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哲學時代:楊朱哲學
- 顧實
- 2136字
- 2021-07-23 14:24:44
第二節 老聃破除孔、楊二子之智辯
一曰孔子、楊朱同學于老聃,關于智辯之問答相似,如下:
《莊子·天地篇》:夫子問于老聃曰(夫子即孔子,下文之丘字可證):“有人治道若相放(放,反也,《釋文》本作方,通用字,并也,正反二者相并也),可不可,然不然。(以不可為可,以不然為然,即相反也,《莊子·天下篇》曰“以反人為實”。)辨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論語》,孔子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粼;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是堅白亦為習用語。縣,俗作懸。,籀文宇,屋檐也。若懸之檐宇,在目前,甚明白也。)若是,則可謂圣人乎。”(圣人即明王也,老子曰“圣人之治”。)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胥,謂胥徒也。易,治也。技,技工也,如今之技師。系,綴也,屬也,如作文亦曰綴文屬文。胥徒供役治事,技工盡職作業,皆勞形苦心。)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留,一本作
,一本作貍,皆
之借用字,能嚙執
牛之狗而成愁思者,及猿狙之便提而來自山林。失其本處,皆以有才能而被系縛也,系狗以供獵用,系猿狙則為弄猴之戲。)丘(呼孔子名而語之),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予,老聃自稱也。若而一聲之轉,故可連言曰若而,亦可單言曰若,曰而,皆訓汝也。)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頭有腳而無心知無耳聞者,眾庶也。)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有形者人也,無形無狀者道也,人能與道并存者無有也。)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言蕓蕓萬物之動靜生死廢興,不過后起之現象,非其本來之所以然。)有治在人(在,存也,察也,《老子》四十九章曰“圣人在天下”,《莊子·在宥篇》曰“聞在宥天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物矣,并其自然之天而亦忘之,則人我兩忘,故曰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入天門,與天為一,此圣人之治也。)
《莊子·應帝王篇》: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于此(假托有人,實即楊朱自況也),嚮疾強梁(嚮、向通用字,志向也,趣向也。疾,截也,有所越截也,即心理學所謂過程也。梁借為勍,謂志向所經行者,堅強勁勍也),物徹疏明(徹、轍,古今字通也。謂觀,物所通者,疏朗明達也),學道不勌(倦、勌,古今字),如是者可比明王乎?”(明王即圣人也,老子答語中之圣人可證。)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言此只可為圣人之胥徒及技工,易亦即變易,如今之輪流換班做事。系亦即系屬,如今之專門一科工作,故二者又有別也。)且曰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之狗來藉。(文,謂皮也,其皮有文采也。田,獵也。藉,系也。有文采者被獵,有才能者被系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仿佛漢高祖功狗功人之喻。)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己,謂我也,不從我出也。)化貸萬物而民不恃;(貸,與也,《老子》四十一章曰“夫道,善貸且成”,二章曰“為而不恃”。)有莫舉名(《老子》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三十二章曰“道常無名”),使物自喜;(《老子》二十章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老子》十五章曰“微妙玄通,深不可測”,十一章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吾人欲讀此文,須知明王圣人者,即三皇五帝三代以來所傳統,治天下之予一人也。《莊子·天下篇》分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萬民七等人,就事實而言之,則天人、神人、至人亦皆即圣人也。惟君子為未達一間,而魯者禮義之邦、君子之國也。雖得周之備物典策,然究以侯國,其能傳帝王之術者絕跡于境內。故孔子、楊朱咸有紹古明王、圣人之帝王思想,是以紛紛不憚向老子問道也。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傳古來帝王之術者,此為正宗。故孔子、楊朱之愿為弟子者,猶后世道、釋兩教之徒弟,與今出洋之留學生也。且也老子之術,世名曰黃、老,《史記·孟子荀卿傳》曰:“慎到、田駢、接子、環淵,皆學黃、老道德之術”,是其證也。漢初,更名曰黃帝、老子。《史記·陳丞相世家》、《外戚世家》、《樂毅傳》、《日者傳》,皆有此語,又可證也。黃、皇古字通用,故黃帝、老子者即皇帝、老子也。老者,長老也,至尊也。今俗猶習呼“皇帝老子”一語(其意四字并成一名,即至尊無上),而不知其由來至遠也。是故,《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言“君人南面之術”者,信也。然又何與于“離堅白,合同異;然不然,可不可”之事耶?則道德、刑名二者本為一體一用之學。故孔子、楊朱咸天賦英材,篤生圣哲,皆初慕辨察為治,以為能正刑名,即可為帝王也。孔子之問“離堅白,若縣”,即楊朱之問“物徹疏明”,吾于第一章已言之。且老子曰:“無私焉,乃私也。”正即可不可、然不然,名家充虛施易之法也。然而道家不限于此者,此不過一種對于物觀透測之手段,尚非明王、圣人之真本領所在也。故老子之于孔、楊二子,咸各有進以益之。孔子之圣人,即楊朱之明王。圣人忘己而入于天,即明王之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抑何二子同事一師,而所問所答,幾全同也。則大道本自要言而不煩,故無甚異同也。
其后孔子亟稱堯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又稱舜“無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而楊朱之全性保真者,亦即虛無無為也。此皆孔、楊二子奉教于老子所得之成績,班班可考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