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任職校長
- 青青志
- 辰鉥
- 6115字
- 2021-09-16 09:01:00
秋季開學時,梅爵正式任村莊小學校長一職。學校是政府部門剛剛建成的,坐落在村東頭。學校圍墻起得高高的,將近2米。緊靠圍墻內外栽著成排的綠葉油油的白楊。
梅爵走進圍墻圍起的學校,進去后才發現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遠。圍墻里建了兩排磚泥瓦房,共六間。一到五年級每個年級一間,剩下一間是辦公室。房間外的空地上也栽著白楊樹,房子緊靠東圍墻建的,校園的西邊空著大片,泥土地壓平后就作為簡易的操場。每間教室的門口兩邊用石塊修了小花壇。學校里所有人員除了她,就只有一個看大門的老頭。校園里除了幾排房子和樹,空蕩蕩的。她走進教室,教室里除了土墻和黑板,也是空蕩蕩的,連一張桌子也沒有。
看著校園的情形讓她沸騰多天的熱血頓時涼了下來,甚至有些驚慌不知所措。想了想,她只好跑上級部門求助咨詢,結果得到只是口頭鼓勵她克服困難,大膽的干。她思慮一番,理理頭緒,決定先從找老師、招學生入手。人來了,然后眾人一起想辦法。課桌就土坯壘起,上面搭上木板;凳子學生自帶。然而課本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
就在百事無序,讓她頭疼時,這天她注意到花壇里鳳仙花、萬壽菊、太陽花、紫茉莉花葉茂盛,點綴了平板乏味的環境。是守門的老頭栽種的。目睹花兒,感受到老人家的積極作為,她深受鼓舞。不過秋天的嚴霜就要鋪下來了,它們很快就要衰敗了,那時滿樹的楊樹葉也會簌簌飄下來,干枯的鋪在地面,踩上去發出輕細的噼噼啪啪的破碎聲。
梅爵把當校長的時間抓得緊緊的,先招老師,再把招來的老師也都調動起來參與完善教學。學校的事一樁接一樁有了就解決的頭緒。這天,派去采購課本的賀老師回來,告訴她:
“梅校長,各處都跑過了,還是買不到課本,一本也難求!我回來路上想到其他學校借本回來刻印,買了鐵筆、蠟紙、鋼板和油印機,結果所到學校使用的課本全是‘之乎者也’。”
“好,你受累了!不過你還真為解決的課本的難題提供了一個好思路。我想辦法找一本刻印吧。不管怎么說,不能讓孩子們學習卻連本課本都有。”
梅爵托人到省城總算買到了一本教科書。書拿回來,劃分頁碼分配給各個老師照著書刻寫,然后油印……有了足夠的課本,解決了沒有學習材料的難題。本校的難題解決后,其他學校知道李家莊子小學有了課本,諸多學校教師或校長爭相前來買油印課本或者借書或者取經……
身為校長,學校剛剛開始的攤子,什么都要梅爵張羅,去拿主意,一會兒是為老師的事忙前忙后,一會兒是為學生事東奔西走,漸漸忙得家里也來不及看顧了,反倒是家里人還要幫她的忙。
這天晚上,梅爵回來,徑直到上房問妯娌們:
“嫂子們,你們做好的鞋有沒有超大號的?”
“超大號的不好賣,只做不很大也不很小的,那才賣得出去!”三嫂頭也不抬的邊上鞋幫邊說。
“那就幫我做一雙大號的,一名男學生,無父無母,太可憐了,天天赤著腳來學校上學!眼看著天就冷了,怎么也要讓他有雙鞋穿!”
“有必要做嗎?以前,鬧饑荒,家里散了多少糧給那些餓得不行了的人,結果呢,這些年,也沒見有哪個感激我們家……”大嫂邊裁剪鞋面邊說,說著她就哽咽了,說不下去了。
“那些人不感激,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我們的糧食是剝削了他們的,所以他們覺得是拿回了自己的東西。這孩子就不一樣了,雖然沒有父母管教,卻懂得感恩。他一個人住在學校旁邊的生產隊的一間空草房里,平常見了他,我會簡單問一下他生活狀況,也沒幫他什么,他竟然就記著了我對他那微不足道的關心。我前天忙,沒來得及回來吃午飯,他知道了,做好了飯,自己還沒吃,竟然先送了兩個槐花鍋貼餅子到我辦公室里給我……”
“嗯,是個有良心的孩子。那你找根繩量量他腳大小大小,拿來我們照著給他做一雙!”三嫂爽快道。
梅爵擔心妯娌們怪她在外招攬出力不討好的事,回家盡量少說工作的事。但是這天黃昏時分,她進了門,一副憂心不已的樣子被妯娌們看在眼里。晚飯時,大嫂悄悄問:
“六兄弟媳婦怎么了,是不是學校里有什么不順的事?”
