辉县市| 鹤壁市| 托里县| 涞水县| 麻阳| 绍兴县| 曲水县| 东安县| 望谟县| 罗源县| 汶川县| 平湖市| 泸西县| 青冈县| 龙州县| 朝阳县| 宜昌市| 兰考县| 汉中市| 西和县| 林周县| 栾城县| 揭西县| 突泉县| 霍林郭勒市| 宝丰县| 曲阳县| 红原县| 龙江县| 台南县| 洱源县| 利辛县| 萝北县| 油尖旺区| 泽普县| 普陀区| 准格尔旗| 资中县| 永吉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