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 梁光耀
- 2870字
- 2021-07-12 17:41:33
嫉妒之害
嫉妒的不理性在于,我們寧可自己沒有所得,也要確保對方有所缺失。牛津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測試我們對成功者的憎恨程度,就是測試者可以花費自己的金錢,來降低他人的富裕程度,實驗結果印證了人的嫉妒心相當嚴重。難怪有人認為,追求平等背后有著嫉妒的心理根源,19世紀的丹麥哲學家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早就指出,以平等為社會追求的目標,只會令嫉妒變本加厲;嫉妒會躲在平等后面,以平等之名讓嫉妒之心不斷壯大。
西方哲學家很早就討論過嫉妒,蘇格拉底(Socrates)認為,嫉妒的人是愚蠢的,因為嫉妒不僅會令自己痛苦,更會破壞朋友之間的友誼。的確,我們很少會嫉妒陌生人,但往往不能接受朋友的成功。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有一句對白:“若朋友失敗,我們會難過;但若自己失敗,朋友成功,我們會更加難過。”也有人形容嫉妒就像一團火,燒不到他人,卻會燒傷自己,被我們嫉妒的人不會單單因為嫉妒而有任何傷害,但我們自己卻被嫉妒弄得痛苦不堪。康德(Immanuel Kant)則認為,理性的人不會嫉妒,因為嫉妒是自我否定的,它只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優點被他人的成功所掩蓋。不過,對嫉妒持最負面看法的還是基督教的思想,13世紀的神學家托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首先提出了人性的七種惡,又稱為七宗罪,嫉妒就是其中之一,后來每一種惡都以一個魔鬼為代表,代表嫉妒的魔鬼是利維坦(Leviathan),利維坦是《舊約圣經》所講的海中巨獸,像一條大蛇,所以蛇也成了嫉妒的象征。根據但丁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在地獄里,嫉妒之人的眼睛會被鐵線縫起來,這就是他們應得的懲罰。
七宗罪
七宗罪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本能性的,跟身體有關;另一類是精神性的,跟思想有關。在七宗罪中,嫉妒跟其余的相通,在貪婪、淫欲、貪吃中,可以找到嫉妒這個源頭,而嫉妒也隱藏著憤怒,驕傲之人遭遇挫敗也容易產生嫉妒。

嫉妒絕對是一種傷害性的情感,一方面它包含恨意,另一方面是它的隱蔽性,當事人也未必察覺,如果讓嫉妒心不斷滋長的話,也有可能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在《如父如子》這部電影中,為什么護士要調換主角的嬰兒呢?因為她嫉妒主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自己卻失去了愛,于是要令別人跟自己一樣痛苦。正如前面所言,朋友之間最容易出現嫉妒,因為朋友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的,但如果一方的成就比另一方高,后者很有可能產生嫉妒。我有一位繪畫老師,在藝術圈內享有很高的聲譽(當然,這是實至名歸的),而那些跟他同期出道的朋友,則難免會嫉妒他的成就,當然不免背后說他壞話。嫉妒也常出現于同行的競爭,《莫扎特傳》(Amadeus)這部電影正是講述作曲家薩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才華,設計將他害死。集體性的嫉妒為害更大,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殺害了約六百萬猶太人為例,表面上是要維護德國人種族的純粹性和優越性(猶太人被視為低等的民族),但骨子里其實是嫉妒猶太人。在德國,猶太人的人數還不到十分之一,但已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高職位,如醫生和律師,很多知識分子都是猶太人,猶太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遠高于他們的人數比例。嫉妒不但存在于種族之間,也可存在于國與國之間,并由此引發戰爭,例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其原因之一某種程度上就是伊拉克嫉妒科威特的經濟繁榮。嫉妒之恨一旦被釋放出來,并付諸行動,后果是相當可怕的。
