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導言】

本節從第1句到第9句,內容涵括了天文、地理、天時、地利和豐富的物產;描繪了一個廣袤幽遠的宇宙,提示了四季變換永恒大循環的規律。中華文明在天文方面對人類的貢獻,在于很早就從天文歷象和陰陽氣候認知了部分相關的自然規律用于指導農耕生產,據此制定了天文歷法,總結出推動農業發展的二十四節氣等。通篇《千字文》中,頭幾句最恢弘又最難理解。

章法方面,從第一句“天地玄黃”到第四句“律召調陽”的內容是講“天時”,是《千字文》全文的總綱,講開天辟地、宇宙的誕生、天文、歷法和四季變換規律等內容。第六句至第九句講“地利”,與“天時”遙相呼應,其中第六句和第七句不僅介紹金和玉的礦產地,還包含了冶煉鍛造成劍的發展過程,并以金玉和夜明珠暗喻華夏物華天寶。內容的邏輯關系是沿天時、地利(物華)、人文(人杰)依次遞進,絲絲入扣。

1.天(tiān)地(dì)玄(xuán)黃(huáng),宇(yǔ)宙(zhòu)洪(hóng)荒(huāng)

【句解】

一般認為,《千字文》的主旨是弘揚儒、道、佛的核心思想,故此句的內涵是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周易·坤卦》中說:“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玄、黃都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色”之中。但玄、黃在此不僅單指天、地的顏色,而且反映了華夏先人當時的宇宙觀。數千年來,祖先對“天、地、宇宙”的認知在不斷演進和深化;在由莊子(約前369—前286)闡述、西漢董仲舒發展形成的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體系中,黃帝建立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它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也證明了它的正確性。本句中的“天”屬陽,“地”為陰,天地孕育萬物,所以古人對天、地懷有深厚的崇敬心;“天、地”繼此又成為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核心。如:在精神方面認為君子要效法天地,就有《易傳·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而且也人格化地以父屬陽,母為陰,用天地來比喻父母。“天圓地方”也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體現,西漢楊雄在《太玄·玄摛》中作了詳細解釋,“天圓”指運動變化,“地方”則指收斂靜止;不能理解為地球的形狀是方形的。哲學上對“天圓地方”引申理解為:人類追求發展變化,才有事業的輝煌成就,社會因此不斷繁榮進步;企盼靜止穩定,人類才會和平共處,享有安逸的生活。這都是華夏祖先樸素自發的辯證睿智思想的反映。按此思路,就可理解周興嗣將“天、地、宇宙”放在《千字文》的開篇的原因了。

本句意境恢弘,也很難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天文科學不發達,他只能根據掌握的史料大致描述“天、地、宇宙”;數千年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不斷深化的過程,當下的研究前沿是對“宇宙中暗物質的探測”和“引力波理論”的驗證等。其中我國嫦娥月球探測工程和“超級天眼”工程值得一提:2004年國家正式開展嫦娥月球探測工程,其中計劃探測月球上14種資源(美國曾探測了5種),重點是探測科學家認為可供人類一萬年以上供電需求的氦-3資源;目前這項工程已進行到發射嫦娥四號衛星的相關工作。2016年9月在貴州落成的世界最大單口徑(500米)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被人們稱為“超級天眼”,它可接受太空深處發來的電波,將中性氫觀測延伸到宇宙邊緣,通過觀測宇宙間暗物質與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搜索與識別可能存在的星際通訊信號和星球外的物質文明。該工程運行一年多來,已發現7 000多顆毫秒脈沖星,完成了在銀河系外甲醇超脈澤的觀測突破等。

【注釋】

天:天空。泛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

地:泛指地球表面的大地。西周時期的祖先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大地上,相對應的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后來發展成“天圓地方”之說(見上文);但葡萄牙人F.麥哲倫于公元1519年至1522年期間率領船隊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后,驗證了古希臘人關于地球是球形的正確觀點。