“……”梅爵搖搖頭。
“先吃飯,有什么事吃了再說!”三嫂見二人在說話,雖然聽不清,但是看到梅爵似乎不開心的樣子,就岔開她們說。
飯后,梅爵沒有像往常一樣匆匆回自己房去備課——由于學校教師不足,所以她同時還授課。家里人都敏感的覺察到了有什么事情,而且還應該不是什么好事。大家都在座,妯娌誰也不敢先開口。還是老太太先發話了:
“老六媳婦,有什么事要說,就只管說。我什么事都經歷過了,再沒什么事頂不住的!”
“對對對!有什么事我們一起想辦法。”二嫂立刻附和道。
“對呀!我們現在沒多少家底兒了。”韓章姁拍手道。
“實在不行,我們趕緊再送或者賣些給村里人。”老太太焦慮道。
“我們家地多,可是我們家人也多啊!均分就沒多少了。”韓章姁道。
“我們有什么都是以前的事了,房子就算我們愿意分,他們也未必有人愿意來住,多少人走我們家門前時都是繞道的呢!所以……我們應該不要緊吧!”一向少言語的景沁然淡淡的說。
“我們在這里猜測,也不知道事情會怎么樣。不如這樣,你明天去找段司令問問這事兒究竟會不會致使我們家被批評。”
“嗯,大媳婦說的在理兒,我們在這里擔憂再商量辦法。就辛苦老六媳婦跑一趟了!”
眾人總算商量了一個沒有人反駁的決策。她們各自回去歇息,但是她們一夜輾轉,憂心事與愿違。
第二天,梅爵一早吃了幾口早飯就匆匆去找表哥去了。女人們在家如坐針氈。她們表面上依舊說笑,做事,可是心都吊著,空蕩無依。直到天黑,梅爵才在眾人一天的焦慮等待中回來。她進了門,上氣不接下氣的,歇了口氣,發現竟然只有孩子們和老太太在家。看見她,老太太先說:
“回來了!你路上沒遇到你大嫂她們嗎?”
“沒有啊,我看天要黑了,就抄近路,走田埂回來的!”
“哎呦,你大嫂她們看見天色不早了,你還沒回來,就去迎接你去了,可巧你又走小路了!走兩叉頭里去了……”
“不要緊,我再出去找她們回來。還有,娘不用擔心了,眼前的事,我表哥說會跟工作隊說,不會批評我們家,不僅不該批,而且我們家應該是……”梅爵想說是烈屬,突然想起老太太和嫂子們并不知道銘卿瑞卿曾經做的事,暫時,還是不要跟她們說了吧。
“唉,謝天謝地,謝天謝地……批不批的,對我都沒什么了,關鍵的是你們,尤其這四個孩子,還有長長的日子呢……你歇一下,喝口水,再去找你的嫂子們回來!不急!沒事就好!沒事就好啊!”
……
學校運轉漸漸步入正軌。在他人看來辦得有聲有色,教育系統人員來不停的訪,來指導、來學習、來取經……學校的工作梅爵還勉強應付得過來,但是時間稍長,就暴露出問題了,李家的女人,只有她識字,家里凡事跟字有關的,終究都要等她來處理。有時回去,她又要處理家里的事,直到到下半夜才做得差不多,而且有時家里人等不及只好找到學校來。梅爵白天教學外還要接待這些校外一批又一批的來訪者,黑天回去還要處理家事,忙得一天到晚暈頭轉向,直接就病了。
梅爵生病把老太太嚇壞了,又是煎湯,又是熬藥,親自為梅爵不停的忙前忙后。妯娌們也擔心梅爵,盡可能為她做點什么。看見老太太忙前忙后,以一擋她們一群,也擔心老太太,但是她們勸也勸不住。
吃飯了,梅爵無力的坐在床上,接過老太太親手做的蛋羹,看著老人家一臉的焦急,心里也不是滋味。她忽然想到一個主意:讓家里的侄女們也去上學。之前顧忌李家的家規,不敢對婆婆說,現在婆婆對家里唯一識字的她這樣重視,也許說了,即便不會同意,也不至于惹得老太太勃然大怒。
這天早上,梅爵感覺好多了,躺在床上也不覺的這紅木雕花大床硬得膈應人了。三嫂韓章姁端來大碗小米粥,她起來喝了半碗。韓章姁看見她有食欲了,就高興的說:
“能清爽的吃下東西了,要好了!謝天謝地!”
“三嫂,先別謝了,我想跟你商量點事兒!”
