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6

《廬山記》是中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早、最完整的廬山游記作品,開辟了以游蹤為主線寫山水散文的新模式。本文記敘了廬山的地理位置、得名由來、景色風物以及相關傳說,是了解晉宋之前廬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珍貴資料,曾為酈道元《水經注》所引用。

山在江州潯陽南,南濱宮亭,北對九江。九江之南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左挾彭蠡[1],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據其會[2]

《山海經》云:“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障。”彭澤也,山在其西,故舊語以所濱為彭蠡。

有匡續[3]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遁世隱時,潛居其下。或云續受道于仙人,而適游其巖,遂托室巖岫,即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而名焉。

其山大嶺凡有七重,圓基周回,垂五百里,風雨之所攄[4],江山之所帶。高巖仄宇[5],峭壁萬尋[6],幽岫穿崖,人獸兩絕。天將雨,則有白氣先摶[7],而纓絡[8]于山嶺下。及至觸石吐云,則倏忽而集。或大風振巖,逸響動谷,群籟競奏,其聲駭人。此其化不可測者矣。

眾嶺中,第三嶺極高峻,人之所罕經也。昔太史公[9]東游,登其峰而遐觀,南眺五湖,北望九江,東西肆目,若登天庭焉。

其嶺下半里許有重巖,上有懸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

其后有巖,漢董奉[10]復館于巖下,常為人治病,法多神驗,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數年之間,蔚然成林。計奉在人間近三百年,容狀常如三十時,俄而升仙,絕跡于杏林。

其北嶺兩巖之間,常懸流遙霑[11],激勢相趣。百余仞中,云氣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霧焉。

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即以宮亭為號,安侯世高[12]所感化,事在《安侯傳》。

七嶺同會于東,共成峰崿[13],其巖窮絕,莫有升之者。昔野夫見人著沙彌服,凌云直上。既至,則踞其峰,良久乃與云氣俱滅,此似得道者。當時能文之士,咸為之異。又所止多奇,觸象有異。

北背重阜[14],前帶雙流,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滅經水旱而不異。尋其源,出自于龍首也。

南對高峰,上有奇木,獨絕于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鶴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

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獨秀起,游氣籠其上,則氤氳若香煙。白云映其外,則炳然與眾山殊別。將雨,則其下水氣涌出如馬車,蓋此龍井之所吐。其左則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鳥之所蟄。

西有石門,其狀似雙闕,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萬物之奇,略舉其異而已耳。

——東晉/釋慧遠/《廬山記》

*慧遠(334—416):東晉高僧,凈土宗始祖。俗姓賈,雁門郡樓煩(今山西省原平市沿溝鄉茹岳村)人。二十一歲出家,師事釋道安,后輾轉徙居廬山,在此講學傳道三十余年,同居于長安的鳩摩羅什分庭抗禮。廬山至此成為南方佛教中心。學問淵博,善屬文,曾與陶淵明、謝靈運交往。有集十二卷,多已佚,山水文學僅三篇傳世。

[1]彭蠡(lǐ):鄱陽湖的舊稱。

[2]會:匯。

[3]匡續:古代隱士,字君平,一說名俗或作裕,字子孝、君季。傳說中為避戰亂,隱居廬山,后學道長生。

[4]攄(shū):播散。

[5]仄宇:傾斜狹窄的空間。仄,傾斜而狹窄。宇,空間。

[6]尋:古代長度單位,成年男子張開雙臂為一尋,長七到八尺。

[7]摶(tuán):盤旋。

[8]纓絡:纏繞。

[9]太史公:此處指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26年,司馬遷曾登廬山考察大禹治水遺跡,并在《史記》中記述此事。這是“廬山”在典籍中的最早記錄。

[10]董奉:東漢時期的名醫,又名平,字君異,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人。少年學醫,曾為小吏,后歸隱回鄉行醫。

[11]懸流遙霑(zhān):瀑布從高處落下,遠遠地也能打濕人衣。霑,沾濕。

[12]安侯世高:指東漢時西域來華高僧安世高。安世高出家前為安息國(位于今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太子,故來華后被稱為安侯。

[13]崿(è):山崖。

[14]重阜(chóng fù):重疊的高山。

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卓资县| 都江堰市| 安溪县| 凤凰县| 嘉祥县| 瑞昌市| 赣州市| 林西县| 阿荣旗| 五峰| 吐鲁番市| 南开区| 维西| 额尔古纳市| 庄河市| 论坛| 安阳县| 惠安县| 应用必备| 南丹县| 介休市| 竹山县| 雷山县| 深水埗区| 全州县| 安徽省| 上林县| 偏关县| 宁津县| 庄浪县| 土默特左旗| 郁南县| 台江县| 长子县| 静乐县| 抚松县| 邓州市| 株洲县| 黑龙江省|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