玄:在名詞意義上有兩種解釋,一是顏色上意為“黑”,但我國古代習慣將黑與青互用,而古漢語中但凡“青天”、“碧空”、“蒼冥”都是指天空的顏色,“玄”在顏色方面是“青”的變詞。現代宇航員在太空中飛行時,發現太空中除恒星有微光外一片漆黑。而人類肉眼看見天空的顏色卻是藍色,這要用光的衍射原理來解釋:太陽光中紅、橙、黃、綠的光波相對較長,可通過發生衍射照到地面;人類肉眼之所以看到天空是藍色,是紫、靛、藍這幾種顏色的光波長度較短,只能在空氣中的雜質中來回反射之故。玄在名詞功能方面的另一種詞義是指很遠、看不清。

黃: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金、木、水、火、土分為五種顏色,金為白色、木為青色、水為玄色、火為紅色、土為黃色;另外,因華夏大地廣闊,土地也分五種顏色,但唯中原土地為黃色,所以古時都以黃為土地的代表色。地黃還有另一層意思:六十年前常說的傳統文化,一般泛指先秦以前的文化(通稱炎黃文化),在歷史上劃入上古時期;那時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故稱之為黃河流域文化。古人有觀點認為黃河自昆侖神山發源,河水流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夾帶的黃土長期沉積并經沖刷形成沖積性平原,變成黃色的土地,從而叫地黃。

宇宙:《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莊子·庚桑楚》:“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尸子》、《淮南子》等典籍都有相關記載和詮釋,即“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也是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的“世間萬物”的總稱。例如:時間概念方面,直觀理解有過去、現在和將來,共三個可連貫的時間段,所以祖先認為“時間無首尾”;對應的空間概念,直觀理解也有長、寬、高三維(數學中的直角坐標系可用X軸、Y軸和Z軸描述),因而“空間無邊無際”。顯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宇宙”和西方的universe(宇宙)概念完全不同,universe是指外層空間或銀河系(現代很多青年人對“宇宙”的認知也以為是指外層空間或銀河系)。

洪荒:指遠古時期自然界混沌荒莽、蒼茫無邊和人跡稀少蒙昧的原始狀態。洪,大。

【譯文】

天空是青藍色的,大地是黃色的;人類生存的地球,遠古時一片蒼茫荒涼,遼闊無邊。

2.日(rì)月(yuè)盈(yíng)昃(zè),辰(chén)宿(xiǔ)列(liè)張(zhāng)

【句解】

第二句講的日、月、辰、宿,是古人對天空中用肉眼所能見到的天體的命名,盈昃、列張是這些天體的運行變化規律。我國古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大事。而在古代,農業生產完全離不開對天時的依賴,故有“靠天吃飯”之說,因此我們的先人很早就通過觀察天體的運行變化規律來幫助農業生產,日歷、節氣、氣象預測等都是因此而發明的。

【注釋】

日:太陽。

月:月亮。

盈:滿。此指每月農歷十五月亮的滿月叫“盈”,古人也把這天叫“望”,其由來是指農歷每月十五夕陽尚未落山,滿月就升起的自然現象和規律,此時一月一日,一黃一白,相對而望。

昃:太陽西斜。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空間位置的變化軌跡,正午時太陽位置最高,午時一過即偏西,就叫昃。

辰:星體的總稱,古時將日、月、星合稱為三辰。古人所謂的星,是指用肉眼所能觀察到的發光的天體。我國的古人很早就觀測到五顆重要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宿:指星宿。我國古代對天空中星宿的劃分主要是三垣和二十八宿,每個“垣”和“宿”都是一個包含若干星辰的固定區域。三垣是環繞著北極和比較靠近頭頂天空的星區,包括紫微、太微、天市三部分,各區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繞成墻垣的樣子,因而叫作三垣。二十八宿是把沿天赤道的帶狀部分劃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中包括了古人能夠觀測到的主要恒星。星和宿的區別是:星指單顆星,宿指一顆以上或一組星。

