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個部門都能得到鍛煉的“改善”哲學
豐田是生產制造企業,一說到“改善”提案,現場的印象很強。但是豐田的“改善”并不局限于現場,不論在哪一個部門,只要是豐田員工,都會被灌輸“改善”哲學。
不論是在我工作了八年的法務部門,還是在后來的事務部門,都會被督促提交“改善”提案。我的親身體會是,每三四個月就會被上司催著上交“改善”提案。
當然,我在工作中也在拼命思考,并提出過“給紙質文件夾的封皮背面裝個袋子”之類的創意提案,一一說出來未免有自吹之嫌,在此就不展開談了。
記得當年法務部的一位同事提出的“改善”提案確實為公司節省了一大筆經費,直到現在,他的提案還在被使用。他的提案是:“目前我們把無須做成合同的文件也專門做成合同并貼上印花稅票。如果變通一下做法,就會省下這筆印花的費用。”他在充分確認這并不是鉆法律的空子之后提出了這個提案。
對于之前大家都認為理所應當而持續著的事情,經他提出質疑并經過調查確認后發現,貼印花果真是浪費。
這個提案被公司正式采納后,每個月能節省100萬—200萬日元。
為公司節省了大筆經費,給提案人的獎勵卻只有區區500日元,這顯然是失衡的。而失衡往往就意味著心有不平、郁郁不樂。
對這種失衡的“改善”是公司不僅對“改善”之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且給出了與之相適應的獎勵。我記得,這位法務部同事大概拿到了相當于半個月工資的獎金。
豐田的“改善”哲學,對從前持續至今的做法毫無批判地一味接受,而不經過自己思考的行為是厭棄的。即便是持續了很久的做法,也要敢于質疑。
不管在哪個部門,不管在哪里,也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這一要求都是始終如一的,并且要求融入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要做到身體力行。
創意提案制度堪稱支撐“改善”哲學的精髓,員工也不遺余力地欣然執行它,他們堅信,“只要做出成果,公司就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