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
- 葉庭均
- 3041字
- 2021-07-13 10:56:39
情緒與疼痛的聯結
情緒有著強大的能量,像一壺燒開的熱水,熱汽過剩時就會溢出。為了能將這些感情壓制下來,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有著充滿創造性的技巧,比如,收緊身體的肌肉,屏住自己的呼吸。焦慮以及抑郁這兩大在全球迅速蔓延的心理疾病,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過度地壓抑各種與生俱來、無法忽視的負面情緒,當這些情緒超出我們的承受范圍時,就給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施加壓力,形成了心理上的困擾以及臨床心理疾病的癥狀。
不論在什么文化背景下生活,我們在社會中學到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緒,而是怎么去屏蔽和逃避它們。諷刺的是,在這個方面,我們通常做得還不錯,酒精、藥物以及電子屏幕,成了我們逃避自己真實情緒的利器。然而,當開始意識到情緒的存在,我們卻用小時候就習得的經驗來應對,比如“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做個堅強的人”,恨不得用球拍將負面情緒擊飛。這種被動的應對方式,顯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不益,就像是在開車行進時,油門與剎車一起踩,損傷的是汽車(我們的身心)的引擎和零件。
正如前文提到的,大部分人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被腦內的“猩猩”所控制,當真正意識到這些情緒的能量時,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人生有時候就像是情緒的過山車,起伏不斷。我們不禁開始思考,自己的情緒是怎么從頭腦里產生,又釋放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免疫系統)上去的呢?這其中蘊含著無數的科學原理,即“身心聯結(mind-body connection)”。
情緒與疼痛共享著我們的大腦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讓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理解這種緊密的身心聯系,即心理學中著名的“安慰劑效應”。
設想一下,現在有一個人感到身體疼痛,另一個人給了他一顆糖丸。顯然,這顆糖丸對疼痛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這個人告訴病患,這顆糖丸能緩解他的疼痛。有趣的現象就發生了:這個患者覺得疼痛開始減輕,并認為自己開始康復。很多家長就是用這招來“哄”受傷的孩子,我們常說的多喝“熱水”“紅糖水”也是利用了這種安慰劑效應。
大部分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個心理效應而已,但是事實上,這種心理效應也會映射到生理上。因為當一個人感到疼痛時,他的心率會增加,呼吸會變得急促,但當我們給了他一顆“安慰”糖丸時,他的心率和呼吸便會出現下降的情況,這與止痛劑帶來的鎮靜效果是相似的。
感受到疼痛時,我們總是會覺得只局限于受傷的部位,但事實上,疼痛這種感受,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加工的。正因為如此,有的人會在受傷或是術后痊愈之后,仍然能感受到長期的疼痛。有的人甚至在截肢之后,還能經常體驗到幻肢痛。
在2013年,科學家們對一組長期背痛患者跟蹤調查了一年,對他們進行大腦成像的掃描。結果發現,在最初階段,這些背痛患者的疼痛信息是切切實實在大腦的疼痛中心進行處理和激活的。有趣的是,當他們達到康復的臨床標準后,卻仍然感受到莫名的背部疼痛,因為他們大腦激活的區域并非疼痛中心,而是情緒加工中心。很多偏頭痛、風濕病、關節炎的患者也是如此,即使已經痊愈,但是大腦卻仍然會持續生成疼痛的情緒信號。
這也說明生理上的疼痛,不僅僅是由身體上的疾病和損傷引起的,壓力以及情緒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來說,當一個人產生生理疼痛時,也意味著有情緒上的問題亟待解決。無數研究證明,情緒上的問題,不僅僅與心理疾病相關,還與心血管疾病、腸道疾病、頭疼、失眠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有著緊密的聯系。
負面情緒帶來疼痛
由于我們的情緒與大腦的感知區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在我們的生理感受上表現出來。
我們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憤怒、悲傷、焦慮、抑郁,就像是大腦中燃燒的火,而疼痛就像是燃料,讓這團火焰持續燃燒。想象一下,每天伴隨著疼痛醒來,你是否會同時感到壓力、挫折以及憤怒?因此,患有長期疼痛病癥的人,大概率地會患上情緒與焦慮等疾病。反之,抑郁、焦慮的患者,患上長期疼痛疾病的概率要比健康人群高上三倍。