“什么事兒?趕快說,我還沒吃飯呢!還有一堆鞋要理順捆綁……”
“也不是什么大事兒,我想讓家里的侄女們去上學!讓她們不要做睜眼瞎了!”
“啊?只是老太太那里能同意嗎?”
“你同意了后,由我去跟老太太說!”
“昔日你是老太太眼中釘的外人,今日是卻是家中的頂梁柱。確實你說最管用!大嫂同意了嗎?”
“大嫂我還沒找著機會說。不過少數服從多數,你這里有兩個孩子,她那里才一個!”
“說真的,認字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了!看看我們家,七零八亂!”
“不能只看眼前,你要為她們的將來打算。現在男女平等。看看外面,人家的男女孩子都會識文斷字,我們家的呢,不是要落單、落后了嗎?你不著急嗎?”
“你是說,以后女的也都會識字了?”
“是的,不說遠的,就現在我們村里,男女老少都跑去學校學習了!反倒是我們自己家,幾個侄女都不小了,還躲在家里,一點也不給我面子!”
“你這不是給自己找幫襯嗎?”韓章姁哂笑道。
她邊說邊端著碗往外走,走到門口聽到梅爵喊道:
“見到大嫂,讓她過來一下!”
“好!上學這事,不管大嫂同不同意,我同意!我自己覺著這不是壞事!就拿你來說,現在你不用挖田刨地,也能掙錢,這一點兒就比不識字的強。”
晚上,梅爵挑著油燈靠在床看書。兒子李民源伏在床頭桌子上寫作業。聽見外面腳步聲,梅爵坐起身,兒子自覺起身跑過去開門。門開了,李民源看見奶奶、大伯母、三伯母擋在門口。她們進來,幾位姐姐跟在后面進來。
梅爵看看兩位嫂子,又看看老太太。老太太神氣平和,不知道兩位嫂子已經和她說女孩們上學的事了,還是沒說。不過她們來,一定是為了此事。李民源和各位長輩及姐姐們打過招呼后,又乖巧的坐回桌子前繼續寫字。三姐妹就圍過來靜靜的看著弟弟緊握的筆一筆一畫的在紙上走動。老太太看看幾個孩子,微笑著問孫女:
“你們姐妹三人也想學學寫字嗎?”
“……”三位女孩聽了奶奶的話,相互看著扭捏著不說話。
“想去,奶奶就讓你們去!”
“去不去,你們自己說!”梅爵鼓勵道。
“去去!”李民源在一邊聽見了,微笑著催促姐姐們趕緊答應奶奶。
“丫丫,別插嘴!讓姐姐們自己說!”老太太柔和的嗔怪孫子。
“哦!”李民源聽話的答應著,不再言語。
“想去是嗎?”老太太平靜的問孫女。她看看站在身后的兒媳婦們,她們都由衷的笑了。
“……”小姐妹們看看彼此,再看看各自的母親,都小心的點點頭。
“啊呀,姐姐們去上學,要去一年級,比我的年級低!”李民源笑著說,顯得頗為得意。
“別插話,奶奶和姐姐們說話呢!”梅爵看見兒子得意的神情,顯然孩子在炫耀自己比較有優勢,連忙制止兒子。她想不到孩子小小年紀,竟然有這樣的心理。在外天天管別人家的孩子,在家想著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忽略了兒子的教導,以后該注意引導他了。她正琢磨兒子,卻聽到大嫂說:
“丫丫說的是啊!這姐妹幾人的年齡比較長,和年齡較小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會不會有心里不舒服?”
“你們不用擔心,這幾年意識到讀書的重要的人家越來越多,去上學的也越來越多,一個年級里各年齡段的都有!前幾天后莊子那里還有位近四十歲的人要求入學學習。我們就安排他在一年級學習。現在各年級年齡大小的學生都有。你們不用擔心!”
