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夾帶私貨
- 九品十八級:帶個手機混明末
- 封他號
- 2072字
- 2021-07-23 21:33:07
朱豪知道崇禎皇帝是最后一任大明皇帝,估計十幾二十年之后,明朝就要滅亡了。
具體是哪一年就不知道了,想想就郁悶。
還有十余年,這方繁華的景象就面臨刀兵之災,到時候就是血流成河了。
到時他要何去何從呢!剃頭是不干的了,難道要做舟遠遁!下南洋!
正在胡思亂想間,坐在屏風口位子上的左良玉,從這時候提醒朱豪,木屏風外有人要求見朱豪,了。
朱豪心里嘀咕一下,“拜托,這是在明朝,下班了,還有人找!”
一會兒劉小驢,領進來兩人。
朱豪抬眼望去,前面的人好像很眼熟,上下打量了幾眼,正是今天中午在自家小碼頭見到得,穿著樸素之人席小七。
席小七是臺兒莊運河的沙船幫管帶,就只是在臺兒莊運河那短短200里,那幫漕船上的人幫閑,不算是軍戶只算是大運河船戶。
朱豪頗感興趣的就是明朝人的裝扮,此時的席小七頭上戴著纓子帽兒,絲絨鶴氅,白綾襖子;腳下細結底陳橋鞋兒,清水布襪兒;手里搖著灑金川扇兒。
席小七居然,搖身一變成變成了,‘西門大官人’一副明代商人模樣怪有韻味兒。
人在衣裳馬在鞍,可能是為了對外的交際順暢,打造一份“面子工程”,朱豪在他們那個年代就深有體會啊!
”參見三爺,“
”三爺吉祥,“
朱豪才看清,席小七后面還跟著矮小之人,約莫40到50歲胸前一把銀須,精神矍鑠,板靈活健壯,一看就是走船的,見了朱豪,他和席小七就要跪下行大禮。
朱豪有可能是初到貴境,很不慣明朝人的跪拜之禮,就揮了一揮手,沉聲說道:”你們兩位,這不是衙門,起來說話。“
席小七趕忙站了起來,忙讓矮小老者,把那禮品擺在桌上。
”這是何意?“朱豪平靜的看著,桌子上的那一堆禮品。
席小七趕忙答道,“這是沙船幫的一點小小的敬意,這位是停泊在福字碼頭漕船上的,徐州衛總旗王永信,他有事求見你,這不三爺您來了福臨門,我們就趕緊過來拜見您!”
朱豪腦袋里面搜索沙船幫,這一幫在山東運河上討生活的運丁和船夫自發組織的船幫,就好像他們那個年代的工會。
當然,明朝早期中期,對衛所運丁懲處是非常嚴厲的,明朝的運丁都是在衛所軍中補選,沒有涉及民間。但中后期,每況愈下,運力補充不上,就只能雇用民船了。
明代漕運先后經歷了“海運”、“海陸兼運”、“支運”、“兌運”、“改兌”五種運法。“改兌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比較完善的漕運方式,堪稱軍民兩便。
實行之初,“軍既加耗,又給輕赍銀為洪閘盤剝之費,且得負載他物,皆樂從事。
也就是說,在初始時,大明運軍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這些經濟來源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屯田;二是行糧;三是月糧。
但這種情況到明后期就逐漸發生了變化,雖然屯田行糧與月糧之制并無太大變化,但隨著土地兼并的加重,運軍負擔加重,漕規自身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
僅就屯田來看,初屯軍赴運,屯田改由戶下余丁耕種,甚者改由佃耕,運軍坐取租利,但屯田多為豪強所占,或因年遠不知田所,致淪于佃戶之手。
行糧和月糧也被朝廷甚至各級官員以各種名目進行克扣。所以,運河上的運丁們只好“土宜夾帶”,偷偷的賺些錢以貼補家用。
明代運軍是軍事化管理,“五船一甲制”是明代
遭船編隊轉運的基層單位,每至運漕,“軍至十萬之眾,既有都御史總兵參將為統制,又有把總都指揮等官分領之。
又有指揮千百戶等官管押之,大小相承,居則有衛,行則有次,導前距后,儼然行師之規。”沿途各總漕船由各級運官分別統率提督,以加強對運糧船的管理,保證漕船安全和順利地抵達京通二倉。
但事實上到了明末,一切都敗壞了,別說那些都御史總兵參將,就是那些有實權的千戶有一個算一個,冒名頂替,有病裝病,不肯漕運的,實際上漕運危險就不必說了,就是船毀人亡也不稀奇。
徐州衛總旗王永信所帶領的那一支船隊150艘是徐州衛最后一批北上通州的最后一支船隊。他們背井離鄉,過年都不能在家過就是為了,“土宜夾帶”好貼補家用。
朱豪那5萬石漕糧裝卸,肯定要耽誤時間,明天就是最后一次開閘,徐州衛總旗王永信的求見朱豪,送過閘銀子。
一來,是慣例過閘銀子怎么都是要交的。二來,還有那50多艘正在卸貨的沙船,第二天能否放行,跟他們一起放行通州他們就不知道了。
但是,總旗王永信他們知道,卸貨之后的沙船吃空船,在山東臨清采買了一批貨物,只要送去通州就能撈上一筆,這可比夾帶要爽的多了。
明末漕規變化也深刻地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這一點在”土宜夾帶”漕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漕運“土宜夾帶”源于朝廷對漕軍運途遭受盤剝的憐憫,及所謂“資給盤剝折耗之費”,“許令糧船附已物自給官司。
在明代,有關漕船搭載的規定就曾幾經變化:明
洪武年間,已允許搭載,但其間又幾經反復,如宣德二年“運量軍船工部及諸衙門不許撥載他物,致誤債運。
因運途之中多有耗費而禁止;至洪熙三年又“許官軍糧船內附載物貨,給盤剝折耗之費”,并于成化十二年將其設為定例。當然定例中也明確規定,搭載之物不能是“客貨”。否則“照例究治”。
成化(1465-'-1487)時期每船準帶土宜lO石,嘉靖
(1522--1566)末放寬到40石,萬歷(1573--1620)朝又增為60石。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宜攜帶數量逐漸增加,但總體看來,明代對攜帶土宜限制較嚴。
如果他們不能順利的過了韓莊閘,莫說空回,就是在山東臨清采買了一批貨物,送去通州撈上一筆都是癡心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