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溝通的奧秘
- 董國臣
- 1600字
- 2021-07-22 17:16:17
非暴力溝通的知識結構
我們在飛機上會聽到這樣的安全廣播——當機艙內氣壓過低時,您頭頂上方的氧氣面罩會自動脫落,在您試圖幫助別人之前,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
想要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如果我們沒有照顧好自己,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們自己可能就先“缺氧”了。
圖2-3是非暴力溝通的知識結構圖,也是我們與他人互動的路徑指南。

一棵樹的樹根足夠強壯,才能茁壯成長起來。非暴力溝通之樹的樹根叫自我傾聽(自我連接)。樹根足夠強壯的時候,風吹過來樹才不會倒。當樹生長到一定階段,就會長出主要的兩根樹枝:一根樹枝叫誠實表達,一根樹枝叫同理傾聽。而同理傾聽又包括兩個層面,分別是安靜聆聽和用語言反饋。
當我們能夠時常同理自己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之樹的樹根就會足夠強壯,進而長出足夠粗壯的樹干和樹枝,幫助我們去同理傾聽他人。
與人互動的時候,我們往往聚焦于表達自己和傾聽他人這些看得見的部分,而忽略了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通過自我傾聽來關愛自己。
以媽媽看到孩子不做作業這件事為例。很多時候,媽媽直接生氣地表達:“你怎么還不寫作業,我們都說好了,今晚要早點做完作業早點睡覺,你怎么還不做!”
這并不是誠實表達,只是在發泄憤怒。
我們在實踐非暴力溝通的時候,要從根部做起,先同理自己。也就是說,要有自我傾聽的過程——
先是觀察,看到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
然后留意自己的感受,留意到此刻胸口有些起伏,我感到有些生氣。那我為什么會生氣呢?我特別看重今晚要早點休息,我需要休息。
我看重休息,但為什么去要求孩子呢?原來是我特別看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協作(這就回到了自己的需要)。我特別看重休息,看重協作,我才會生氣的。
當我們這么做的時候,內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整個樹根的部分就是要照顧好自己,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并回到自己內心的需要。
經過自我傾聽,和自己建立了連接,明白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時,我們的表達會更有力量。比如說:“親愛的寶貝,媽媽今天想早點休息,你是否可以早點做作業。做完作業后,我們可以早點睡覺。”
我們叫孩子做作業,如果孩子回答“不”,我們該如何同理對方呢?
聽到“不”字,很多家長立馬就發脾氣了。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記得關愛自己,回到自我傾聽的環節——我感覺有些憋悶,因為我特別看重尊重,我特別希望我的孩子尊重我,我希望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尊重和親子關系對我來說很重要。
這時候,我們帶著對自己的發現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此刻為了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先表達自己,還是先同理孩子?我們可以先自我同理,然后再同理我們的孩子。
下面是同理孩子的過程——“剛才你聽到媽媽叫你去做作業的時候,能告訴媽媽你的感受是什么嗎?”
孩子或許會說:“你總是這樣,你沒看到我正在和我的朋友聊天嗎?”
當你用這樣的方式去溝通的時候,你會看到孩子背后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尊重和連接。
孩子說“不”也有他的需要,“不”背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當你看到這點的時候,你整個人的狀態就會發生變化,而且是非常有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最終能服務于彼此的。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在別人做了一些看起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或者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能否活出對自己的愛,讓自己從這種抱怨、批評和指責當中走出來?我們在所謂的逆境之中,有沒有選擇關愛自己的自由?
我們要記得不斷地提醒自己,自我連接是非暴力溝通的樹根,是自我關愛的途徑。
自我連接要求我們時刻覺察自己的需要,不是被情緒左右,而是穿過情緒,看到內心的需要,實現與自己內心的連接。
樹纖維由四個部分構成——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這就好比蛋糕的四個主要組成成分——奶油、面粉、雞蛋和糖。但是,只有這四個要素,做出來的蛋糕也未必美味,還有可能很難吃。大多數人運用非暴力溝通時,內心并沒有自我連接和自我關愛意識,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并不是從樹根開始,而是急著改變別人,這往往讓關系變得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