列張:按各自的位置排列分布。列,按序排成列。張,分布,散布。

【譯文】

太陽升落和月亮盈缺變化各有規律;群星也按各自的位置,排列散布在遼闊的天空中。

3.寒(hán)來(lái)暑(shǔ)往(wǎng),秋(qiū)收(shōu)冬(dōng)藏(cáng)

【句解】

我國古代文明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文明,古先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明了自己的歷法,創立了氣、候、節、時的概念系統,并以此指導農業生產。因而傳統文化中時、候、季、節、寒、暑等字各有非常嚴謹的定義,既不能用當下日常的季節或季候風等近代的詞匯理解,還應遵循其系統觀及邏輯性。具體簡述如下:

時:指春、夏、秋、冬四時。現在則稱“四季”。

候:指一段時間內的氣象物候特征。因二十四節氣中每一節氣有三種候,故有“七十二候”之說。

季:指每“時”的第三個月,即中國歷法中“建辰之月”、“建未之月”、“建戌之月”和“建丑之月”,從而有“四季月”的說法,“四季”,即指春夏秋冬“四時”。現在的“季”的概念與前面的“時”相同。

節:指二十四節氣。

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

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

日:作為晝夜交替的周期。

月:作為月亮盈虧的周期。

年:作為寒暑變換的周期。古先人因應涼熱寒暑的氣候變化,順應物候農時從事相應的農事活動,一個完整的播種、耕耘、收獲和貯藏的農事活動周期,恰與一年相對應。《荀子》里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物候農時不同,禾谷等農作物生長的氣象條件也就不同,農事必須順應物候的變化。同理,人體五臟六腑也對應“候、氣、時、歲”,各有運化規律。

【注釋】

寒來暑往:指寒暑交替的自然法則。語出《周易·系辭》:“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代,故能成其歲。”寒,指寒冷的季節,即寒冬。暑,指炎熱的季節,即炎夏。

秋收:秋季收割農作物。

冬藏:冬季把收獲的農作物儲藏起來,以作為第二年的糧食和種子。

【譯文】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變換;秋季是收獲莊稼的季節,冬季儲藏好糧食,以備來年。

4.閏(rùn)馀(yú)成(chéng)歲(suì),律(lǜ)召(zhào)調(tiáo)陽(yáng)

【句解】

天文學是人類文明之始,天文歷法又是文明的具體表現。閏,便是一個歷法問題。我們的祖先因為農耕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把時間進行劃分,于是有了年、月、日、時。年和日比較好辦,其實就是地球公轉、自轉的周期。但光有年和日是不夠的,于是就有了月。但有月就有麻煩了:世界上有的地方的人根據地月關系,按照月亮從圓到缺的周期來確定月的長短,這是太陰歷(月亮別稱太陰);也有的地方的人以年的長短為依據,然后把一年劃分為若干個月,這是太陽歷。而從天文上說,年、月、日之間并不是整倍數關系,中國人用太陰歷為基礎,十二個月湊不滿一年(通常只有354天或者355天),所以,約每三年積累成一個月,加在一年里,要不然幾年下來季節就顛倒了。這種歷法上的補缺方式就稱為“閏”。

“律召調陽”中的“召”字,自《千字文》傳世以來,后世分歧最大。在字形上,草書的“召”字很容易被誤認為“呂”字。唐初歐陽詢以行書、李陽冰以篆書所寫的《千字文》墨跡,是“召”字,唐智永和尚以楷書和草書所書寫的《千字文》真跡,確為“召”字。“律召”作“律呂”的寫本最早見于懷素小草書寫本,卷尾題“貞元十五年”,如果這卷是真跡,則“召”改“呂”,在晚唐就開始了,此后多種傳世墨跡都寫成“閏馀成歲,律呂調陽”。

這個錯誤,北宋學者錢易在其撰寫的《南部新書》里就指出:“智永禪師,傳右軍父子筆法。居長安西明寺。從七十至八十,十年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每了,人爭取之。但是‘律召調陽’,即其真本也。石本是內降貞觀年中也。俗本稱‘律呂調陽’,誤也。蓋以草圣‘召’字似‘呂’字耳。以‘閏馀’對‘律召’,是其義也。徐散騎最博古,亦誤為‘呂’字。”