競爭本身沒有問題,正所謂“有競爭才有進步”,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好處,所以克服嫉妒的方法應從個人層面入手,培養寬容的德性,改善心胸狹窄和“紅眼癥”等毛病。西方文化有基督教所講的愛,體會上帝的大愛,由此發展寬容的品德;而中國文化則有道家的寬容思想,從整體來審視事情,能開闊胸襟,消解個人的狹隘心理。
嫉妒的原因與結果

有些行業容易出現嫉妒,有些則比較少。根據我的觀察,藝術界和學術界都是容易產生嫉妒的行業,正所謂“文人相輕”。記得在大學讀藝術系的時候,上A老師的課,A老師就會批評B老師的畫;到上B老師的課,B老師亦會毫不留情地評論A老師的作品。藝術界之所以充滿嫉妒,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藝術家的情感太過豐富,容易因他人的成就而感到精神上的痛苦。我那位繪畫老師就經常告誡我,不要隨便批評藝術家的作品,批評藝術家是一種罪過,因為感性重的人特別容易受到傷害。藝術界充滿嫉妒的另一個原因是,藝術界跟別的界別很不同,并不存在客觀的評價標準,藝術評論其實是很虛的,于是藝術家見到同行功成名就時,就容易產生不忿,出言批評,或惡意詆毀別人的作品。別以為藝術家都輕視名利,藝術家也不過是常人,有些甚至比普通人更重視名利和權位。
相反,體育界就是一個最少嫉妒的領域,因為運動員著重體能和意志的鍛煉,思想比較單純,少了藝術家的精神負擔;另外,誰跑得快、誰跳得高、哪隊有較多的入球,全部都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勝負一目了然,誰也不可以抵賴。不幸的是,我處于充滿嫉妒的藝術圈和學術界,但我有一個方法來消除對方的敵意,就是稱贊對方的作品,令他有被尊重的感覺;不過,很多時候我都沒有這樣做,因為我更喜歡享受他人嫉妒所帶來的快感。
那么哪些人最容易產生嫉妒呢?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認為是弱者,特別是精神上的弱者,軟弱之人的報復心也特別強。尼采相信,法國大革命之后的一連串革命,就是由嫉妒所引起的,是精神上的弱者嫉妒精神上的強者。尼采也認為,基督教是一個嫉妒的宗教,因為它是由精神上的弱者所組成,用道德來壓制精神上的強者。要注意的是,尼采是用精神性的強弱來區分強者和弱者,一個處于上位的人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弱者,加上身為上位者,自尊心難免過強,那就很難容忍屬下的能力比自己強。事實上,不少上司都會嫉妒有能力的下屬,即使貴為帝王也不例外,特別是那些職業皇帝,生于深宮之中,在充滿嫉妒的環境中成長,也最容易滋長嫉妒之心。
那么,男人和女人,誰又較容易嫉妒呢?很多人以為女人較易嫉妒,不是嗎?“嫉妒”這兩個字都是“女”字邊,跟女性有關,“嫉”還跟“疾”相通,連孔子也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確,有不少怨恨是來自嫉妒。然而,女性的嫉妒很大程度是源于社會的不平等,古代女性沒有機會讀書,大部分又缺乏謀生的能力,不得不依靠男性,加上三妻四妾,所以容易爭風吃醋,滋長嫉妒之心。但不要看輕女性的嫉妒,當嫉妒之心所累積的怨恨爆發出來,她們也可以做出十分殘忍之事,例如漢初呂后在劉邦死后,就立刻對付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手法極為殘忍,將她的手腳斬斷,連眼睛和耳朵也毀掉,成為“人彘”,放在廁所之內,漢惠帝看見,幾乎被嚇傻。由此可見,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消除性別和種族的不平等,讓大家都有平等機會爭取社會利益,有助消除源于不平等的嫉妒。
嫉妒VS妒羨
嫉妒的英文是envy,另一個意義相近的詞是jealous,中文的翻譯是妒羨,妒羨的含意有比較正面的成分。
嫉妒?帶有恨意,通常針對特定的人
妒羨?對象可以是好的東西,例如尊嚴、榮譽、公正等
不過,以為女人較容易嫉妒只是一種錯覺,男女嫉妒的對象其實有明顯的分別:女性較容易在容貌和家庭方面嫉妒對方,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就認為,漂亮的女性是沒有真正的同性朋友的;男性則通常在成就和工作方面嫉妒對方。嫉妒一般只出現于同性之間,比較少有男性嫉妒女性,或女性嫉妒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