老太太,看看孫子孫女,滿意的笑笑,說:
“好了!還有什么事,等六媳婦病好了我們再商量吧!都回去也早點歇著!”她說著起身往外走,兒媳婦孫女們也跟著出來。
梅爵要送她們出門。老太太卻揮手讓她不要動。妯娌們出去,隨手把門關上走了。
她們走了,梅爵無法入睡,她反復琢磨究竟該怎么教導兒子……老太太把他寵得一身忸怩的女兒氣,該如何改正?她悔不該讓孩子天天和老太太黏在一起。擔心著兒子,她心里又有些擔心家里的幾個女孩子,她們就像一枚枚寶石一樣嚴嚴實實的包裹著,這些年,少露面,極少外出。她擔心這些孩子的心靈的健康。這是在她當了校長后學習到的新認識:一個健康的人,除了身體健康外,還要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主要形成于幼年,形成了,再難更改,伴隨一輩子……兒子在老太太和嫂子們的嬌寵下不覺已經是少年了,而自己竟然已經錯過了教導孩子們的最佳時間,可是又能怎么辦呢?不過韓章姁生性樂觀,她帶著的兩個女兒受她影響,應該還正常點。而大侄女的心理健康怕是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兒子的心理健康更是個問題……
她這時想想自己發現作為教育者,最大的收獲竟是發現兒子被家人帶偏了,而且錯過了糾正期。她想想就惶惶不安。
清晨,一夜輾轉無眠梅爵尚在睡夢中,隱約聽見兒子說家里來了客人,忙起來去探究竟。她來到上房大廳,就見婆婆、張媽、錢媽、大嫂、二嫂、三嫂、四嫂都在,另外還有三位不認識的中年人,一女兩男。見梅爵進來,來客連忙站起來生硬的點頭示好。婆婆輕聲介紹說:
“這是張媽、錢媽的家人。這兩天,張媽錢媽想回老家去,我就讓人捎話兒讓他們來,把老人家接回去……”
“哦哦……”
梅爵招呼來客坐下。她自己臉色蒼白的也坐下了,卻不知該說什么,就見大嫂二嫂提出大小幾個包裹來,交代兩位男來來客:
“這個大包袱是錢媽平時穿的衣物,已經洗干凈了;這三個小的袱里都是新做的衣褲鞋襪……”
又見三嫂四嫂提出幾個包袱來,交代女來客:
“這是個大包袱是張媽日常里穿的舊衣服,這幾小包袱里是我們才趕出來的新衣服,你拿回去,別混了……”
梅爵看著,擰了擰眉,站起來,走到老太太身邊,看看張媽和錢媽,說:
“兩位老媽媽要回老家去了?”
張媽嘆口氣,說:
“該走了……”她說著走到老太太跟前就要跪下磕頭。
老太太連忙站起來,讓大兒媳婦攙著,阻止她跪,說:
“快別這樣,都什么社會了,不興這老一套了且不說,我們現在是老姐妹,也沒有跪的道理。”
“……”張媽抹著眼淚點頭。
老太太過來拉著張媽和錢媽的手說:
“回去了,如果沒什么事兒,就回來。這里雖然不富裕,可終究還有一口飯吃……你們一輩子在這里流血流汗的……”老太太說不下去了。
妯娌們都明白,老太太意思是只要他們活著,就回來養老,這里雖然不是你們最終歸宿,但是會為你們養老……
眾人送兩位老媽媽離開。走到門口,妯娌們又拿出備好的兩包吃的給兩家各一包,讓他們帶著路上吃;老太太趁著兒媳婦們和錢媽、張媽的家人寒暄,從懷里掏出兩疊錢幣悄悄塞給她們,兩位老人推著不肯要,老太太一個當年兇惡的眼神,制止她們的推讓,悄聲勸說:
“回去了,自己掙不動錢了,跟孩子要,要看臉色,要用盡量拿自己的花……”
出了門,眾人看見門外左側停著張媽的家人趕來的牛車,牛車上鋪了些稻草……右側緊靠著門放著錢媽家人推來的一輛獨輪車,車身糊著斑駁的泥點子,顯然是做農活用的……
梅爵看到這兩車的簡陋不由得驚訝,兩老人坐上去,不等回到家還不就顛散了骨架,自己僅僅生場病,就有氣無力的,躺著都累,何況兩位老人這么大年紀。她忙讓兩位老媽媽的家人等等,讓三嫂隨自己回到自己房內找了兩床舊被子,拿出來,走到張媽的牛車前,隨手抽出一床粉紅的被子鋪在了車上。三嫂明白,轉身把剩下的墨綠的被子鋪在了錢媽的獨輪車上。盡管是舊的,可在兩位老太太眼里還是那么新,過來拉住了梅爵的手,似又要跪下,梅爵攙住她們,扶她們上車。
老太太抹著眼淚,和兒媳婦們一起目送兩位老仆人在家人的陪伴下,緩緩走遠,身影消失在綠色的原野上……她們都知道,這一走,就是永別了。只有永別要來了,她們才會提出離開。無論愿意與否,無論她們在李家多久,錢媽終歸錢家,張媽終歸張家……
目送兩位老媽媽離開,老太太感嘆:
“家里又少了兩個人,以前除了日常里身邊常見的人,家里多少仆婦都沒見過面,然而沒幾年的時間,就剩下兩位老媽媽伴在眼前,而現在……”
妯娌們各自感嘆自己,即使走了堅持不回來,可是到生命最終的那一刻,還是要回來,嫁進李家的人最后都歸李家……如果早點兒想明白,當年何必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