而且,“律召調陽”改為“律呂調陽”后,在詞義的關系上也不合。宋末的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也指出:“《千字文》‘律呂調陽’,當作‘律召調陽’。律召則陽調。‘呂’字則無義。”古代以竹制各種“律管”,對應各時的節氣。據《后漢書·律歷志》記載,古人把葭莩灰放入竹制的律管里并埋入土中做實驗,到了冬至時節,陽氣初生,相應的一個律管(應鐘)里的葭莩灰就自己飛出并發出“嗡”的聲音。這種引動的作用,叫作“召”。《呂氏春秋》云:“以陽召陽,以陰召陰。”

《啟功草書千字文》(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也認為:“‘律’與‘閏’對,是名稱,是實字;‘召’與‘馀’對,是說明作用的,是虛字。如果作‘律呂’,則是平行的雙詞,與上句就不成對了。所以我總懷疑這個字也是宋人避諱‘嫌名’而改的。”

本書選用學界公認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薛嗣昌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刊刻上石的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

【注釋】

閏馀:詳見【句解】。

成:意為形成。

歲:時間,泛指一年。

律:古時作為專門的定音或調音之器的“律管”。

召:召集,在本句“律”字的后邊,指招致、引導。

調:《說文》:“調,和也。”意為調和。

陽:意為陰陽,即中國古代哲學所認為的主宰事物變動的陰、陽兩個對立面,且陰與陽既對立,又彼此消長和相互轉化。

【譯文】

漢武帝時改革秦朝歷法,把閏月改用于時差調整,使連年積攢的“閏馀”并成一個月,匯集放在一個周年中,這個年份稱“閏年”。古人通過做“候氣”和為音樂定“音準”的實驗,可在冬至這天的子時觀察到首根律管中的葭莩灰因被陽氣沖動而涌出管口并發出“嗡”音,從而既證實了冬至這天陰氣終結而陽氣轉生,也能用此音定調。此實驗客觀反映了自然界的“候氣”現象,所以叫“律召調陽”。

5.云(yún)騰(téng)致(zhì)雨(yǔ),露(lù)結(jié)為(wéi)霜(shuāng)

【句解】

這兩句話主要是講古人對云、雨、霜、露這四種自然現象的樸素認知。古人認為,云屬陽,雨屬陰,地氣上升形成云,天氣下降形成雨。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地面上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溫升高,形成水蒸氣,向上升騰的水蒸氣過于飽和,就會凝聚在微塵周圍,以微塵為核凝結成水滴,對太陽光產生了散射作用,從而形成了云的外觀。當懸浮在云層中的水滴因溫度降低而愈來愈大,且大氣溫度逐漸降低到水滴無法被空氣托住時,就會從空中下落,從而形成降雨。

古人認為,白霜是露水遇冷凝固而成的。如《詩經·秦風·蒹葭》中有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再如曹丕《燕歌行》中有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現代“熱力學原理”認為“霜”與“露”既相同又有區別。所謂相同,是指“霜”和“露”形成的熱力學原理相同,即二者都是在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達到100%的環境下,空氣中的水分被析出的自然表現。二者的區別:霜的組成是結構松散的冰晶,它是在水汽凝華的溫度低于“冰點”(即靠近地表溫度低于攝氏零度時)的條件下形成的;反之,如果水汽液化的溫度高于“冰點”,就是形成“露”的條件。

但“霜”和“霜凍”是完全不同的物理現象。當土壤表面和植株表面的氣溫迅速下降到0℃至5℃以下的范圍內,植物體內的體液直接凝華則會形成霜凍。如果發生霜凍,有時伴有白霜,有時無白霜,無白霜的霜凍被稱為“黑霜”或“殺霜”。黑霜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溫度條件,有時發生在地面溫度降到0℃以下,有時出現在0℃至5℃之間;二是靠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含量少,地面不能結霜。霜凍分為春霜凍和秋霜凍兩種;霜凍發生時農作物會死亡,其原理是:物體結冰體積要膨脹,導致植物細胞受壓,細胞內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滲透出來而失掉水分,它內部原來的膠狀物就逐漸凝固,霜凍以后氣溫突然回升時,農作物滲出來的水分變成水汽散失掉,農作物的細胞會因失去的水分而導致農作物死亡。

