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作者名: 梁光耀本章字數: 890字更新時間: 2021-07-12 17:41:33
嫉妒對象=理想的我
正如前面所講,我們之所以嫉妒對方,就是因為對方得到了我們所要的東西;換言之,對方其實就是某方面理想的我,而一個什么都嫉妒的人,肯定也是一個貪心之輩。所以,從我們嫉妒的對象可以察覺到什么是我們真正關心的東西,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不過,首先我們要衡量自己有沒有能力成為我們所嫉妒的對象,如果我連一點繪畫天分都沒有,就不要嫉妒有杰出成就的畫家;但若發現自己頗具潛質的話,那就要嘗試向你嫉妒的對象學習,了解一下他為什么會成功,切勿一味說對方的壞話,如“只不過運氣好”“拍馬屁”“會使手段”等。當然不能否定會有這些情況存在,但一味這樣想只會阻礙我們向對方學習,對方的優點可能正是自己所缺乏的。不過,說易行難,因為嫉妒不單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也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包含了被忽略、不被尊重、不如人,有點恨意,有時又會夾雜著內疚,這種酸溜溜的感覺絕不好受。我們很想盡快擺脫這種狀態,嫉妒的一個通常反應就是否定我們所渴求的事物,即所謂“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這其實是人類心理的自衛機制。短期如此無可厚非,但長期下去就會對自己大大不利,我們要將嫉妒的能量轉向建設性方面,這樣不但有助于邁向成功,更可提升自己的情操。
叔本華認為,善妒之人終日在意別人做什么,一發現自己不如人,就會萬分痛苦,所以消除嫉妒的一個方法正是少注意別人,多留意自己,若跟別人比較的話,永遠會有人比你優勝,但若跟自己比較的話,多多少少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有進步,這樣就可將負面的情緒轉化為肯定自己的力量。所以有人認為,消除嫉妒的一個方法就是不做比較,正所謂“人比人,比死人”;但如果不做比較,又怎樣了解他人比自己優勝的地方呢?所以我認為,對于自己真正渴求的東西,比較還是需要的,而比較的重點不在于對方的實際成就,而是他賴以成功的原因,繼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很多人自我安慰的方法,但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比上不足”是要激起我們上進之心,“比下有余”則要我們別忘感恩之心。
嫉妒的心理分析
心理學家蓋林(Willard Gaylin)將人的嫉妒心理分為四個階段,雖然并不符合每一種嫉妒的情況,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