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1541字
- 2021-07-23 14:21:50
密切自己與孩子的關系,也鼓勵他積極地與人交往
在最初時,孩子都會與媽媽親近,并無條件信任這個帶給他生命的人,對于其他人,他可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隨著成長,有些媽媽的壞情緒卻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孩子從媽媽這里無法感受親密,而他與他人的關系也會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是盲目信任任何一個可以給他溫暖、讓他感受親密的人,要么就是冷漠地拒絕所有人,因為“媽媽都不能讓我感到親密,外人又算什么?”不論哪一種孩子,其性格都在向扭曲的方向發展。
可見,媽媽的壞情緒就如北風,越吹越讓孩子感覺冷,他裹緊自己以躲避風寒,并希望逃離風口。只有如暖陽般的好情緒,才能讓孩子與自己的關系密切起來。
一位爸爸在社交軟件上發了一段自己與兩個女兒的對話:
大女兒問他:“爸爸,您明天休假嗎?”
他給出肯定回答。
二女兒說:“真好。”
爸爸問:“很開心嗎?”兩個女兒非常肯定。
他問:“為什么啊?”
二女兒說:“因為可以和爸爸追著跑玩兒啊!”
大女兒說:“和爸爸一起玩兒超級開心!”
這位爸爸說,自己小時候,如果爸爸不在家才會很開心。而現在,他放假在家卻會使孩子們開心。
其實媽媽與爸爸也是一樣的,孩子更愿意親近“愿意與他們親近”的媽媽,而能讓孩子開心起來的媽媽,勢必會是擁有好情緒的媽媽。
所以,若要與孩子保持親密,就不妨先從穩定情緒開始,這樣孩子的性格培養也會隨之受到正面的影響。
第一,以穩定的情緒面對各種事,以愉悅的情緒回應孩子的快樂。
壞情緒是將孩子推開的最直接的工具,所以至少應該先從“不把孩子從身邊推開”開始努力。沒有什么事是必須要用壞情緒去應對的,越是心態平穩,越能解決問題。而且,只要你不釋放壞情緒,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家人都會感覺輕松許多。
當孩子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時,嘗試著空出自己當時的思緒,只關注孩子說的事,配合他的情緒予以回應。當然如果你感覺實在很難過,也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高興,但是媽媽現在覺得不太好,稍等一下好嗎?”給自己一段平復情緒的時間,然后再嘗試轉換思緒,關注孩子的做法。這樣一來,孩子也會依舊保持他原有的開朗性格,而不會因為總去關注媽媽的情緒變得焦慮起來。
第二,不總是指責孩子,學會用巧妙的方法化解問題。
有的媽媽總是表現得很嚴苛,巴不得孩子一丁點錯誤都不犯,生活中也就指責不斷,這會讓孩子感到沮喪。
孩子有問題不假,但如果總是嚴厲指責,孩子也會變得壓抑起來,畢竟再開朗的人也架不住總是被批評。作為成年人,理應有更理智的想法,多思考,多嘗試,選擇更巧妙的方法去化解問題,讓孩子既意識到了自己需要進步,同時也讓他從你這里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感覺到你對他的支持與鼓勵,這才是有智慧的體現。
第三,不用親密關系綁架孩子的自由,有空間才是真親密。
親密關系并不是靠媽媽“要”來的,如果孩子與你不夠親密,先自查原因才對。而且,隨著成長,孩子會開始需要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你也要認識到這一點,并允許他獨處。
其實綜合來看,還是情緒的原因最為主要,情緒左右了你的思想與行為,致使你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讓孩子不能主動親近。而當你緩和了情緒,改善了自己的心境之后,與孩子的相處自然也會變得融洽起來。
第四,鼓勵孩子建立更多良好的友誼,進一步塑造良好性格。
當孩子與媽媽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系之后,媽媽還要把他推向更廣闊的社會中去,良好的交往經歷會豐富孩子的視野與閱歷,從而完善他的性格發展。如果說與媽媽建立親密關系是為孩子良好性格的建立打基礎,那么與更多的人建立良好關系,則是在幫助他不斷完善和塑造良好性格。
所以,不妨利用已經與孩子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鼓勵、欣賞孩子,給他講講你的交往經驗,并對他在交往中遇到的問題給出良好的建議和意見。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能擅自插手孩子的交友(交損友除外),要給予他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