【注釋】

云:即滯留大氣層上的水珠、微塵等的結合體。

騰:升騰、上升。

致:形成、導致、造成。

雨:從云中降落的水滴。

露:是指水蒸氣直接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物體表面的物理現象。在深秋季節氣溫較低,且因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蒸騰的水汽容易在夜間凝結成露或霜。

結:意為凝結。

霜:即水蒸氣在較低氣溫下直接凝華而成的白色結晶狀固體。

【譯文】

水蒸氣升騰到天空形成云,云隨風飄,遇到較冷的空氣就激烈流動形成雨;露水在深秋寒夜溫度降至攝氏零度左右等條件下會凝結成霜。

6.金(jīn)生(shēng)麗(lì)水(shuǐ),玉(yù)出(chū)昆(kūn)岡(gāng)

【句解】

本句難點在于理清文中講的“麗水”與“金沙江”的關系。由于周興嗣所處的時代,“麗水”并非是確切的河流名稱,將“麗水”之名的流變考據清楚,才能更準確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經考證,“金生麗水”的說法應源自韓非子。《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中提到:“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文中所指的“荊南”之地在何處?根據記載,春秋時期,荊國從故都丹陽遷都至郢,改國號為楚,郢即現在的湖北荊州江陵,到西漢時荊州江陵屬于荊南之地;由此可見,麗水應當處于此地。戰國時的《禹貢》取名叫“黑水”,《山海經》則稱“繩水”,三國時改為“瀘水”,《說文解字》稱“淹水”,宋代因為沿河盛產沙金得名“金沙江”。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是親自沿河考察后才糾正了《禹貢》延續兩千年的謬誤,并驗證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江源水系匯成通天河后,流經青海玉樹縣境內再流入橫斷山地區;全長2 316公里。金沙江盛產的沙金源自其流域的礦山,因金礦石經長年自然侵蝕而崩裂,金子隨泥沙流入水底,沉積形成水底含金層。明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記載:“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于北勝州,回環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數截。”劉岳云在《格物中法》注曰:“此金之出于水者,然雖自水中淘取,亦由附近山中有沙金,為水漱出故耳,非真生于水中也。故尋金脈者,視水中有沙金,即可細審自何山中漱出,而覓得其礦。”《麗江府志》載:“元時始改麗江。其曰麗江者,則以產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麗水者是也。”由此可以判斷,周興嗣所稱的“麗水”就是今日所指的“金沙江”,“金生麗水”中的“生”字也并非是指“五行相生相克”中“生”的含義,而是指金沙江中出產沙金之意。

《說文解字》上說:玉,“石之美者”。我國分布各省且較有名的玉有24個品種。當今學術界把玉和玉石分開,玉專指硬玉和軟玉;而把玉和一些外觀似玉的由礦物集合體構成的珍貴美石簡稱為玉石。被稱為玉的礦物指軟玉(透閃石、陽起石一類,不僅種類較多且因化學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各種顏色)和硬玉(也稱翡翠),本句特指昆侖玉。屈原在《九章·涉江》中說:“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昆侖山脈自古出產玉,昆侖山脈中段阿拉瑪斯產的羊脂玉山料叫山玉,是山玉中的高端玉;而玉龍喀什河主產的羊脂玉籽料則是籽料中的精品;山料和籽料都產于跨新疆和青海兩省區的昆侖山脈及其河流之中。著名的和田玉和昆侖玉都產自昆侖山脈的同一個成礦帶,產自昆侖山之北的玉石叫和田玉,產自昆侖山之東的玉石稱昆侖玉,二者合稱“姊妹玉”。玉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古人對玉非常敬畏,認為玉是天地精氣的結晶,因而可充當人與神溝通的中介,由此形成將玉石加工成飾物在生前佩戴或陳設和死后殉葬的玉文化。考古出土7 000多年前的“中華第一玉龍”及不同時期的各類玉器(玉人、動物、飾品等),如實展現了此前的服飾和禮儀等人類進化發展狀況,借此可折射當時社會的文明程度等;從出土不同朝代的玉文物和服飾中也可反映不同時期手工業加工水平及與此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等;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被這些玉質文物真實地記錄下來,炎黃子孫應該對此有大致了解。

