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放學回來給我讀了一篇他寫的短文:
今天掛在教室后面的評比欄掉到了垃圾桶上面,很多人都視而不見,強樂還在上面踩了一腳。柳老師下午在班會課上發現了評比欄掉下來,上面還有一個腳印,就問我們:“是誰在評比欄上踩了一腳?”同學們一聲不吭,柳老師一個個查看鞋底,查出是強樂踩的。這件事說明了好幾點:
1.雙面膠質量不好黏性不夠強。
2.強樂品德不好,故意踩評比欄。
3.同學們不關心集體,不知道撿起評比欄。
兒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帶回家讀給家長聽。
評比欄上是全班同學的名字,每個名字后面留有空白,空白處加蓋紅花印章,表現越好“紅花”越多,反之則少,或者沒有,甚至為負數,這樣每個同學一學期的表現基本上可以從評比欄上看出來。
我說:“你寫強樂品德不好,這話有點重了吧?”
兒子聽了嗓門一下大了起來:“其實我覺得強樂不是故意踩評比欄的,是不小心踩的,他不是那種品德不好的孩子,上次我跌倒了還是他把我扶起來的。”
“那為什么要這么寫呢?”
“不這么寫我怕老師不高興。老師說他是故意踩的,讓我們寫了一個個念。”
“在哪里念?”
“到老師那里念。四個人一組到老師那里念。老師要他重做一張,明天帶到班上來。”
四年級的兒子已經有自己的判斷了,但同時也學會了說違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