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哲學時代:楊朱哲學
- 顧實
- 2285字
- 2021-07-23 14:24:44
第二章 楊朱學于老聃
第一節 周、魯之關系
周季百家并作,大師幾如“過江名士多于鯽”,而老子尤為大師之大師,其事跡見《史記》本傳,余既別有《老子列傳考釋》,及《老子年表》以詳之。茲第揭要而言曰,老子先孔子而生,后孔子而卒。其卒年蓋在戰國前期,周顯王初載,故得與楊朱年事相接,而發生師弟之關系也。
且老子所以為大師之大師者,尤以孔子、楊子皆一代之大師,而同出老子之門下也。孔子者,春秋一代之大師也。楊子者,戰國一代之大師也。而老子偏以壽考,為春秋、戰國兩代學術之中樞,孔、楊兩大師之先河,豈非卓絕千古之怪哲哉?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而周季諸子書皆稱曰老聃、曰老子,獨不稱其姓名,即此一端,可見當世社會之推崇,亦已情見乎辭矣。《老子》六十六章曰:“天下樂推而不厭”,考諸其生平,則其言也信。《禮記·中庸篇》:孔子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此其語意中,大有人在,舍老子其疇克當此“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八字考語哉?昔唐虞命契為司徒,曰“敬敷五教,在寬”,蓋老子實得其道。重以享大壽考,故教澤綿長,莫與倫比。宜乎為天下后世所宗仰,隱然若一大教主,終戰國之世而不少衰哉?
夫魯者,周公之國也。周公有大功勞,成王賜魯備物典策。及周之衰,魯獨秉周禮,遂為列國文化之冠。孔子、墨子既皆魯人,今又推得楊子亦當為魯人。是其圣哲輩出,非他國之人所能望其項背,豈偶然哉?孔子之先,宋人也。其后奔魯,生孔子,詳《史記·世家》。《通志·氏族略》引《姓纂》云“墨氏,孤竹君之后墨臺氏,后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然《呂覽·慎大篇》高誘注曰:“墨子名翟,魯人也。”孫詒讓曰:“《墨子·貴義篇》云‘墨子自魯即齊’,又《魯問篇》云‘越王為公尚過束車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魯’,并墨子為魯人之塙證。”張純一亦力持此說。具詳二家所著《墨子間詁》及《墨子間詁箋》兩書中。可見后世姓氏之書,多不足據。惟楊朱僅有南之沛一事,及其氣質與孔子近,冠服與墨子同,可推定為魯人。蓋楊朱跡近逸民,遺事無多,故所可考者,止此已耳。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殆可為衰周之魯誦之。物華天寶者,得周賜備物典策也。人杰地靈者,孔、墨、楊三哲同萃于一國也。就中墨子學于史角之后,蓋與老子無交涉,然亦嘗稱引其“道沖而用之又不盈”一語。《韓詩外傳》且以老、墨并稱,則有無關系,正未可斷言也。而孔、楊二子學于老聃,古籍信而有征,試先言孔子。
《史記·老子傳》: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
《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于周室。(謂藏十二經也)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蓋其職掌征集所藏之史也)有老聃者,免而歸居。(然老聃后復官周,為太史。)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十二經有三說:一謂《易》上下經,加《十翼》,為十二經也;二謂《春秋》十二公經也;三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加六緯為十二經也。然第一說為近理,孔子于將歿一二年,作成《春秋》,則六經未完,何來六緯,更何來十二公經?且下文明云“要在仁義”,《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明證也。蓋孔子作《易》,先于《春秋》也)。老聃中其說(中止孔子之說),曰:“大謾(謾、蔓通,謂冗蔓太多也),愿聞其要。”(要即不謾也)孔子曰:“要在仁義。”(《易翼》于仁義,不憚反復言之。)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仁義為有記之性,而老聃所重者,在無記之性。)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此儒家之要旨,屢見于《易》。)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此與《墨子·經下》四一章之問法正合。)孔子曰:“中心物愷(與物愷樂也),兼愛無私(不私一己),此仁義之情也。”(情,實也,性不可見,征之于情實而自見也。)老聃曰:“意(同噫)!幾乎后言!(后起之言,非本性也。)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有無相生,充虛互易,此老子用名家法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牧,養也。)則天地固有常矣,(寒暑運行,是其常也。)日月固有明矣,(日月代明,是其明也。)星辰固有列也,(星斗錯落,是其列也。)禽獸固有群矣,(道德之至,與鳥獸同群。)樹木固有立矣。(道德之至,偕草木無知。)夫子亦放德而行(放,依也),循道而趨,已至矣。(至,極也。)又何偈偈乎揭仁義(偈偈,用力貌。揭,舉也,以仁義為揭橥也),若擊鼓而求亡子焉。(子逃亡而擊鼓求之。)意(同噫)!夫子之亂人性也。”
吾所以舉此老、孔問答一段公案者,一則老子所以為一代大師之大師,與其身任周守藏室之史,不無有關也。又一則道、儒兩家根本不同,老子之所以排斥儒、墨,與孟子之所以排斥楊、墨,即此可以窺見端倪也。夫孔子何以必西藏書于周室,蓋孔子嘗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故文王演《易》上下經,而孔子作《十翼》,合成十二經,欲藏諸周室,則可通行于天下萬世也。《易·系辭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而此孔問于老一段話,不過“要在仁義”,正可見其與十二經中語,針鋒相對也。然老子不許者,其學術思想與孔子所慕者,完全不同也。《老子》十八章曰:“大道廢,有仁義。”此大道者,何道也?即《禮記·禮運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云云者是也。而仁義者則即三代小康之術也。故老子嘆曰:“噫!幾乎后言也!”然孔子蓋自受老子之教,而亦追慕五帝之大道,所以有《禮運》一段文字也。其后楊朱問于老聃,所稱“學道不倦”,亦即學此大道也。
不第此也,孔子、楊朱同學于老聃,而老聃教訓此孔、楊二子者又大略相似也。試分述于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