【注釋】

金:本句意指黃金。

麗水:金沙江,位于長江上游,流經青海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后,因水流變湍急轉向東南奔騰涌下,至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附近轉向東北。

昆岡:昆侖山。

【譯文】

金粒產于金沙江底,產自昆侖山上的玉石最為著名。

7.劍(jiàn)號(hào)巨(jù)闕(quē),珠(zhū)稱(chēng)夜(yè)光(guāng)

【句解】

在古時的冷兵器中,“劍”被列為百器之首,除了作為軍事格斗和個人防身的武器外,名劍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因而武勇匹夫或騷人墨客都以佩劍為時尚。《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了勾踐之父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劍的史實。歐冶子奉命到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境內的名山大川考察適合鑄劍的地方,當他到達湛盧山(今福建松溪縣)時,發現此地鑄劍所需的礦藏很豐富,且山青林茂、清流潺潺,鑄劍輔料木炭和淬劍的水資源極其豐富,故在此苦干了三年,最終成功鑄就了符合允常要求的鋒芒蓋世之劍,并以湛盧山取名“湛盧劍”;從此湛盧山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山”。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除為越王勾踐鑄造了五柄寶劍外,還為楚昭王鑄造了三柄寶劍。傳說歐冶子在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巨闕劍,刃長三尺有三,柄長七寸,刃寬約五寸,為銅錫所鑄而成,劍刃無比鋒利,劍氣浩然。相傳,巨闕劍鑄成之時,越王勾踐命人取來銅鍋,持劍一刺,即將銅鍋刺出一個缺口,如同切米糕一般輕松,“穿銅釜,絕鐵,胥中決如粢米”,故得名“巨闕”。

古代傳說中有專名叫夜光的明珠。晉葛洪《抱樸子·祛惑》中說:“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淵,不得驪龍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荊山之岫,不得連城之尺璧也。”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卷上記載:“南海有明珠,即鯨魚目瞳,鯨死而目皆無精,夜可以鑒,謂之夜光。”另外,也可能指隋侯之珠。據《韓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古代的國王隋侯看到一條小蛇受了傷,就上前去救了它。后來,小蛇銜來一顆明珠送給隋侯作為報答。這顆明珠圓潤光耀,遠望如海上明月,近觀如晶瑩之燭。與一般的夜光珠類似,夜明珠也能夠在暗夜里發出光輝,但夜明珠多是指用礦石打磨而成的圓珠,而非生于蚌體的天然珍珠。

“珠稱夜光”以夜光隋珠為稀,除了其為曠世珍寶的原因,其實蘊含了知恩圖報的含義。

【注釋】

巨闕:寶劍名稱。

珠:珍珠。

夜光:夜光珠或夜明珠的略稱,泛指黑夜中可發光的珍珠。

【譯文】

寶劍中以巨闕劍為至尊,名為夜光的珠子最為珍稀。

8.果(guǒ)珍(zhēn)李(lǐ)柰(nài),菜(cài)重(zhòng)芥(jiè)姜(jiāng)