這就像是一種惡性循環,伴有長期疼痛的患者,往往會選擇避免鍛煉,或者是社交,從而容易引起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患者同樣如此,由心理問題導致生理上的疾病。
直至今日,神經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各類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經受的負面情緒和困擾越多,他的焦慮感也就越強。身體里的情緒中樞之一(迷走神經),就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會對大腦里產生的情緒做出相應反應,然后傳送反饋信號到我們的心臟、肺以及腸胃。這些信息幫助我們的身體做好準備,去應對潛在的危險。這個自動快速的古老應激系統,是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運作的,這也是人類生存數百萬年而不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原因。當我們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時候,就是我們身體應對壓力時的應激反應。這時,我們的身心有兩個進程,大腦的壓力應對中心(下丘腦垂體)釋放出應對壓力的荷爾蒙,與此同時,我們的腎上腺也會釋放腎上腺激素,正是這些進程,才創造出了我們面對壓力時所體驗到的各種感受。
當我們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的壓迫之下,比如需要長期照顧臥床的病患親人,數年都處于婚姻破滅或是失業的壓力下,我們身體就難以持續分泌出那些對我們有益的荷爾蒙,而這些荷爾蒙正是我們身體應對衰老、對抗發炎、恢復傷口、阻止癌癥惡化等情況的良藥。因此,長期的負面情緒,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使整個免疫系統變得遲鈍,甚至引發生理上的疾病和疼痛。
因此,被負面情緒困擾的我們,會更容易被外界的病毒(如流感)所侵擾,當我們去醫院接受治療,效果也會打上相應的折扣。當我們身體受傷時,傷口恢復所需的時間也會更長。我們都知道,流感病毒才是我們患上流感的真兇,外在的創傷是我們傷口疼痛的源頭,基因和環境突變是導致我們癌變的原因,負面情緒雖然并不是罪魁禍首,但卻能極大地加劇這些惡性事件。
美景帶來良好的情緒與健康
思考一下,那些最貴的公寓、別墅、私立醫院,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擁有無敵海景或者山景呢?無論文化、性別、職業、教育程度如何,人類都是一種喜歡看優美景色的生物。那么,當我們看到這些優美的景色時,我們的大腦內發生了什么呢?
2007年,心理學家們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叫作“海馬旁皮層(parahippocampal cortex)”,這個區域在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景色時會被激活。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這塊大腦區域,充滿著“內啡肽”——一種能帶給我們快樂的激素。當我們看到美景時,就像是大腦給我們打了一劑內啡肽針,讓我們感受到快感。這是為什么人類本能地喜歡親近自然,喜歡旅游,也是健康領域的專家建議我們多出去與自然互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4年,頂級的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第一篇證明外在環境能影響人的健康、康復程度的文章。心理學家Roger Ulrich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而巧妙的實驗,他在醫院以做了膽囊手術的患者為觀察對象,這些患者都接受著相同的醫療,由相同的醫生護士看護,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的患者病房里有一扇窗戶,可以看到窗外成長的大樹,而另一些患者卻能看到一面磚墻。結果發現,僅僅這么一個窗戶席位的差別,卻能帶來極大的康復差異。那些窗外能看到樹木的患者,康復所需的時間與和止疼藥的需求更少。另外,在護士的觀察筆記上,這些患者的情緒記錄也更為積極。
馬克·吐溫曾寫過:“憤怒是一種酸,它對儲存它的容器的傷害,要大于它對任何接觸它的物體的傷害。”這句話就形象地刻畫出了我們所處的心理世界: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有著不益的影響。為了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帶來的隱性傷害,我們需要認識到腦內“猩猩”的存在,學會中和負面情緒帶來的“酸性”,再慢慢將這些情緒釋放出去。
情緒觀察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