【句解】

這句涉及了水果中的李子和柰子,以及蔬菜中的芥菜和生姜。為什么在種類繁多的水果和蔬菜中,選擇李子、柰子、芥菜和生姜作為珍品呢?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收集的王羲之一千余字中涉及果蔬的只有這幾個字,周興嗣是在限定的一千余個字內纂文的因素;二是這兩種水果并非僅因為數量稀少和口味獨特,更重要的是看重其內質,古人很看重這些蔬菜水果的滋補養生的藥用功效。這與上句的內在含義貫通呼應,彰顯華夏物華天寶(金、玉、劍、果、蔬代之)。李子和柰子屬同科,都有“健胃脾,補中焦”的藥效;古時相對身處中原的居民而言,李子和柰子都屬于果類中的珍品。兩佳相疊,言其珍貴則更名副其實了。芥菜和生姜都是菜肴中解除毒素和去腥調味的佳品,故稱“菜重芥姜”。《神農本草經》:“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禮記》:“春用蔥,秋用芥。”《呂氏春秋》:“陽樸之姜,招搖之桂。”姜和芥菜都有藥食兩用功能。芥菜子磨的粉稱為“芥末”,有醒腦開竅、去腥解毒的功用。在古代,無論外感風寒、醉酒嘔逆或飲食失調乃至于昏厥,都可以灌熱姜湯以解其急;限于醫療條件,姜在古代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藥食兩用佳肴。

【注釋】

李:李子,李樹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可食用,又名嘉應子。

柰:柰子,亦稱為花紅,俗稱沙果。果實外皮多為深紅色,肉質細密呈黃白色,有特殊的香味。古時又稱“林檎”或“來禽”。

芥:芥菜。芥菜的莖、葉、根均可食用。

姜:即生姜。

【譯文】

李和柰是果類中的珍貴品種,芥菜和生姜都具藥食兩用的重要功效。

9.海(hǎi)咸(xián)河(hé)淡(dàn),鱗(lín)潛(qián)羽(yǔ)翔(xiáng)

【句解】

海是大陸上各條河流最終的歸宿。我們經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什么叫四海呢?原來古人認為天地的四面八方海水都是相通的,而堅實的土地只是嵌在海水中間的島嶼,所以有“四海”之稱,指的實際上就是天下。

我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知道利用海水煮鹽,通常認為,海鹽最早的生產者是“夙沙”,亦即“宿沙”,或稱“夙沙瞿子”。《說文解字》“鹽”字謂:“古者夙沙初作煮海鹽。”(夙沙,一本作“宿沙”)夙沙是遠古部落名,活動于在今山東膠東地區。《呂氏春秋·用民》載:“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高誘注:“夙沙,大庭氏之末世也。”可見夙沙是和神農氏同時代的部落,因為其居住地膠東地區臨近渤海,所以已經開始煮海鹽了。由于鹽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也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料,所以統治者對鹽的生產和買賣日漸重視,并產生了鹽政。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為相,致力于富國強兵,于是興鹽鐵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規定鹽資源屬國家所有,國家對食鹽的生產買賣加以管理,從此開中國鹽政之始。鹽政收入也成為古代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之一。

河,在古代一開始專指養育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因為黃河是淡水河,所以她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之一,滋養了兩岸無數的炎黃子孫,同時也孕育滋潤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注釋】

海:指海水,現代科學已確認海水中含80余種化學元素,且總鹽量約3.5%。

咸:味咸。

河:本意特指黃河,此處泛指江河。

淡:味淡,與味咸相對。

鱗:本意指魚鱗,此處代指魚。

潛:此處指潛游。

羽:本意為鳥的羽毛,此處代指鳥。

翔:此處指飛翔。

【譯文】

海水含鹽量高有咸味,河水則味淡;魚兒在水中潛游,鳥兒在空中翱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宁县| 射洪县| 阿荣旗| 邵武市| 交城县| 汉川市| 溆浦县| 元谋县| 文山县| 珲春市| 大余县| 丁青县| 濮阳市| 泌阳县| 高州市| 大宁县| 高尔夫| 深圳市| 岑溪市| 金乡县| 滁州市| 定南县| 肇东市| 乌什县| 岑巩县| 祁阳县| 苏尼特左旗| 宁晋县| 金堂县| 怀来县| 洪湖市| 秦皇岛市| 常德市| 城市| 绵阳市| 鹿泉市| 信阳市| 宁强县| 霸州市| 衡东县| 镇远县|